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躄魚

毛躄魚

毛躄(bì)魚,學名:Antennarius hispidu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俗稱五腳虎,是躄魚科躄魚屬的一種魚類,體長從2.5厘米至38厘米不等。體側扁,腹部突出。體被細絨毛狀小棘。頭大。鰓孔小,位於臀狀胸鰭基部下方。背鰭第一鰭棘頂端為一球狀穗,形成吻觸手;第二鰭棘後方的額上有凹窩。臀鰭鰭條7根。體及各鰭具不規則深色斜紋。暖水性底層魚類。體長一般在110毫米下。以吻觸手頂端的球狀穗誘捕小魚等為食。分布於印度洋非洲東岸、東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北至中國,包括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屬於近海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毛躄魚
  • 拉丁學名:Antennarius hispidus (Bloch et Schneider, 1801) 
  • 別稱:五腳虎,跛腳魚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硬骨魚綱
  • 亞綱:輻鰭亞綱
  • :鮟鱇目 Lophiiformes
  • 亞目:躄魚亞科
  • :躄魚科 Antennariidae
  • :躄魚屬
  • :毛躄魚 A. hispidus
  • 分布區域: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中國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
  • 英文名:Hispid或Shaggy Frogfish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種群分布,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1.7~1.8倍,為頭長1.6~1.9倍。頭長為吻長5.9~6.2倍,為眼徑14.5~16.1 倍。 體粗短,側扁,長圓形,背緣弧形隆起,腹部突出,尾柄寬短。頭大,頭高和頭長几相等,前端圓鈍。額部在背鰭第二鰭棘的後方具一凹陷區,凹陷區皮膚光滑。吻較短,大於眼徑。眼很少,眼間隔寬。鼻孔每側2個,前鼻孔具鼻瓣,較大,圓形,後鼻孔大,橢圓形,嗅囊發達,具初級嗅板13~14片。口大,口裂幾近垂直狀。下頜稍突出。上頜後端為皮膚所遮蓋,不伸達眼前緣。上下頜牙尖銳,細長,排列呈梳狀,犁骨、齶骨具4塊牙叢,犁骨牙呈2橫列牙叢,齶骨為2縱列牙叢。唇發達。鰓孔小,圓形,位於胸鰭基部下方。鰓1/2+2+1/2個。第一鰓弓背面無鰓絲,腹面前半部具發達鰓絲。鰓耙退化。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體無鱗,皮膚粗雜,密被細絨毛狀小棘。側線不明顯,由腺孔連線而成,一支側線由吻端經眼上方沿體背緣延伸,在胸鰭後上方下彎,伸達尾鰭基,另一支在口角下方沿頰部外緣作弧形彎曲,向上與眼後側線相連。 背鰭具3分離鰭棘:第一鰭棘形成吻觸手,位於跟前上方的吻背中央,柄細長,頂端為一球狀穗,不分支,第二鰭棘緊接第一鰭棘後方,位於眼上方的頭頂部,粗強,基部由皮膚所包,棘端較鈍,第三鰭棘位於頭的後上方,粗強,全為皮膜所包,呈三角形隆突,距第二鰭棘和鰭條部均較遠,背鰭鰭條部較高,起點在胸鰭基部上方,各鰭條以膜相連,僅尖端外露,前部鰭條不分支,後方鰭條分支。臀鰭起點在背鰭後基的下方,鰭條分支。胸鰭位於體側下方,具一埋於皮下的假臀。腹鰭近喉位,較小,在頭腹面常作水平狀向兩側伸展。尾鰭圓形,鰭條上部分支。胸鰭前方沿體側至頭腹面具稀疏的肉質須狀小突起。

生活習性

很少遊動。它們將水攝入口中,再從鰓孔噴射出,藉助這股推力促使自己移動。
毛躄魚頭部有一個釣竿狀的物質幫助其捕食。“釣竿”末端有一個肉質突起,酷似蝦或蠕蟲。當獵物受到迷惑靠近時,毛躄魚會突然發動襲擊吞掉獵物。
毛躄魚背鰭棘刺有毒。
毛躄魚屬於近海暖水性底層小型魚類,生活在熱帶的珊瑚礁或者海藻繁茂的海底,棲息的深度可達900米。它體色鮮艷,與周圍的珊瑚礁融為一體。它常潛伏于海灘灣塗淺海地區岩礁及珊瑚叢中。

種群分布

分布於印度洋非洲東岸、東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群島、北至中國,包括南海台灣海峽等海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