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爭

古今之爭

古今之爭,17世紀末葉法國文學界發生了一場關於崇古與崇今的爭論,文學史上稱為“古今之爭”。這場爭論時起時落,一直延續到18世紀初年。一邊是堅持厚古薄今,另一方主張厚今薄古,兩派文人學者意見衝突,反覆爭辯,相持不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今之爭
  • 時間:17世紀末-18世紀初
  • 發生法國文學
  • 定義:關於崇古與崇今的爭論
古今之爭的歷史,古今之爭的發展,

古今之爭的歷史

法國文學界的古今之爭由來甚久,到了17世紀末年爆發為比較激烈的衝突。1660年左右,有人以基督教奇妙事跡為題材寫作長篇史詩,這是對一貫主張崇敬和摹仿希臘羅馬古代文學的傳統精神採取了公然對立的態度,因而招致非議。1680年左右,關於紀念性建築物上的銘文以及藝術作品上題簽應當用拉丁文還是用法文的問題,引起了爭論。當時有一位學者給在凡爾賽宮展出的名畫用法文寫了題簽,立刻被人斥為膽大妄為。在著名的文學評論家、詩人布瓦洛的干涉下,法文題簽一律撤換為拉丁文。1687年 1月27日,文學家沙爾·佩羅在法蘭西學院朗誦他的詩作《路易大帝的世紀》,肯定現代作家比古代希臘羅馬作家並不遜色。這個大膽的意見立即引起文學界的權威人士布瓦洛、拉封丹、拉辛、拉布呂耶爾等人以及若干著名學者的反駁。站在佩羅一邊的有著名作家豐特奈爾,法蘭西學院的大部分院士,以及社會上有學問的女士們。雙方對壘,陸續發表戰鬥性的詩歌、文章、專著,互相駁斥、諷刺、攻擊。
直到1713年,古今之爭的風波尚未完全平息。但是這場爭論的最後勝利是厚今派。而且後來的歷史事實證明他們的勝利是決定性的、持久的勝利。

古今之爭的發展

自從文藝復興以來,直至17世紀末,法國文壇上厚古薄今和尊古、仿古的風氣一直是占上風的。尤其是古典主義盛行的時期,厚古薄今是不容爭辯的天經地義。古今之爭的出現,標誌著古典主義的衰落。厚今派是當時進步思想在文學上的反映。厚今派的抬頭預示著18世紀啟蒙思潮即將來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