古代印度地理學

印度古代地理學,可說是始於宗教、終於宗教,將傳承奉為唯一權威的古代印度人歷來把科學以及其他專門學術當作宗教的附庸或婢女。這種傾向在公元後亦無改變,直到西方現代科學傳入印度之前,印度科學從未擺脫宗教的桎梏。印度科學的這一特點是它長期陷於停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代印度地理學
  • 外文名: ancient Indian geography
  • 記載文體:散見於宗教性的文學典籍之中
  • 出處:吠陀文獻
概述,吠陀和後吠陀時期,史詩時期,往世書時期,

概述

有關印度古代地理學的記述始見於吠陀文獻。深受宗教影響是印度古代科學的共同特徵,地理學尤為顯著。較之其他文明古國,地理學在印度可能起源較早,研究範圍也較廣泛,但一直未出現專門的著述,所有與地理學有關的知識皆散見於宗教性的文學典籍之中。
印度上古代典籍全無年代記載。按有關古代典籍的產生時間,印度古代地理學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①吠陀和後吠陀時期;②史詩時期;③往世書時期。

吠陀和後吠陀時期

吠陀是印度上古時期一些文獻的總稱,有關於古代印度人活動範圍的陸地、海洋、大氣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和人文地理現象的記述。例如,《梨俱吠陀》提到某些部族、國家及河流的名稱。屬於後吠陀時期的《百道梵書》、《愛達羅氏森林書》、《阿達婆吠陀》、《法經》和《法論》等描述了雅利安人擴張時連續占領的地區。《梨俱吠陀》和《阿達婆吠陀》都有天和地為兩個相對的半球的說法。
《梨俱吠陀》另一處說地自由懸於空中。吠陀中還有風的詳細記述,並依據風的強弱和性質把風分為和風或微風、帶雨的風和暴風三類。帶雨的風按方向又分為帶雨東風和帶雨西風,相當於印度北部的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

史詩時期

在以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命名的史詩時期,隨著征戰、貿易、傳教、外交等活動日益頻繁,使古代印度人的地理視野不斷擴展。《摩訶婆羅多》的不同篇章中提到許多國家、山脈、河川,有關於各個地方自然資源和文化的描述,並有地球由七大洲和七大洋組成的說法。史詩時期以後的典籍,特別是往世書,大量引用了史詩中的地理資料。

往世書時期

往世書時期地理學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對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研究,突出的特點是對印度及其周圍國家和地區作了詳細描述。
在已知的18種往世書中,以《魚往世書》、《風神往世書》和《薄伽梵往世書》包含較多的地理學內容。所有往世書的頭兩篇都是講述宇宙的起源(原初創生)和再生(二次創生),然後才是對地球表面可居住地區的描寫,以及關於日月運行、時間計算等天文概念的論述。往世書的另一分支即所謂《大讚》專門討論朝聖地的起源和方位,為研究印度城市和道路的發展提供了線索。往世書中有關於雲的分類和雨的形成的論述。《毗濕奴往世書》指出潮汐與月亮盈虧有關,《魚往世書》記述了潮差的測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