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定義

口才定義:口才是一種通過口語表達影響他人的才能。

口才,除了口,還有才,這個“才”指的是才能。如果說到才能,我們就要面對兩個問題:先天和後天;顯性和隱性。

這種能力,以講和演的能力為主,以聽、看、其他感受和思維的能力為輔;以軟實力為隱性的核心,以口語技能為顯性的呈現;簡言之,口才,是人的一種口語才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才定義
  • 適用領域:語言、知識、演講、教育
  • 所屬學科語言學
引證解釋
如果一個人筆頭上有功夫,我們會說這個人文筆好;如果一個人的話說的漂亮,我們會 說這個人口才好,但一個人的口才好並不只是指他說話說的漂亮。
口字,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義指口腔器官,。後有延伸,意指連通、出入的 地方。也就是說,口是可進可出的地方,當我們說一個人口才好的時候,大意指這個人的嘴 上功夫了得,但人進行表達時,嘴往往是只說不聽的,是只有出沒有進的,如果口才的口單 指人的嘴,這口字的“進出之意”就有短了一半的感覺。
口才好,有些時候指的是人的表達好,但表達是單向的,是可出不進的;而有些時候口 才好也是指人的溝通好,溝通是雙向的,是有進有出的,但嘴這個器官在溝通的時候並不承 擔“進”的角色。
我們要系統的理解口才、定義口才,就要好好理解這個口字。人有五官,有 七竅,竅就窟窿,窟窿就是口,在人的七竅中,相較於嘴,耳朵才是“進”的角色,“會說 的不如會聽的”指的就是在溝通中,聽的重要性。
除了口出耳進之外,眼睛作為七竅之二,才是真正可進可出的口,有時人們在溝通的時 候,都無需言語,只需要一個眼神,溝通完成了。眼睛作為心靈的窗戶,是可以獨立完成溝 通的器官。同樣我們能從鼻子中感受到的,除了說話本身需要的呼吸換氣之外,我們還能從一個人的呼吸中,感受到他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也就是說,口才好並不單指一個人說話說的漂亮,辭藻華麗、口吐蓮花,不單指一個人 的口語能力,如果從溝通的角度,口才好還包含會聽的部分、會看的部分和會感受的部分。 所以,口才的口,並不單指人的嘴,還包括五官七竅的耳、眼、鼻以及等等。
說話的能力,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講,是與生俱來的,只要是正常生活在人類社會中的 人都可以,差別只是說哪種語言。但隨著人的成長,把話說成怎樣的效果,那就因人而異了。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語言的能力是先天決定的,但能力是否變成才能,是受後天影響的。
生活在不同的文化里,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程度,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見過 的人和風景,甚至於不同的年齡段所導致的不同的人生態度,都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語言感覺 和能力。但是也不能否認,就如同用些人有繪畫的天賦、運動的天賦等等,有些人就是有語 言的天賦,天生好口才。
何為才備而未用,是為才。語言的能力,更多的是一種隱性能力,只有一個人開口說 話的時候,你才能判斷出他的口才如何,但他的口才不是在跟你說話那一刻才練就的,而是 在跟你說話之前就已經具有了,就如同游泳、開飛機的能力一樣,不下水、不上飛機,你是 很難判斷他是否擁有這種能力的。
“口才”二字,由“口”和“才”組成的。口不單指嘴,好口才也不單 指會說,還指會聽、會看、會嗅、會控制呼吸和心理狀態等等。老話說“藝多不壓身”,口才是可以一生擁有的能力,並且是一種可以通過後天習得的能力,也就是說,好口才是可以 通過刻意練習而獲得的。
對於口才的刻意訓練,單單訓練如何講話是肯定不夠的。《鬼谷子》有言“口,乃心 之門戶。”人的心和口一直是相關聯的,有什麼樣的心境,就會說出什麼樣的語言,如果心門是閉塞的,嘴也是不容易張開的,口才不是嘴皮子上的功夫,而是一種內外兼具的能力。
基於此,口才的訓練也不能只是單單停留在嘴皮子上,而是要經由單向的表達和雙向的溝通兩個途徑,對說、聽、看、情緒、情感、心理和思維等等多個方面進行訓練,我們常常 稱這樣的能力為軟實力,因為這些能力的確可以對很多結果造成決定性的影響。所以,對於 口才的訓練,外在的是語言呈現,內在的是一個人的軟實力綜合。
口才訓練的產品體系,應該是以軟實力為實質核心,以口才為主要形式的課程矩陣,新勵成的課程體系(SCD)便是基於此而設計的。
口才,主要有“講演”和“溝通”兩種表現方式,在主客體之間,單純的“講”或者“演” 都是單向輸出的能力,複合的“講”和“演”也都可以由溝通的方式來實現;溝通是雙向的,是一種因變而變,又萬變不離其宗的能力。
如果簡單而言,口才,就是一種口語能力,但決定這種能力算不算“才能”的,還有很多硬軟實力因素的影響;一個人的語言感覺不僅是長期習慣的積累,同時也受臨時性因素的 影響。
之所以,這種絕大多數人都具有的能力,可以算作一種“才能”,那一定是因為這種能力實現了一些好的結果,而非一些的壞的結果,如果總是禍從口出,也很難說一個人的口才很好。
更好的理解口才,要先理解這個“才”。
以講師為例,講課能力是一個人非常高階的綜合語言能力;課程要精彩,講師要有內涵 也要有配套的語言技能,這種授課的語言能力中,既包含“講”、“演”,也包含“溝通”。
我們通常評價一位講師的課程講的好不好,要看站在學員的角度時,我們是否“願意聽、 聽得清、聽得懂、受啟發、能使用”,願意聽是情緒和心理,聽得清是語言本身和聲音,聽 得懂是邏輯,受啟發是內涵和深入淺出的延伸,能使用是內容的質量能夠用於指導實際的工 作或生活,包括行為上的,也包括思想上的。這五個環節做好了,我們就可以說一個講師的 課講的很好了,算是有講課的“才”了。
如果從學員回到講師的身上,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實現教學結果,所以,無論課程的過程 和內容怎樣設計,最終都是為了實現預設的教學結果。同理,語言無論怎樣處理,最終也要 實現語言預期的結果,單純的表達情緒感受也好,為了對方開心也好,為了讓對方難受也罷, 為了演講精彩也好,為了談判順利達成也好,語言只要說出來,就一定會有對應的結果,只 不過有時結果可控,有時結果失控。
從結果是否符合預期的角度,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無論語言怎樣處理,你想要的結果和 預想的結果之間的差距,便可以認為是語言的“才”,差距越大,才越小,差距越小,才越大。所以,口才中的這個“才”,是通過語言的處理後,一種預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即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