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厄爾·懷爾德
- 外文名:Earl Wild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匹茲堡
- 出生日期:1915年
- 逝世日期:2010年1月23日
- 職業:鋼琴家
- 主要成就:1997年獲得葛萊美獎
- 代表作品:《啟示錄》《青綠馬》《史蒂芬·福斯特度哈變奏曲》
生平經歷,藝術生涯,獨奏會,改編樂曲,個人評價,其他信息,
生平經歷
懷爾德1915年11月26日出生於美國匹茲堡,3歲時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能夠在鋼琴上彈出父母在留聲機上播放的歌劇序曲的主調。4歲時他開始學琴,12歲時拜師於尤金·達爾伯特和沙爾文卡的高徒塞爾莫·楊森(Selmar Jansen)門下,成為李斯特的再傳弟子。
後來他又跟隨帕德雷夫斯基和佩特里(Egon Petri)的學生,由此成為費魯奇奧·布索尼(Ferruccio Busoni)的再傳弟子。12歲時他在匹茲堡的電台轉播音樂會中演奏。14歲時已經在匹茲堡交響樂團中演奏鋼琴和鋼片琴。15歲時他與德米特里·米特羅普洛斯指揮的明波利斯交響樂團合作李斯特第一鋼琴協奏曲。
作為卡內基技術大學(現今的卡內基美隆大學)的音樂學生,懷爾德除了鋼琴外也研習大提琴、低音提琴和長笛。1937年他加盟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擔任駐團鋼琴家,並在1939年成為在電視節目中獨奏鋼琴的第一人。1942年他與托斯卡尼尼以及NBC交響樂團合作了《藍色狂想曲》供電台轉播。二戰期間他一度是美國海軍軍樂團的長笛手,也與海軍樂團頻繁亮相演奏鋼琴協奏曲。戰爭期間他曾到白宮演出,並與當時的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開展美國巡演,每次在第一夫人的發言前彈奏美國國歌《星條旗飄揚》。
1944年復員後直到1968年,懷爾德加盟美國廣播公司ABC擔任駐團鋼琴家、作曲兼指揮。在此期間他為ABC創作了大部頭作品,復活節清唱劇《啟示錄》(1962),由威廉·劉易斯(William Lewis)撰寫唱詞。懷爾德的其他創作包括合唱作品《青綠馬》(1976)以及為鋼琴和樂隊而作的《史蒂芬·福斯特度哈變奏曲》(1992)。
在服務ABC期間懷爾德以獨奏家的身份廣泛巡演。他首演了保羅·克萊斯頓(Paul Creston)的鋼琴協奏曲(1949)和馬文·戴維·列維(Marvin David Levy)的第一鋼琴協奏曲(1970)。與他廣泛合作的音樂家包括指揮家霍倫斯坦(Horenstein)、小提琴家米沙·埃爾曼、奧斯卡·舒姆斯基(Oscar Shumsky)、歌唱家瑪麗亞·卡拉斯、傑尼·圖雷爾(Jennie Tourel)、羅伯特·梅里爾(Robert Merrill)、馬里奧·蘭扎(Mario Lanza)、楊·皮爾斯(Jan Peerce)和津卡·米蘭諾夫(Zinka Milanov)等。
個人成就
1986年,匈牙利政府向他頒發李斯特勳章,以表彰他為李斯特音樂作出的突出貢獻。他的最後一場演出於2008年2月5日在洛杉磯的沃爾特·迪斯尼音樂廳舉行。音樂會上他獲得了由美國國家錄音藝術與科學學院頒發的總統優質獎章。晚年,懷爾德致力於撰寫自傳。傳記將由卡內基美隆出版社於2010年出版。
藝術生涯
獨奏會
懷爾德選擇的曲目是莫什科夫斯基版的華格納《愛之死》(選自歌劇《崔斯坦與伊索德》),不是一般人所熟即的李斯特改編版。有趣的是,莫什科夫斯基的樂譜出版時,上面還題有獻給李斯特的字樣。懷爾德在音樂會上半場還演奏三首拉赫曼尼諾夫極其優秀的孟德爾頌、林姆斯基一高沙可夫管弦樂改編曲,以及改編自克萊斯勒小提琴曲的作品。這三首曲子部是拉赫曼尼諾夫為自己而改編(通常當做安可曲)。從這些樂曲中可窺見拉赫曼尼諾夫個人化的作曲技法,特別是他改編自朋友、同事與夥伴克萊斯勒作品所流露出的鄉愁情懷。
獨奏會曲目還包括一首李斯特昔日對手塔爾貝格的作品。塔爾貝格不是根據歌劇里的某一曲調來改編(就像莫什科夫斯基的華格納《伊索德的愛之死》),而是從羅西尼歌劇里 挑出三段主題,經過修改裝飾後成為這首巧妙的歌劇《塞米拉蜜德》大幻想曲。塔爾貝格利用這種手法成功的改編過不少歌劇,收錄的《唐巴斯瓜雷》幻想曲(錄音室錄音)就是另一個例子。
蕭邦對於李斯特改編他六首波蘭歌曲的意見已經無從得知。這些歌曲直到蕭邦逝世前八年部沒有出版,李斯特則是在1861年開始著手改編。在《我的歡樂》這首曲子裡,李斯特的改編頗有蕭邦的味道,令人好奇原曲的面貌不即為何。
改編樂曲
懷爾德自己也改編樂曲,而且無論在品質或數量上都很優秀,就像柴可夫斯基《天鵝湖》小天鵝之舞。懷爾德的改編相當淘氣機敏,恰如其分的傳達出樂曲的氣質。
波蘭作曲家與鋼琴家舒爾茲--艾弗勒寫過很多變奏曲、八度練習曲與鋼琴曲,但是最著名的只有他改編自約翰.史特勞斯《美麗的藍色多瑙河》的《阿拉貝斯克演奏曲》。更早的時候,陶西格也曾經把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改編成鋼琴曲,舒爾茲--艾弗勒無疑是受到陶西格的影響。早年演奏這首曲子最著名的是約瑟夫.列文涅。可惜的是,列文涅在錄音的時候有稍做刪減;懷爾德在獨奏會裡則是演出完整的版本。
在維也納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戈多夫斯基根據約翰·史特勞斯的圓舞曲寫成《藝術家的生涯》交響變奏曲,把改編曲的概念帶往史無前例的高峰。這首樂曲的結構成熟,和聲美到令人沉醉。除此以外,戈多夫斯基還把史特勞斯的旋律與對位結合在一起。這首《藝術家的生涯》交響變奏曲有獨特的力量,對於演奏家而言也是一大挑戰。
個人評價
懷爾德無疑應該被選入偉大鋼琴家之林,但是專輯還不能完全代表他對改編曲的擁護,也無法聽出他在過去三世紀其它原創的獨奏曲、室內樂與協奏曲上的表現,然而,不費吹灰之力的技巧、智慧型與個人觀點是他音樂的特點。
其他信息
長久以來,懷爾德的蓋希文、柴可夫斯基與拉赫曼尼諾夫作品改編曲就一直吸引愛樂者的目光。雖然懷爾德以改編李斯特等浪漫派作曲家的作品聞名,但是他也錄製過許多風格迥異的作品,如:亨德密特、梅諾第、亨策與梅特納等。
1981年11月1日,懷爾德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演出歷史上第一場全部改編曲的獨奏會,懷爾德從在匹茲堡的學生時期就對這些正統鋼琴曲目以外迷人有趣的「分枝」大感興越,當時他的老師是詹森。詹森是卡倫紐、夏爾溫卡與達貝特的學生,個人擁有大量手抄譜。「他常常讓我看這些譜,如果我感興趣,他會讓我把譜帶出去,」懷爾德在1989年接受拉賓諾維茲訪問時表示:「當我自己開始改編管弦樂的時候,這些改編曲對我來說很有吸引力。我也把它們當成技巧練習曲,因為這些曲子都不很簡單。我喜歡經常演奏改編曲,它們總會出現我必須克服的技巧問題,其它曲子則很少出現這種情形。當我六十五歲的時候,我決定全面朝這個方向發展,所以在卡內基音樂廳辦了一場改編曲獨奏會。當晚的聽眾包括不少知名音樂家--比平常還多,所以我很高興能舉辦這樣的音樂會。」
但是懷爾德也知道有不少嚴肅的聽眾與樂評人對於這種看法大感憤怒。「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因為我已經為這個問題和不少樂評人做過激烈的爭論。很多人認為這是個糟透了的錯誤,也有人認為它不能列入正統曲目里。通常做這些事以前,我都會打電話給朋友,告訴他們我未來可能會讀到什麼樣的可怕文章(來反對我)。如果這些文章真的出現,反正事前我自己都已經說過一遍,它們對我的影響也不會太大。」
從這個角度出發,懷爾德與樂評人荀白克談話時也提到:「我喜歡演奏改編曲,因為它讓鋼琴家有更多Z由空間,我也可以自己創作改編曲。它不像貝多芬奏鳴曲般已經有無法改變的固定概念,演奏改編曲的樂趣就在樂曲本身。」懷爾德形容改編曲是「好玩、有趣、多彩多姿,有豐富與各種不同的聲音。現在,我想這樣的曲目安排已經能在標準曲目之外也受到喜愛。」
懷爾德在1981年個人第一場音樂會排上一些已經被染上浪漫色彩的十八世紀作品,第一首是由李斯特的學生斯甘巴第改編自葛路克作品的《奧菲歐的歌調》。許多鋼琴家,如:拉赫曼尼諾夫、列維茨基、諾瓦埃斯也錄過這首如歌般的曲子,並經常在安可曲中演奏。「鍵盤佛佗」戈多夫斯基出版過十六首巴洛克時期大鍵琴改編曲,曲集標題是「文藝復興」。在拉摩三首作品里,戈多夫斯基更進一步的加上對位與和聲,創造出一首適合鋼琴彈奏的珍品而且幾乎和原曲間已經沒有任何關聯。巴哈為管風琴所寫的《D小調觸技曲與賦格》已經有太多鋼琴改編版本,其中最普遍的是李斯特的學生陶西格與在梭尼改編版。同樣是使用現代鋼琴,兩種版本以不同方法來表現管風琴的聲音,而懷爾德認為陶西格版是「最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