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本中醫古籍精校叢書:傷寒論(明趙開美本)

珍本中醫古籍精校叢書:傷寒論(明趙開美本)

《珍本中醫古籍精校叢書:傷寒論(明趙開美本)》是2016年11月1日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仲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珍本中醫古籍精校叢書:傷寒論(明趙開美本)
  • 作者:張仲景
  • 出版社: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 ISBN:978753046763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傷寒論》是我國一部理法方藥完備、理論聯繫實際的臨床*作,是中醫藥學術發展史上具有輝煌成就與重要價值的一部經典*作。
《傷寒論》約成書於東漢末年(200~219),其作者是張仲景(150~219)。張仲景名機,為當時南陽郡(今河南南陽)人,其少時即有才名,曾受業於同郡名醫張伯祖。當時封建割據,政治昏暗,戰爭頻起,災疫連年,以致民不聊生,貧病交加。民眾的苦難和親人的傷痛激發了張仲景精研醫術及*書救世的責任感,於是,他“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
在*初寫成之時,張仲景所*的是《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成書之後,由於兵火戰亂的洗劫,原書散佚不全,後經西晉太醫令王叔和將原書的傷寒部分蒐集整理成冊,名為《傷寒論》,使此書得以倖存。王叔和距張仲景去時未遠,他所編次的《傷寒論》應基本符合歷史原貌。其後,又經東晉、南北朝,該書仍然流傳於民間。
自晉代以降,歷代醫家都十分重視《傷寒論》,稱其“啟萬世之法程,誠醫門之聖書”。至唐代,名醫孫思邈撰寫《千金要方》時,由於未能窺見此書的全貌,故僅徵引了該書的部分內容,並有“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的感慨,直至晚年撰寫《千金翼方》時,始收載了《傷寒論》全書的內容,並載於卷九、卷十之中,此可視為現存《傷寒論》的較早版本。
北宋年問,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奉朝廷之命校正《傷寒論》,在其《校定傷寒論‘序》中石:“自病之急,無急於傷寒。今先校定張仲景《傷寒論》十卷,總二十二篇,證外合三百九十七法,除重複,定有一百一十二方,今請頒行。”此書於宋治平二年(1065)刊行,成為後世流行的《傷寒論》。目前,宋代原校本已無保存,現存者只有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趙開美的復刻本(又稱趙刻本,簡稱趙本)。因其系照宋版復刻,所以保存了宋版《傷寒論》的真面目。
《傷寒論》系統地揭示了外感熱病及某些內傷雜病的診治規律,發展並完善了六經辨證的理論體系,從而奠定了中醫臨床醫學的基礎。《傷寒論》所創立的融理、法、方、藥為一體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具有很高的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長期以來一直有效地指導著歷代醫家的臨床實踐,並對中醫藥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圖書目錄

傷寒論·卷第一
辨脈法第一
平脈法第二
傷寒論·卷第二
傷寒例第三
辨痙濕喝脈證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上第五
傷寒論·卷第三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第六
傷寒論·卷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第七
傷寒論·卷第五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第八
辨少陽病脈證並治第九
傷寒論·卷第六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辨少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一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傷寒論·卷第七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辨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傷寒論·卷第八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傷寒論·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傷寒論·卷第十
辨發汗吐下後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方劑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