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鑲紅
- 界:動物界
- 科:鯉科
- 屬:躄魚屬
- 分布區域:中國
- 體長:10-20cm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
形態特徵
頭頂有粉紅色肉瘤,腹圓,四開大尾。體紅白色,眼睛紅色,嘴部鮮紅色似口紅而得名。口鑲紅金魚是從紅白色獅頭金魚演化而來的,其數量較少,口部的鮮紅色不穩定,有時會慢慢褪去。肉食性,以小魚及甲殼類為主,亦能吞食比自己還大的食物。
親魚性成熟年齡12個月,雄魚在繁殖期間,胸鰭有粒粒白色追星,腹部瘦削有棱形突起,雌魚腹部膨大而柔軟。雌魚每次產卵1000-2000粒。
生活習性
體色隨環境不斷改變,是極佳的化妝師,常在礁石間靜止不動,擬態成石塊,藉機吞食附近的生物。產黏著卵,卵團具膠質保護,稱做卵筏。
種群分布
躄魚屬
躄魚屬(Antennarius):鮟鱇目躄魚科的1屬,有24種,通稱躄魚。體稍側扁,腹部膨大。頭大,額部常具一凹窩,或無凹窩。眼小,上側位。口較大,上位,下頜突出。兩頜牙尖銳,排列呈梳狀。鰓孔為一小圓孔,位於胸鰭基部下方或後方。鰓耙退化。頭、體和尾部裸露或被小鱗,
或被絨毛狀小棘,還常具肉質須狀突起。背鰭具3鰭棘,第一和第二鰭棘互相靠近,位於吻部,第一鰭棘又叫吻觸手,第三鰭棘在眼後頭部,鰭條部具12~14鰭條;臀鰭具6~8鰭條,鰭條全部或部分分支;胸鰭較長,具假臂;腹鰭5,近喉位,具4或5不分支鰭條;尾鰭圓形。
躄魚為暖水性近岸底層小型魚類,主要產於印度-西太平洋,北起中國、日本、南至澳大利亞,大西洋西側亦較東側多。為熱帶和亞熱帶海魚類,常潛伏于海灣灘涂、淺海地區岩礁及珊瑚叢中,以假臂狀胸鰭在海底匍匐爬行,常擺動吻觸手誘食小魚及底棲甲殼動物,遇敵害時腹部即充滿空氣漂浮於水面。大都產浮性卵。有時個別個體隨暖流達高緯度海域。有些種類體色隨環境變異。中國產5種,即三齒躄魚、毛躄魚、錢斑躄魚、駝背躄魚、黑躄魚。躄魚個體小,皮膚粗糙,不作食用,多作肥料。
毛躄魚
英文名: Antennarius hispidus
俗名:毛躄魚
產地及產期:分布於印度和太平洋。我國僅見於南海。
體側扁,腹部突出。體被細絨毛狀小棘。頭大。鰓孔小,位於臀狀胸鰭基部下方。背鰭第一
鰭棘頂端為一球狀穗,形成吻觸手;第二鰭棘後方的額上有凹窩。臀鰭鰭條7根。體及各鰭具不規則深色斜紋。暖水性底層魚類。體長一般在110毫米下。棲息於深中達900米。以吻觸手頂端的球狀穗誘捕小魚等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