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中國文學革命

《反對中國文學革命》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反對中國文學革命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已故J.A.弗勞德先生在出任蘇格蘭的安德魯斯大學校長的就職演說中說:“人們談論著要開闊心胸。多年以前,我出席過在曼徹斯特自由貿易大廳里舉辦的演講會,聽了一個關於教育的演講。演講者是當天最受歡迎的演講人之一。他用一種慣常的方式談起上代人的疏忽,談起那糊塗的腦袋瓜里完全熄滅了思想的愚昧農民,等等,等等。然後,他又以一種令人振奮的激動,一種音樂般的聲音,帶著激情無限的顫抖說道:‘我仿佛,我仿佛又一次聽到了那滾過遠古混沌之音的回聲在說:讓光明到來吧!’”聞聽之下,只見所有的聽眾都不由自主地搖曳起來,就仿佛那微風吹拂稻田,稻浪陣陣,掠過田野。“可是,”弗勞德先生貼切地問:“換一種簡明的表述,這位先生確切的意思到底是什麼?”
同樣,當教授用他那音樂般的聲音談論“活文學”和“重估一切價值”,談論“為觀念和思想的徹底變革鋪路,唯有此種變革,能夠為全民族明智而積極地參與共和國的重整完美地創造條件”時,我敢肯定,許多在中國讀到這些激情衝動之辭的外國人,都將如墜雲里霧中,不知所云。用簡明的英文表述,可稱之為“套鳥的圈套”。因為正如弗勞德先生將要說的,若換成簡明的英文表述,這一整套關於“重估一切價值”和“共和國重整”的高論,其真切意思究竟是什麼?如今,人們當務之急想要得到的,不是博士(他提倡文學革命的文章最近刊登在上)之流“重估一切價值”的空談,而是設法去讓共和國政府制止國家鈔票的貶值!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