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公社制

原始公社制

以生產資料原始公社所有制為基礎的社會制度,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形態。在人類及其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中,原始群是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形成中的人”的群體(也有人認為是包括直立人在內的真正人類的群體);原始公社是“完全形成的人”的社會形態。原始公社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又遲緩的發展過程。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人們主要使用石器和木器工具,以採集天然食物和漁獵為生。生產力極為低下,只能依靠集體勞動獲得有限的生活資料,按平均原則在公社全體成員間實行分配,沒有剩餘,也沒有剝削,沒有階級。

隨著人類自身及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畜牧業手工業以至商業的社會分工和剩餘勞動產品的出現,導致剝削成為可能,從而使原始社會的生產關係及各方面情況發生相應的變化,並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根據原始公社各階段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發展狀況,家庭婚姻及社會組織等不同特點,原始公社可劃分為血緣家族公社氏族公社兩個階段;後一階段,又可分為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兩個時期。

基本介紹

發展階段,原始公社解體,私有制的產生,階級的產生,

發展階段

血緣家族公社階段
血緣家族公社是人類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形式。它存在於蒙昧中期,相當於更新世早、中期,即舊石器時代早期。在血緣家族制度下,一個公社就是一個集團。公社成員實行集團內婚,即在同一集團內,同輩的直系和旁系的兄弟姐妹之間實行群婚,排除了原始群時的雜交狀態。血緣家族公社就是在這種集團內群婚的基礎上產生的。世界各國的歷史記載和傳說都有關於族內群婚的反映。中國傳說中有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的歷史神話;《後漢書》記載盤瓠所生六男六女互為婚配等。
生活於血緣家族公社的原始人類,是由生活於原始群時期的古猿經過漫長的過程發展而成的真正的人類。這在人類自身的發展中,是一個飛躍和質變。這時的人類開始知道用火,已能用雙手打制粗糙的石器,用樹枝製造簡單的木器,從而開始出現人類真正的勞動生活和人類真正的文化。人們開始擺脫氣候和地域的限制,沿著海岸、湖岸或河道向四處分散。這時地球東半部大部分地區已開始有了人類的蹤跡。非洲坦尚尼亞、衣索比亞、肯亞、查德等國,以及中國湖北鄖縣、雲南元謀等地,都曾發現早期直立人的化石和石器。最早期的直立人的出現估計距今300萬年左右。晚期直立人的遺址則更多 ,如中國的藍田人、龍潭洞人、北京人,印度尼西亞的爪哇人,坦尚尼亞的李基直立人,德國的海德堡人,以及法國庇里牛斯山的阿拉戈人等。
氏族公社階段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繼續發展,人類從直立人過渡到智人,原始公社的組織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到了更新世晚期,即舊石器時代中、晚期,血緣家族公社開始向氏族公社過渡。
氏族公社的出現,是與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婚姻狀態的變化相適應的。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和集體生產的擴大,鬆散而狹小的血緣家族公社已不能與之相適應,人們要求彼此之間有比較鞏固的結合,以便互相協作,更有組織地進行生產活動。與此同時,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由於自然選擇法則的作用,人們逐漸認識到近親通婚的不良影響,於是開始禁止兄弟姐妹之間通婚,以後連同一族團內部同輩男女之間的婚媾也被禁止。甲族團一群男子只能在乙族團女子中尋找通婚對象,這就導致族外通婚的產生。族內婚的禁例一經確立,上述的集團便轉化為氏族了。氏族制度,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是從普那路亞家庭中直接發生的。
母系氏族公社 最早的氏族是母系氏族,即起源於一個共同的女性祖先,以血緣關係相結合,族內嚴禁通婚的親族集團。它既是生產單位,也是當時社會的基本組織。
母系氏族公社的生產力水平,比起血緣家庭公社有了很大提高。人們使用單刃的打制石器從事較大規模的狩獵和捕魚活動。到了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進入繁榮時期,人們製造石器的技術又從打製法發展到磨製法,能把石器磨出鋒利的刃部,並做到造型多樣化;同時,還學會製造複合工具,在石器、骨器、蚌器上鑽孔安上木柄。這些發展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從而有可能使人們從單純的攫取經濟進入生產經濟的發展軌道,相繼有了原始農業、畜牧業、手工業。
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始農業,是婦女在長期的採集生活中發展起來的。開始是刀耕火種,輪歇耕作。這種農業的產生使逐步定居成為可能。由於弓箭的發明和使用,以及狩獵技術的提高,人們捕捉到的獸類逐漸增多。當人們發現馴養幼獸可以補充獵獲物的不時匱乏之後,馴養動物就逐漸取代狩獵而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畜牧業因而開始發展起來。原始手工業繼蒙昧高級階段發明製造弓箭之後,到野蠻低級階段,人們又發明了手工制陶技術,生產出用以燒水、煮飯、儲藏食物等各種陶器,使人們的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當時的人們還掌握了紡織技術。
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實行族外群婚,氏族成員的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再加以當時婦女在經濟生活中從事採集和初期農業,比男子從事狩獵可取得較為穩定的和經常的生活資源,因此婦女在生產中和社會生活中都居於主導地位。氏族的世系按母系計算。氏族成員包括:一個女性祖先,她的子女和其女兒的子女,以及各代女性子孫的後代。兒子及其所生的子女,以及各代男性子孫的後代,則屬於其他氏族。財產的繼承也與母系世系相一致,土地等財產為母系氏族公社所有,公社世代繼承。氏族成員死後,其個人少量財物的繼承原則是:屬女性死者的,由她的子女及姐妹分享;屬男性死者的,轉歸他的兄弟姐妹和姐妹的子女,或者母親的姐妹的子女所有,他本人的子女由於不屬於父親的氏族,則不能繼承他的財物。母系氏族公社實行原始共產制,氏族成員集體生產勞動,產品共同消費。每個氏族都有一個氏族長,一般選舉年長而德高望重的婦女擔任。氏族長領導和組織氏族的生產和生活,與氏族其他成員的社會地位平等,一起參加勞動而不享有特權。氏族內的重大事情,如選舉、撤換氏族長或軍事領袖,實行戰爭或媾和,收養外人入族,決定血族復仇等,由氏族議事會民主討論決定。氏族長對內管理氏族的日常公共事務,如調解糾紛、安排生產生活、裁定氏族成員遺物的繼承、主持宗教祭祀活動等;對外代表氏族參加部落議事會,擁有決策權。
母系氏族公社的婚姻關係至繁榮期發展為對偶婚,即一男一女的不牢固的結合。起先實行望門居住的婚姻生活。隨著對偶婚的發展和鞏固,丈夫要到妻方氏族內定居,出現了妻方居住婚(見從妻居)的形式。但對偶家庭未能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單位。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氏族之上產生胞族、部落、部落聯盟等社會組織。胞族系由氏族擴充而成,包括若干個從老氏族中分離出來的新氏族(女兒氏族)。部落系由鄰近的或互相通婚的氏族或胞族聯合而成。原始社會末期,由於部落之間經常發生掠奪財富的戰爭,一些有親屬關係的部落便結成部落聯盟,以加強自衛和掠奪的能力。
早期氏族制度下人們的意識形態仍處於幼稚階段。舊石器時代晚期,婦女雕像的出現,反映當時對女性的崇敬。這時宗教觀念開始形成,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圖騰崇拜就是萬物有靈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
父系氏族公社 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並用時代,母系氏族公社逐步過渡到父系氏族公社。這時,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主要表現為,人們使用通體磨光的石器、紅銅和青銅工具,農業和畜牧業進一步發展,以及以輪制陶器和初期金屬器的製造和使用為主要標誌的手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社會分工的擴大和交換關係的發展。
農業是父系氏族公社的主要生產部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男子已參加砍伐森林、開墾荒地等沉重勞動。犁耕農業出現後,農業勞動就主要轉歸男子擔任。農業勞動力的加強,有利於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改進。從考古發掘可以得知,當時已有男耕女織的分工,男子已在農業中居主導的地位;生產工具不論在質與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已知中耕。
由於畜牧業的發展,飼養家禽、家畜的種類和數量不斷增加,從事畜牧的男子在獲得生活資料的活動中,居于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在農業、畜牧業發展的基礎上,父系氏族公社手工業也取得重大的進步,主要表現為輪制陶器的普遍化,織布機的發明,特別是青銅及鐵制工具的製作和使用。這些進步大大推動了農業、畜牧業和其他生產部門的發展,使人們能夠生產出超出維持自身勞動所需的產品,這就為私有制的產生、貧富差別和剝削的出現提供了物質條件。
男子在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生產部門取得了主導地位後,遂逐漸把婦女排擠到次要地位。婦女主要負責撫育後代和照管家務,在生產勞動中只做一些輔助工作。經濟地位的變化,使男子不僅掌握了生產資料,而且取得對勞動產品的支配權。男子手中有了財富,隨之就產生了使自己的子女繼承這些財富的意圖,從而在血統和財產的繼承上也由按母系計算改為按父系計算,氏族部落的首領改由男子充任。
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父系家庭公社為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成員包括同一男性始祖所生的幾代子孫。其經濟基礎是土地共有共耕,集體生產,共同消費。在父系家庭公社內包含若干個一夫一妻組成的個體小家庭。這些個體小家庭初期只是消費單位,仍然依附於家庭公社,受家族長的支配。隨著生產的發展,逐漸從家庭公社分離出來,變為獨立的生產和消費單位,成為促使家庭公社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時的婚姻形態也從對偶婚轉變為一夫一妻制,並由夫從妻居發展為妻從夫居,所生子女歸丈夫氏族。其中有的家長實行一夫多妻制。
父系氏族公社的氏族長由氏族成員選舉產生,一般由年齡最高的男子擔任。任氏族長無一定的年限,不是終身職務,不世襲,不稱職者可以罷免。氏族長從事生產勞動,無特權。氏族長按習慣法有權處理氏族內部的事務,遇有重大事宜,由氏族長召開各家族長老組成的氏族會議民主討論解決。
父系氏族制的確立,反映在宗教信仰上,是對男性祖先的崇拜。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址出土的陶祖、石祖等——男性生殖器和陶器上的男性裸體像,就是崇拜男性祖先的象徵。進入階級社會後,這種宗教習俗發展為一整套崇拜男性家族祖先的複雜禮儀。
隨著母權制向父權制的過渡,原始公社制開始走下坡路。個體家庭私有制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引起了財產占有的不平等,家庭公社內部出現了貧富分化。氏族長、家族長、部落酋長、軍事首領等,憑藉自己的特殊地位和特權,在生產分配和商品交換活動中積累越來越多的財富。他們日益脫離勞動,依靠攫取他人剩餘勞動產品為生,形成了最初的剝削。以往在對其他部落戰爭中,往往把戰俘殺死,這時則把他們作為奴隸加以剝削。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人們迫切要求打破氏族部落生產範圍的狹隘性和閉塞性,不同血緣的氏族部落成員不斷遷徙和雜居,促使以血緣為紐帶的原始共產制的氏族公社陷於瓦解。地域聯繫代替了血緣聯繫,出現了由沒有血緣關係的獨立個體家庭按地域原則結合而成的農村公社。農村公社是氏族公社向階級社會過渡的中間階段。它的出現標誌著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它的歷史盡頭。氏族制度逐漸轉化為自己的對立物,氏族組織經過軍事民主制向階級國家過渡,原來氏族部落的首領由社會公僕變為社會的主宰,並將部落的管理機關變為統治人民的專政工具。至此,原始公社制覆亡,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

原始公社解體

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從而瓦解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原始公社生產方式的過程。

私有制的產生

原始公社生產方式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在發展到氏族公社以後,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物歸氏族或由氏族形成的部落所有,生產工具一般是全氏族成員共有。採集和生產的產品也都交公,平均分配給氏族成員。僅某些隨身攜帶,同時也是防衛武器的工具,以及衣服等日用品歸個人所有和使用。原始社會末期,畜牧業和原始農業相繼出現,其中有些生產勞動已不需要集體活動,或僅需要較小的集體活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金屬工具的使用,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原來以氏族公社為單位的共同勞動,就逐漸被以個體家庭為單位的家庭勞動所代替。同時,生產力的提高使採集和生產的產品增多,以至出現剩餘。這樣,產品交公,平均分配的原則,也逐漸變得不必要了。勞動方式和分配原則的變化,為私有財產和私有制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在私有制的產生過程中,社會分工和交換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在畜牧業和原始農業出現後,不同自然條件的公社,生產有所偏重,逐漸發生一定的分工。公社內部,也在原來分工的基礎上,逐漸出現一定的勞動分工。分工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也促進了由集體勞動向個體家庭勞動的轉化,以至出現某些以手工業為主的家庭。
分工造成交換,首先是公社之間的交換。隨著剩餘產品的增多,物物交換髮展為通過貨幣媒介的商品交換。氏族首領逐漸把他所保管的公社的剩餘產品當作個人財產來進行交換。公社之間的交換逐漸導致公社內部成員之間的交換。公社成員也逐漸把用家庭勞動生產的產品作為個人的財產。
財產的私有化是一個逐步演變的過程。大約首先變為私有的是個體家庭生產的食物,然後漸及於家庭勞動所需的生產工具,以至牲畜、住房、船筏等。各地區、各民族情況會有不同,不過,一般先是動產的私有。而土地的私有,大都經過一個公有私用的過渡階段。通常是公社(這時多是村社)把已開發的土地暫時地分給各個家庭使用,定期重分,後來不再重分了,變成各個家庭占有。森林、草地、河流、池沼等,大都是更長期地保留公有,允許私人使用。土地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土地長期由個體家庭占有,私有制就基本確立了。以後又出現不同情況:或是允許土地買賣,成為完全的私有制,或是實行土地國有制,或是仍然保留公社所有制。

階級的產生

階級是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產物,而人與人之間的剝削關係則是階級產生的基本標誌,產生剝削的經濟條件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出現的。這種經濟條件有兩個:①勞動生產率提高到能夠提供一定的剩餘產品。剝削是無償占有勞動者的勞動時間或其產品。只有勞動者的勞動成果除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外還有所剩餘,這種無償占有才成為可能。②私有制發展到出現財產占有的不平等。私有製造成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分化,少數富裕家庭擁有較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從而為奴役和剝削他人創造了條件。
原始社會末期,這兩個條件逐漸形成,也就逐漸出現了對奴隸的使用,出現了剝削與被剝削的經濟關係,終於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對立的階級。
公社成員中的富裕家庭,首先是在公社中擔任公職的人的家庭,如部落首領、氏族酋長、軍事指揮、宗教祭司等。他們往往利用自己的職權和地位,侵占屬於公有的財產,以至侵占成員私有的財產,成為公社中富有的貴族。隨著少數富有家庭擁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的增多,他們就不僅有了使用奴隸勞動的經濟條件,也有了使用奴隸勞動的要求,以便取得更多的收入。因為,在當時勞動生產率還相當低下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役使奴隸的方式,才能榨取到少量的剩餘產品。奴隸主要來自兩個途徑:一是把戰爭中的俘虜變為奴隸,一是把公社內部無力償還債務的貧苦家庭的成員變成奴隸,而富有家庭的家長則成為最初的奴隸主。
原始公社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逐步被私有制所代替,原始公社成員間的平等互助關係也逐漸被階級剝削關係所代替。奴隸主和奴隸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和鬥爭,導致奴隸主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工具即國家的出現。這樣,原始公社生產方式就完全解體了。
歷史上各地區原始公社生產方式的解體,在時間上有很大差異。在東方,在古埃及、西南亞諸國,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後。在西方,克里特約在公元前2000多年,古希臘和古羅馬分別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和 500年左右。不過,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存在著原始公社生產方式的殘餘。中國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代開始,原始公社生產方式即已解體;但在某些少數民族地區,一直存在著它的殘餘形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才先後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