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非金屬貨幣本位論

反非金屬貨幣本位論是中國近代經濟學家對實行非金屬貨幣本位主張的批判觀點。馬寅初與章乃器均認為,能力本位制、虛糧本位論、物產證券制等主張掩蓋了世界經濟危機波及下中國社會生產力衰退,及私有制社會生產關係內在矛盾衝突的真相,是地方封建勢力推行通貨膨脹之標本。馬寅初指出,“計量物值,必須以某種價值為標準,是猶以尺計長,以磅計重之意。

尺必有長度,方可量他物之長; 磅必自有重量,方可衡他物之重。金之為幣,即以其本身含有價值。” 以金為貨幣還因其價值比較穩定。進入交換領域之產品價值 “一為主觀的使用價值,一為客觀的交換價值,物產證券本身無價值而以物產之價值為價值,無值之物,如何可為物價之標準。”並且“主觀價值,人人不同,無法使其一致,實有利用含有客觀價值的第三者為價值之尺度,使與其他物品相比,而後始能確定物品之價值” ( 《中國之新金融政策》)。馬寅初未提及代表交換價值之貨幣能夠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主要原因,但他所強調的貨幣價值的客觀性卻切中了實行非金屬貨幣本位論的要害。馬寅初還論證了貨幣本位問題同糾正私有制社會的剝削現象之間沒有必然聯繫。章乃器則進一步論證諸多物品、能力貨幣本位理論如何,忽視了中國近代社會經濟由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帶來的災難,勞苦大眾絕不會因為糧食、財富是他們辛勤生產出來的,於是獲得“代用券”、“證券” 即可擺脫貧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