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中國文學革命》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反對中國文學革命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反對中國文學革命》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反對中國文學革命》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已故J.A.弗勞德先生在出任蘇格蘭的安德魯斯大學校長的就職演說中說:“人們談論著要開闊心胸。多年以前,我出席過在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大廳...
它的基本內容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文學革命主要是外來思潮影響的結果,也是中國文學自身發展的趨勢,而直接的背景和動力則是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的倡導,幾乎與新文化啟蒙運動同時。1915年6月,李大釗提出“要以其優美之文學,高尚之思潮,助我國民精神之發展”。1915年11月,陳獨秀提出:“...
“五四”文學革命,從1917年初至1919年五四運動後一段時期里發生的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的文學變革。經過 清朝末年,曾經出現譚嗣同、夏曾佑、梁啓超、黃遵憲等人倡導並實踐的詩歌和散文方面的革新運動,但不久便失敗了。到了20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間,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西方科學和民主思潮...
文學革命的影響迅速擴大。新文學運動的先驅者除了批判各種虛偽艱澀的擬古派文學外,還集中力量批判以黑幕派和鴛鴦蝴蝶派為代表的遊戲消遣的封建舊文學。周作人寫了《論黑幕》,剖析了黑幕小說與封建復辟思潮相同的本質;沈雁冰在《自然主義與中國現代小說》等文中分析批評了鴛鴦蝴蝶派小說“遊戲的消遣的金錢主義的文學觀念...
這次思想論爭也存在積極作用,它客觀上擴大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影響,傳播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糾正了倡導者們的某些理論錯誤,為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簡稱“左聯”)的成立做了思想和隊伍上的準備 。多方參與 革命文學的倡導,一開始就受到文藝界各種對立的派別和人們的反對。新月派中一部分人,把革命文學歸之為“...
胡適還依據歷史進化的眼光,反對舊文學言文分離的現象,主張文學語言同口語的接近,提出了白話文學應為“中國文學之正宗”的思想。接著,1917年2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第2卷第6號上發表了《文學革命論》一文,正式高舉起文學革命軍的大旗。陳獨秀以激進的戰鬥姿態,從與社會革命思想革命的關係上闡述了文學革命的必然...
《文學改良芻議》是胡適創作的一篇文章,也是新文化運動中倡導文學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於1917年1月1日發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期上。《文學改良芻議》提出“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向封建文學進行了猛烈的抨擊。陳獨秀稱讚此文為“今日中國文界之雷音”,它與後來陳獨秀發表的《...
他看到中國古典詩歌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於是提倡詩界革命。著名觀點是:“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斑斕。”《人境廬詩草》,1911年刊行於日本,“百年百種優秀中國文學圖書”之一。 對胡適的影響。c,“文界革命”。以梁啓超為代表。反對“傳世之文”,提倡“覺...
《中國語文的新生》體現了“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倡導拉丁化新文字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追求的是政治上的根本改革,宣傳民主主義的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在文化上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在“文學革命”口號的影響下,展開了漢字改革...
《論中國文學革命》是海洋書屋民國38[1949]出版的圖書,收作者總結中國文學革命的鬥爭經驗和討論大眾文藝問題的論文7篇。內容簡介 收作者總結中國文學革命的鬥爭經驗和討論大眾文藝問題的論文7篇:《魯迅雜誌選集序言》、《學閥萬歲!》、《鬼門關以外的戰爭》、《大眾文藝的問題》、《再論大眾文藝答止敬》、《我們是誰...
五 反對文學革命的尾聲 ――學衡派與新青年派之爭 六 “老章又反叛了”――甲寅派與革新派之爭 七 追求人生與遊戲消遣 ――五四新文學觀與鴛鴦蝴蝶派文學觀之爭 八 三十年代復古思潮的回流 ――針對“文言復興”的大眾語論爭 中 編 九 非乾文學的文學派別論爭 ――語絲派與現代評論派之爭 十 新文學陣營的...
沒有20世紀的中國革命,20世紀的中國文學必將完全是另一種面貌。革命話語和文學話語之間的互動成為理解和闡釋20世紀中國文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視角。目錄 導論世紀之交話革命 “民族”與“革命”:日本之於中國的關鍵字 20世紀初期中國文學的語言與思想背景之一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論“五四”新...
《論中國文學革命》是2014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瞿秋白。內容簡介 《中學圖書館文庫:論中國文學革命》系一本文藝評論集,收錄了瞿秋白寫於1930年代的七篇文章,由馮乃超先生從作者生前親自編輯的《亂彈》一書中選編而成。篇首的《魯迅雜感選集序言》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視角評價魯迅的雜文...
總序二 《百年中國文學總系》的 緣起與實現 緒論 暴日侵略下的中國——國民黨統治的失敗——1928年的上海——“死去了的阿Q時代 一、1928年的文學生產 上海:文人的歸趨——雜誌與現代文學生產——新書業與現代文學生產 二、中國新文學的裂變 “無產階級的‘五四”’——“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紅色的30...
文學 現代散文 在新文化運動中,文學寫作的風格在全國範圍內有極大的轉變。其中主要的發起人包括,中國的幾位重要的散文、小說家魯迅,文化革命家胡適以及陳獨秀。在1920年至1930年是中國小說的黃金時期,文學刊物和民間社會對不同的學說奠定理論不斷湧現。主要的作家有:郭沫若,詩人,歷史學家,散文家和評論家;茅盾...
成為現代文學開端的“五四”文學革命也是這樣。適應著新的時代需要,它吸取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以來文化和文學方面的許多成分,同時也利用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中積累的“思想資料”以及某些改革的成果,從而在新的基礎上去完成先驅者未能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歷史性任務。萌動時期 產生背景 清嘉慶以後,中國封建社會已由衰微而...
“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許多人從理論上鼓吹反封建的“文學革命”,胡適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他提倡白話文學,在對封建文學思想的衝突中,曾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他所謂的“文學革命”,其實不過是一種改良。五四運動以後,十月革命的影響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思想文化包括文學理論批評發生了質的變化。馬克思...
大革命失敗後,面對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國革命鬥爭的瘋狂破壞和摧殘,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卓越的鬥爭。並逐漸出現了農村革命鬥爭和國民黨統治區內文化革命鬥爭深入發展的局面。當時,早期曾積極參加“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的一批進步作家、學者陸續匯集上海。其中有不少人都是中國共產黨黨員或馬克思主義...
我的《建設新文學論》的唯一宗旨只有十個大字:“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我們所提倡的文學革命,只是要替中國創造一種國語的文學。有了國語的文學,方才可有文學的國語。有了文學的國語,我們的國語才可算得真正國語。國語沒有文學,便沒有生命,便沒有價值,便不能成立,便不能發達。這是我這一篇文字的大...
我不得不感謝你的通訊員胡適之為我提供了一個機會,使我能對愚蠢的文學革命說得更多些,而這在你們要求我寫的那篇短文中是無法做到的。首先,讓我對你的通訊員指出,我的文章引用莎士比亞的話是為了向人們說明,博士所極力主張和堅持的,書面語文(文言)或古典中國語文對於創造性的文學作品來說,是一種不合宜的...
但他們否定中國古典小說,則是片面的,形上學的。與此同時,他們從中外小說的巨大社會作用中發現了小說這一文學樣式的藝術價值,反對“因其虛而薄之”的傳統觀念,認為小說較正史“易傳”、“易入”,“可增‘七略’而為八,蔚‘四部’而為五”,還導致了後來的“小說界革命”。他們寫作“新學之詩”的嘗試...
中國五四文學革命中提出的一個建設新文學的主張和口號 。最初由周作人於1919年1月在《平民文學》一文中正式提出,指與文言的貴族文學相對立的、表現普通人們普遍與真摯感情的文學。周作人認為,平民文學與貴族文學的主要區別在於:①平民文學應以普通的文體,記普遍的思想與事實。②平民文學應以真摯的文體,記真摯的...
第一章 歷史變動中的文學變革 一、文學界標與歷史界標的重合和錯位 二、文學神話:追尋“根本”的思路 三、面對世界:翻澤與仿效 四、規律和選擇:文學的歷史性與非歷史性 第二章 辛亥革命時期的中國文學 一、在“小說界革命”的旗幟下 二、時代歌手和光宣詩人 二、戲曲與彈詞 四、男性導引下的女性寫作 第三...
主要通過對蔣光慈“革命加戀愛”小說敘事模式的建構及其小說人物菊芬(《菊芬》)的形象塑造問題、郭沫若文學寫作中的改寫問題、丁玲從早期“自敘”式抒情文體到後期大眾/人民敘事的史詩文體的轉變問題探討的基礎上,以文體與意識形態的互動關係為中心,來繼續闡述中國現代歷史語境下,“革命”“革命文學”“文學革命”...
於是,錢玄同託名王敬軒在《新青年》上發表一篇反對文學革命、為封建文學辯護的《給新青年編者的一封信》,劉半農以記者名義寫了一篇《復王敬軒書》。通過這齣“雙簧戲”對復古思想、以及對文學革命的各種非議,進行了淋漓盡致的抨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1919年1月,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本志罪案之答辯書》...
為壯大文學革命的聲勢、宣傳文學革命,錢玄同與劉半農於民國七年(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別扮演了正、反兩個角色,進行辯論。錢玄同化名“王敬軒”,發表了《文學革命的反響》。這篇文章以反對新文化運動的頑固派身份,陳述新文化運動的“罪狀與弊端”,攻擊《新青年》給社會造成的“危害”;劉半農則以新文化...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會稽縣人,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是中國無產階級文學的奠基人,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魯迅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初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毛澤東稱讚...
文革小說具有特定的內涵,指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5-1976.10)出版或重版的小說。但由於文學屬於社會意識形態,具有相對獨立性,落後於社會存在,所以76年10月至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之間新出版的相當一部分小說,仍然沒擺脫文革小說“左”的框框,仍然主張“三突出”,仍然以階級鬥爭為綱,文革小說也應該...
在胡適看來,中國的白話文,已具備了上升為國語的條件,加上《新青年》“有意的提倡”,沒有經過什麼大風浪,便得以“輕輕俏俏地成功”了。胡適分析說,“近代中國文學革命之所以比較容易成功”,原因之一,是“那時的反對派實在太差了”。在北大國文教授中,不乏堅持文言文者,黃侃即其中之一。有一回他對學生解釋...
國粹派思想繁雜,品流不一,就其主流而言,其所謂“國粹”(即中國固有文化之精華),主要包括中國有史以來的語言文學、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跡的“可為法式者”三項。其主張,一是“用國粹激動種性,增進愛國熱腸”,即藉助國粹宣傳排滿革命、救亡圖存;二是提出“國學、君學對立論”,頌揚“國學”,批判“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