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甲肩擔木偶戲

高郵卸甲肩擔木偶戲是高郵卸甲鎮地區著名的傳統民俗民間歌曲,源於清朝乾隆年間。

在2010年12月28日被入選第二批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卸甲肩擔木偶戲作為傳統戲劇項目被列入第三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月17日被列為第一批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卸甲肩擔木偶戲表演劇目有《豬八戒招親》《楊宗寶招親》《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武松殺嫂》《水漫金山》等十多個劇目,《小二黑結婚》《新四軍打鬼子》等現代小劇目

歷史沿革,表演劇目,傳承,

歷史沿革

2010年12月28日被入選第二批高郵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卸甲肩擔木偶戲作為傳統戲劇項目被列入第三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1月17日被列為第一批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表演劇目

表演劇目有《豬八戒招親》《楊宗寶招親》《轅門斬子》《穆桂英掛帥》《武松殺嫂》《水漫金山》等十多個劇目,《小二黑結婚》《新四軍打鬼子》等現代小劇目
甲肩擔木偶戲木偶造型多根據表演劇目,由木偶藝人用不易破裂的棠梨木雕刻而成,行頭包括鑼鼓、木偶、支架、圍布及“口嗓子”(一種特別的哨子)等,藝人一肩挑即可行走四處賣藝。表演時,藝人身穿黃色戲袍,頭扎黃色頭巾,腳踩用木架支好的鑼鼓,用手操縱木偶,嘴裡含著“口嗓子”,不時發出吱吱叫聲,輔以少量念白,表演很是滑稽搞笑。

傳承

卸甲肩擔木偶戲在民國初期及上世紀三十至五十年代最為興盛。當時,孟姓、吳姓等6姓24戶掌控著200多條船的肩擔木偶戲群體。其中以孟姓為代表的肩擔戲藝人,農閒時劃著名小木船,挑著木偶戲擔子巡迴演出。高郵城的泰山廟,臨澤的安樂寺,三垛的光福寺,界首的城隍廟等地,當時還成立了“老郞神會”,每逢農曆九月初五燒香祭祖,同時切磋肩擔木偶戲技藝,商談演出事宜。後來,卸甲肩擔木偶戲群體還沿著運河線,在邗江、揚州、江都、上海等地演出,尤其是在上海落腳曹家渡,一連演出多日,一時傳為佳話。據網上資料證實,當今上海崇明的肩擔木偶戲就是那時受卸甲肩擔木偶戲影響傳承下來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