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和醫學全書》是2018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叔和醫學全書
- 作者:王旭東校證
- 類別:中醫類圖書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13250726
《叔和醫學全書》是2018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叔和醫學全書》是2018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脈經》全書共10卷,98篇,1657條,原文9萬字左右,約成書於公元三世紀上半葉(220~259年)。該書是我國現存*部脈學專著,在世界醫學史上有重要影響...
王叔和醫學全書 《王叔和醫學全書》是2018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王叔和,西晉醫學家。名熙,高平(今屬山東)人。生於東漢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他“性沉靜,好著述”,曾為太醫令。著有《脈經》,總結了漢以前有關脈學之成就,系現存中國最早脈學專書。另對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一書進行整理,該書因戰亂而散佚零亂,幾至失傳。王氏重新加以編次,將《傷寒雜病論》...
魏晉南北朝時期醫藥學得到全面的發展,在漢代的基礎上,廣泛總結經驗,出現了大量的醫學著作,特別是脈學、針灸學、本草學及方劑學方面。王叔和的《脈經》是現存最早的中醫脈學專著,奠立了脈理與方法的系統化、規範化基礎。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專書。唐代醫學繁榮並將中醫傳播海外。
《王叔和脈訣》一卷,簡稱《脈訣》。多認為系六朝高陽生託名著作。此書的主體內容取自王叔和《脈經》, 編成四言歌訣形式,闡述脈理、脈法。將24種脈象分為 七表(浮、芤、滑、實、弦、緊、洪)、八里(微、沉、 緩、澀、遲、伏、濡、弱)、九道(長、短、虛、促、結、 代、牢、動、細)三類。...
晚年有感於醫籍浩繁,散漫無統,初學者苦無門徑可尋,於是收集醫書數十種,“論其要,括其詞,發其隱而類編之,分注之”,而編成是書,並於萬曆三年(1575年)刊行。成書背景 李梴編撰《醫學入門》之動機,據該書“集例”所說,“因病陟醫,苦無統要入門”,認為王叔和《脈經》、李東垣《藥性》等書,雖...
《脈訣非叔和書》是李時珍撰著的書籍。作品正文 晦庵朱子曰∶古人察脈非一道,今世惟守寸關尺之法。所謂關者多不明,獨俗傳脈訣,詞最鄙淺,非叔和本書,乃能直指高骨為關。然世之高醫,以其書贗,遂委棄而羞言之。(跋郭長陽書) 東陽柳貫曰∶王叔和撰脈經十卷,為醫家一經,今脈訣熟在人口,直謂叔和...
《傷寒論》對祖國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金匱要略》方書之祖 東漢張仲景著述的《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古籍之一,撰於3世紀初.作者原撰《傷寒雜病論》十六卷中的“雜病”部分.經晉王叔和整理後,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為辨傷寒,中卷則論雜病,下卷記在藥方.後北宋校正醫書局林藝等人...
公元210年 中國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理法方藥的臨床診治體系,為中醫臨床醫學奠定了基礎。公元2世紀下葉 羅馬人加倫研究動物解剖和行醫,他倡導的醫學體系統治了整個歐洲中世紀醫學。約公元256年 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皇甫謐撰《針灸甲乙經》成書。公元3世紀中 王叔和《脈經》成書,...
《醫學匯函》是2015年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醫學全書。十三卷,並卷首一卷。明·聶尚恆撰於1616年。卷首包括歷代醫家傳略、導引法、醫學或問等論述;卷一《王叔和脈訣》;卷二《難經》;卷三-十一臨證各科。分列病證、病理、治法、方劑,所采皆為歷代名醫名著,切合臨床之論述與方治。間附聶氏治案;卷十二...
該書成書約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原書失散後,經王叔和等人收集整理校勘,分編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傷寒論》共10卷,專門論述傷寒類急性傳染病。成書過程 張仲景(約公元150~154年——約公元215~219年),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古代中國傳統中醫學的集大成者和代表人物,東漢南陽郡涅陽...
兩晉南北朝時期王叔和的《脈經》,為脈診奠定了基礎,里商說的《針灸甲乙經》,在針灸發展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隋唐五代時期,名醫巢元方撰寫了《諸病源候論》,開創了病因病理學說革新的傾向,為不朽之作。藥物學方面,公元659年撰成了世界上第一部藥典《新修本草》。唐代偉大醫學家孫思邈選編成的《千金方...
全書總目 《尚論篇》《尚論後篇》《醫門法律》《寓意草》《(痘疹)生民切要》喻嘉言醫學學術思想研究 附:喻嘉言醫學論文題錄 目錄 卷首 尚論張仲景《傷寒論》大意 尚論仲景《傷寒論》先辨叔和編次之失 尚論仲景《傷寒論》先辨林億成無己校注之失 駁正王叔和《序例》論春溫大意,並辨叔和四變之妄 詳論...
《市隱廬醫學雜著》是1853年(清)王德森撰寫的醫論著作。全書載證治雜論十四篇,多從病證誤治分析,辨論明確,頗能舉一反三。對不究病因、不問病狀,概以平穩方藥治療的態度尤為反對。本書收入《中國醫學大成》中。現存1853年作者自刻本等多種版本。目錄 (共18章)趙敘 題詞 弁言 苦口婆心語 論濕溫證用藥...
《靈樞經》,又稱《靈樞》、《針經》、《九針》,中國傳統醫學重要著作之一,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和奠基之作。是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約成書於東周戰國時期。共九卷,八十一篇,與《素問》九卷合稱《黃帝內經》,在針灸學上有著絕對權威。南宋史崧將其改編為二十四卷本,成為了現存最早和唯一行世的《靈樞》版...
在醫理方面,博採群經,輯錄了《內經》和扁鵲、仲景、華佗、王叔和、巢元方等名家論述,是研究魏、晉、隋、唐醫藥的重要文獻;在方藥方面,廣泛裒集了前代醫家的大量方劑,以及當時流傳民間的許多有效方藥,並參以己說,總結了用藥經驗,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一部醫學類書。《千金翼方》三十...
《金匱要略》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機(字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的雜病部分,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論述雜病診治的專書,原名《金匱要略方論》。“金匱”是存放古代帝王聖訓和實錄的地方,意指本書內容之珍貴。全書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載疾病60餘種,收方劑262首。所述病證以內科雜病為主,兼及...
《脈經》晉·王叔和著。叔和名熙,生卒年代不詳,為晉太醫令。據《名醫傳》載:高平人(即今山東高平,鄒縣西南郭里集),性度沈靖,尤好著述,博通經方,精意診處,洞識修養之道。其主要著述有《張仲景(藥)方》《脈經》等。《脈經》全書10卷,97篇,以“類例相從”的方法,對晉以前醫學文獻進行了一次...
《醫史》是明代李濂撰寫的一部醫史類中醫著作,成書於明正德八年(1513)。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古代名醫上自《左傳》與《史記》中的醫和、扁鵲、倉公,以及漢代之華佗,晉代之葛洪,南齊之褚澄,隋代之許藏智,唐代孫思邈、甄權等,下至遼、金元時代的劉完素、張元素、李杲等五十五人;又採錄諸家文集所載醫家張擴...
上卷分緒論、六法兼施、脈訣、處方、家庭醫案共五章;下卷列懸壺醫案、藥性裁成、方訣無隱、同類勿藥計四章。韓氏發展了淳于意的醫案程式,具體指出四診對病證鑑別的重要性,創用了三子養親湯等常用效方,在臨床上對補法的運用尤有心得。書中並記載了半夏曲、霞天膏等製法。現存明刻本、清刻本、《中國醫學大成...
《脈經》對古代區學文獻散載的三十餘種脈名進行整理,歸納為24種脈象名稱,從而奠定了脈名種類的基礎,成為歷代脈書中脈名及其分類的基本準則.對後世醫家對脈象的鑑別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王叔和、魏晉之際的著名醫學家、醫書編纂家,曾任西晉太醫今,其幼年時代貧困交加,殘酷的生活現實,使他從小就養成了勤奮...
⑩【難】《難經》,全書主要內容大致為:1~22問論脈診,23~29問論經絡,30~47問論臟腑,48~61問論病證,62~68問論腧穴,69~81問論針法;【陳入】使動用法。即使用《易經》靈活性思想、簡易性思想和《難經》基礎常識作指導。所以《內經》其字簡,其意深奧。且說明《針經》和《難經》是有必然的醫學...
”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年輕時曾跟同...
《傷寒雜病論》成書之後,由於兵火戰亂的洗劫,原書散佚不全,後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將原書的傷寒部分蒐集整理成冊,名為《傷寒論》,使此書得以倖存。王叔和距張仲景去時未遠,他所編次的《傷寒論》應基本符合歷史原貌。其後,又經東晉、南北朝,該書仍然流傳於民間。自晉代以降,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傷寒論...
《傷寒正宗》,傷寒著作,為清初醫家史以甲著。刊於清康熙年間,流傳不廣。僅存中國醫學科學院圖書館一部,已成海內孤本。該書主要繼承了方有執、喻昌的“重編整理”觀與“三綱鼎立”說,並主張以證為綱對《傷寒論》進行研究,將臨證套用作為取捨歷代注家學說的指歸。在注釋上,推崇成無己以經解經思想,方解...
第4卷為各種發熱病、流行病及外科等病狀.書中提出了對流行病的預防和保健衛生措施。第5卷為診斷;治療方法及配方。書中主張對疾病的治療應採取養生、藥物和手術三者兼施並用,記述了切脈、觀察症候、檢驗糞尿等診斷方法,對切脈列舉了48種脈象,其中有35種同中國晉代太醫令王叔和所著的《脈經》相吻合.中國醫學中...
之首。康熙二年(1662年)撰《脈訣匯辨》十卷,附《五運六氣醫案》一卷。此書匯脈學著作七十餘種之精論,分門別類,標明出處,以便查考,間附家學及自己臨證診脈心得,《李中梓醫案》亦收錄於此書中。尚著有《痘疹全書》、《醫學口訣》兩書,未見流傳。書評、序言 劉敘 雲間期叔李先生,無所不通,醫特其...
博覽群書,費時二十年(1891-1911) ,匯刻《周氏醫學叢書》三集,共收醫籍三十二種,一百八十八卷,為中醫叢書之佳作。成書背景 作者有意於補闡晉代王叔和《傷寒例》中“即病為傷寒,伏氣變為溫熱”之旨,故撰成本書。流傳版本 現存清宣統二年(1910)刻本及《中國醫學大成》本。書評、序言 敘 傷寒,病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