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琴院

原道琴院

2008年,在河南九嶷派老琴家韓廷瑤先生、上海太音琴社社長汪鐸先生、著名書畫家王九朝老師、虞山琴社社長朱晞先生、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副會長楊青先生、中國古琴學會秘書長張子盛先生、西安太白琴社社長劉志剛先生、山西唐風琴社社長彭建軍先生、洛陽龍門琴社社長曹瓏先生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一群志同道合的、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秉承弘揚傳統文化這一宗旨,凝聚在一起,創辦了原道琴院。

基本介紹

簡介,業務範圍,組織名單,各地分院,所屬組織,相關報導,

簡介

原道琴院以琴為核心,容納琴歌、琴簫合奏、茶、書畫、青瓷、紫砂、文房四寶、古典家具等傳統元素,為公眾展現較為全面的傳統文化的綜合體。在原道琴院,有仿古樂器製作部、古代樂器教學部,在古代樂器教學部彈撥類有古瑟演奏法、唐琵琶演奏法,管樂類有塤和洞簫。

業務範圍

以古琴培訓為主,瑟,塤,古箏,簫,琵琶培訓為輔。承接演出,承辦比賽。另有古樂器製作,銷售。

組織名單

常務副院長:羅蘇理
藝術總監: 賀小帥 
副院長 王韜
秘書長: 韓朝
副秘書長 王劍華
常務理事 張中亞
常務理事 梅溪
常務理事 盧珊
常務理事 張芳

各地分院

濮陽分院 -濮陽古琴協會 負責人 張中亞
開封分院 -開封梅溪樂坊 負責人 梅溪
平頂山分院 -平頂山青溪琴社 負責人 盧珊
登封分院 -登封琴箏樂坊 負責人 張芳

所屬組織

相關報導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一張從唐代流傳至今的古琴“太古遺音”,一段古韻悠揚的琴聲,她將代表中國的聲音送到世界人民心中,這一指撥弦的厚重使人靈魂震顫,也打開了一幅流淌著中華文明的畫卷。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在先秦時代,古琴就已很流行,孔子時代,琴就已經成為文人的必修樂器,數千年來琴與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孔子、蔡邕、嵇康、蘇軾等都以彈琴著稱。《詩經》中云:“琴瑟在御,莫不靜好”、“搏拊琴瑟以詠”。琴樂神聖高雅,坦蕩超逸,古人用它來抒發情感,寄託理想,琴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人理想人格的象徵。
如今,繁華如錦的流行元素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愈發想追求內心的寧靜,越來越多的人戀上古琴,戀上那空靈、靜謐的裊裊之音。
在國香茶城B區21號原道琴院,陶運成羅蘇理賀小帥韓朝等幾個年輕人打點著自己對古琴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將全部身心投入到其中,懷揣滿腔熱情,不畏艱難,在這條路上摸索前行。
來到原道琴院,“原道茗茶”這塊大氣的牌匾赫然映入眼帘,著名書法家王九朝老師的題字蒼勁有力。門的左側懸掛的小塊牌匾“中國古琴學會——原道琴院”,向人們昭示著原道茗茶的又一重身份。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進入原道琴院,王九朝先生所題的“宋玉對楚王問”,抒寫著原道琴院幾位創始人“夫聖人魂意琦行,超然獨處,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的情懷;鐫刻在木板上的“陋室銘”的琴譜仿若一個個雀躍的音符,懸掛於屋內,在空氣里彌散著古香古韻;蕭疏、淡遠的中國字畫配上西式的畫框,裝飾上的留白處理,使店內亦不失韻味十足的東方味道;儒雅、俊秀的紫砂壺靜坐於櫥窗內,似隱士,窺探著原道琴院冥冥古樂中的奧妙。
道,萬物之本原
在河南九嶷派老琴家韓廷瑤先生、上海太音琴社社長汪鐸先生、著名書畫家王九朝老師、虞山琴社社長朱晞先生、中國民族器樂學會副會長楊青先生、中國古琴學會秘書長張子盛先生、西安太白琴社社長劉志剛先生、山西唐風琴社社長彭建軍先生、洛陽龍門琴社社長曹瓏先生等人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一群志同道合的、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人秉承弘揚傳統文化這一宗旨,凝聚在一起,創辦了原道琴院。
原道琴院以琴為核心,容納琴歌、琴簫合奏、茶、書畫、青瓷、紫砂、文房四寶、古典家具等傳統元素,為公眾展現較為全面的傳統文化的綜合體。在原道琴院,有仿古樂器製作部、古代樂器教學部,在古代樂器教學部彈撥類有古瑟演奏法、唐琵琶演奏法,管樂類有塤和洞簫。
“古琴洞簫屈子行吟神韻,青瓷紫砂媧氏補天遺石”,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原道琴院,在國香茶城B區21號綻放著屬於它的光芒,在未來的路上漸行漸遠。
屈指一算,原道琴院的成立已有些時日,在對原道琴院幾位創始人的訪談中,我們看到了他們與琴的不解之緣。
陶運成專訪
上國中時,一次偶然的機會,陶運成從電視上看到了古琴演奏,蒼古空靈的樂音讓酷愛西方搖滾樂的他,對古琴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此他便到處收集古琴方面的資料,古琴也在他心中埋下了種子。
相續琴緣
1998年,17歲的陶運成到天津上大學,有幸結識了時任天津琴會副會長的張子盛老師,這時才有機會真正接觸到古琴,看到張子盛老師的演奏,陶運成徹底從對搖滾樂的熱愛轉變為對古琴的痴迷。這一年,陶運成開始跟隨張子盛老師學琴,每天一有空就練琴,假期更是每天練琴十幾個小時,古琴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學琴期間,陶運成認識了很多志趣相投的琴友。
2002年,陶運成大學畢業。2007年底,回到鄭州,認識了王九朝老師的學生羅蘇理,又和後來加入的師弟韓朝賀小帥結識。稍後,亦跟隨王九朝先生學習書畫。因為王九朝老師的關係,共同的愛好讓這幾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痴迷和熱愛,讓幾個年輕人想為傳統文化的延續盡一些綿薄之力。2008年,在古琴的基礎上,結合韓朝的茶,羅蘇理的琴歌、斫琴,賀小帥的簫、塤,原道琴院的策劃便在幾個年輕人腦海里展開一片藍圖。
對話:
財富:談談您所理解的古琴。
陶運成:她是我們先民最偉大的創造之一,她是藝術中的哲學,哲學中的藝術,琴是指板和共鳴箱一體無品彈撥類樂器,從發音原理和形制的變化,以及樂器製作由簡到繁的規律來看,琴應是所有彈撥類弦樂器的始祖。另我個人認為,琴是樂器里的器,編鐘、編磬也是器,其他如笙、瑟、琵琶應歸為樂器中的樂類,包括祭孔時用的楹鼓等蒙皮類節奏型樂器我認為都還是樂的範疇。音樂形式上,琴的聲音極具交響效果;音樂內涵上,琴的聲音給聽者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在今天,琴也是唯一可以拿出去和西方主流樂器相匹敵的,這是我對琴的理解。
財富:這么多年,您對彈琴以及琴樂有什麼感悟?
陶運成:悟談不上,我還處在學習的階段,感想倒是有一些。正所謂書如其人,畫如其人,琴也如其人,從一個人彈琴的聲音里,可以了解這個人,可以知道他的性情以及修養,審美取向,對藝術的理解等等。從古至今,琴人分為兩種,今天大都稱之為學院派和山林派。學院派更注重琴本身作為樂器的表現力,更嚴謹,更技術流。所謂山林派,也就是文人琴,強調的還是我們之前談到的琴作為器,作為修身養性的一個器的功能,更多的在抒發自己的情感,正所謂琴者,禁也;琴者,情也。無論哪種,都需要對傳統文化有很深的理解,因傳統的東西都是相通的,它們互相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演奏本身只是彈琴的技法,很容易達到較高水平,而能夠在古琴中彈奏出所謂的意境,需要很深的功夫,這就需要對傳統文化有一個較系統的認識,尤其是後者,技法之外,可能更多的要從我們的根上去汲取營養來提高自己,這個根,我認為是《易》,它上論天文,下談地理,中講人事,包羅萬象,它衍生出來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以及諸子百家。其中道家學說和儒家學說是中國最本真、成系統的兩種學說,琴在出現和發展的過程中,和道、儒之間互為影響、滲透。琴無論從音色和表現形式上,都很好地詮釋了道家的清靜無為,儒家的中正平和,這是我們需要重視的,對這兩種文化的理解最終決定了一個琴人的演奏水平,以及所能達到的高度,這是技術及知識層面以外的重要因素。
財富:西方音樂和東方音樂有哪些不同之處?
陶運成:談到東西方音樂差異,離不開東西方人的性格差異。東西方藝術上的審美差異,甚至是東西方哲學的差異,因為哲學、藝術、音樂是離得很近的,他們互為影響,聯繫緊密,他們像一面鏡子,能讓我們看到不同民族的性格、審美取向、核心價值觀。西方的實用主義,標準化、具象,不只體現在音樂,如油畫要講究對比度,光線,又比如某首鋼琴曲,演奏時間大家都一樣,有節拍器,你和大家不一樣,你就錯了。然而東方藝術則是含蓄的、內斂的、抽象的、寫意的。在紙上戳兩筆,告訴你這是魚。說到琴也是一樣,沒有限制,天馬行空,這裡舉個例子,幾年前我在著名斫琴師馬維衡家小聚,他演奏《平沙落雁》,彈到一半,我們接著喝酒,過了很久,他又去把剩下的一半彈完,依然可以接得上,氣場還在,情緒也還在。所以說,藝術是個人情感的表達,藝術絕不是工廠生產,需要標準化,不是千人一面,生硬呆板,同一個琴家在不同時間演奏同一首曲子,是絕對不可能一樣的,就像王羲之寫蘭亭序,有他當時的心境和氣氛,自言而後再捉筆,已不能再逮。試想,如果大家字都寫的差不多,畫都畫的差不多,那藝術只是無意義的重複,談不上創作,人的情感隨時在變化,而西方音樂限制過多,太機械化,以致死板。
羅蘇理專訪
與古琴結緣
原道琴院常務副院長羅蘇理,在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擔任古琴演奏師、聲樂演員、樂團古琴聲部長,多年來致力於發掘《詩經》琴曲和琴歌演唱。在古琴藝術的道路上,羅蘇理漸行漸遠。
接觸古琴實屬偶然。1999年,剛剛踏進河南廣播電視大學聲樂專業的羅蘇理開始了他大學的第一節課——中外音樂欣賞,羅蘇理陶醉在古琴的音樂中,從那時起,他便被古琴音樂所吸引。
2002年,踏出校園大門那時起,受校長的啟蒙,羅蘇理來到河南博物院,希望能在這裡開啟自己的夢想之門。專業的聲樂演唱,讓羅蘇理正式開始了在河南省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的從業生涯。
酷愛古琴的羅蘇理四處奔走,經過多番努力,輾轉來到陝西省藝術研究所,與著名古琴演奏家、斫琴家李明忠先生家裡求教。最終得以拜李明忠先生為師。2004年,羅蘇理又隨中州琴會會長丁紀園老師學琴。在跟隨兩位老師學琴的過程中,羅蘇理在演奏技巧和琴學理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
與琴為伴 斫琴不倦
對古琴如痴如醉的熱愛,讓羅蘇理不斷研習古琴的彈奏和製作。2004年,羅蘇理製作的第一把仲尼式古琴誕生了。這一把古琴的誕生讓羅蘇理信心倍增,愛琴如痴而又精益求精的他不斷探索制琴的工序,從在舊木材市場選擇材料,到去深山裡找尋木料、到伏牛山上採集天然大漆,羅蘇理對古琴的熱愛日漸加深。
音色沉穩透潤、恬淡悠遠正是羅蘇理所制古琴的特色,每有撫過羅蘇理所斫之琴的大家,都讚嘆羅蘇理的琴為當代新琴中不可多得之品。
對話:
財富:在我們的生活中,古箏好像更易於被人們所接受,在您看來,古箏和古琴的不同之處體現在哪些方面?
羅蘇理:古箏聲音明亮、流暢,較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而古琴聲音較小,這是它的缺點,但也是它的優點所在,正是聲音小使其更加淡雅。古琴有按、散、泛三種音色,所奏樂曲多以古曲為主,旋律跌宕、追求意境,它是上古以來文人們修身養性的主要工具之一。古箏演奏的樂曲可以是古曲,但多以今人創作樂曲為主,古琴藝術傳統文化韻味更濃一些。
財富:在與古琴相依相伴這么多年,您未來有什麼樣的心愿?
羅蘇理:古琴藝術正是我的人生追求,也是我的目標和理想。期望我在彈琴方面能達到一種境界,也希望我能製作出一把傳世名琴。古琴藝術在這個高科技產物的時代已經不可多得,琴歌更是寥寥無幾,我今後的發展還是以琴歌為主,志在弘揚古琴藝術。
賀小帥專訪
賀小帥,出生於1986年,他現在是原道琴院的藝術總監。在原道琴院四位創始人中,賀小帥是最年輕的一位。國內有三個編鐘樂團,賀小帥曾在兩個團擔任過吹管類獨奏,編曲。
2002年,賀小帥年僅16歲,當時正在讀高中,那時的他就已被四川三星堆編鐘樂團看中,被聘為獨奏演員。四年後,賀小帥又被河南博物院古樂團聘為古樂部副部長。
在這條路上,賀小帥不斷學習,取得了不菲的成績。2007年,賀小帥應《鑒寶》欄目之邀演奏十排簫。2007年,他又受香港中樂團之邀,赴港演奏骨笛、簫。同年,在中央電視台十套《走進科學》欄目,賀小帥演奏具有8000年歷史的賈湖骨笛。近年來,賀小帥多次應邀到河南電視台演奏骨笛、簫、塤。
2009年,在原道琴院外出杭州雅集時,賀小帥有幸結識了日本著名尺八大師,“明暗對山流”第四代傳人冢本松韻。當冢本老師聽完賀小帥的演奏後,欣然將他收為弟子,傳授其尺八的演奏。冢本老師是已故簫王趙松庭先生的唯一日本入室弟子。極具天賦的賀小帥,在老師的教導下,加上自己的積極進取,向著自己的夢想不斷前進。
對話
財富:聽陶院長講,您是一位很有天賦的非著名音樂家,您是如何走上這條路的?
賀小帥:哈哈,院長謬讚了。我學簫是受我父親的影響,我父親在我們老家當地算是一個民間藝人,比業餘的專業,比專業的業餘。9歲的時候,父親開始教授我吹奏簫和笛子,直到他去世。其實簫這個樂器比較特殊,朋友經常被我吹哭,簫音色低沉,憂傷,加上我個人的經歷也比較坎坷,我指的是在我這個年齡段。我最早的夢想是考上中央音樂學院,後來家庭的變故,我下面還有個妹妹,她也要上學,所以三星堆聯繫我的時候,我就去了,放棄學業,也是不得已。演奏樂器本身還是在於自己,所以我並不感到遺憾,我很喜歡音樂,喜歡簫,喜歡笛子,喜歡塤,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我感到幸福。
財富:談談您眼裡的原道琴院。
賀小帥:琴院就像一個大家庭,院長、羅哥、韓哥都是我的師兄,還有其他的十幾個師兄,他們待我像親兄弟一樣,因為我家庭的原因,也因為這些年四處奔波,酸甜苦辣,我在這裡有家的感覺,我感覺十分溫暖。我們四人都很喜歡傳統文化,對傳統的音樂內容和表現形式十分迷戀。正因為共同的目標,讓我們走到了一起,我們在一起很開心、很快樂,三個師兄都很優秀,和他們在一起,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為自己能成為這裡面的一份子感到無比驕傲。我在琴院主要負責古樂合奏的編配,發掘並整理詩經音樂,同時也擔任笛、簫、塤、骨笛的獨奏,仿古吹管類樂器的製作,以及教學。在我眼裡,原道琴院是一種精神,也是我們這代人對傳統音樂的誓言。
韓朝專訪
作為原道茗茶的主人,從原道的漸露雛形,韓朝就事必躬親,這裡的每一把桌椅,包括畫框、掛鈎都是他親手挑選的。對茶及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讓韓朝樂此不疲。如今,他又和幾位師兄弟一起創辦了原道琴院,在茶與琴中釋放著自己的熱情。
韓朝,出生於1984年,退役前是福建省隊擊劍運動員,兩年前,全家移民美國。繁華而自由的美國雖讓其有所留戀,然而,物質的滿足並不能填補精神的空虛,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師兄弟之間難以割捨的情感,國內的文化氛圍,讓他毅然回到祖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籌備了很久,韓朝終於有了自己的茶店。取“道,萬物的本原”之意,他將茶店命名為“原道茗茶”。在老師和師兄弟的支持以及韓朝的精心設計下 ,“原道茗茶”終於問世了。
原道茗茶的誕生,讓韓朝圓了自己的夢想。原道琴院的創辦,茶與古琴的結合,讓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精彩的呈現。
對話
財富:是什麼影響著您,讓您來從事傳統文化?
韓朝:體育競技生涯中對競爭殘酷的感悟、海外生活的磨練,成長過程中接觸到的關心和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們,以及老師王九朝、師兄弟對我的影響,讓我更加注重傳統文化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很難講是哪一件事讓我走上這條路,我想可能是在這個圈子裡長期浸淫的結果吧。
財富:茶店是如何運營的?
韓朝:很多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我和我師兄弟做這個茶店以及琴院是興趣,賺錢不是我們的主要目的,如果我們賺到了錢,還會再投進去。四十歲前,我們就是玩,呵呵,也是對自己的鍛鍊。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喜愛是一種狂熱、執著。
財富:在琴院和茶店的發展中,您是如何衡量精神與物質的?
韓朝王九朝老師曾經跟我說過一句話:“金錢是一座橋樑,而人無法在橋上生存。”茶店以及琴院開業才兩個多月,我在店裡只遇到了兩種人,一種很窮,很喜歡這些東西;一種很富,也很喜歡這些東西。一種是喜歡上這些東西變窮;一種是有錢了開始喜歡這些東西。當然也有個例,與他們交談,無論是俗的、雅的,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是我人生的寶貴經驗。原道茗茶以及琴院的發展都離不開資金這一中流砥柱的支撐,我和我的師兄弟們不排斥錢,但我們對於精神的欲望可能更大。精神和物質是矛盾的,取其一必舍其一,也許有一天,我們開始選擇物質,但是現在,今天,我們選擇更大的愉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