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認識
印象派繪畫是西方繪畫史上劃時代的藝術流派,19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其影響遍及歐洲,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法國湧現出一大批印象派藝術大師,他們創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詳的經典巨製。
印象派畫家走出畫室,深入原野、鄉村、街頭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借用“物體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產生的,物體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這一最新的光學理論,印象派畫家認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有不同的顏色,他們的使命便是忠實地刻畫在變動不居的光照條件下的景物的“真實”,這種瞬間的真實不恰恰就是一種轉瞬即逝的“印象”嗎?而印象派畫家把這種“瞬間”永恆地記錄在了畫布上。
後印象派
後印象主義藝術運動是1885年至1905年間出現於法國的一種繪畫風格,它包括所有印象主義派生出來的或者與之對立藝術運動,譬如:
新印象主義、
象徵主義、綜合主義和
納比派等等。
印象派和
新印象派皆是以感覺而用科學的方法作畫, 是一種非常客觀的藝術,也是
寫實主義過分發達的結果。受哲學及文學方面反客觀的科學之影響,繪畫不得不加入了主觀的成份,亦即以個性為基礎的強烈自我表現。另受東方簡潔明了的山水畫風影響,以及更為精密和正確的照相術之純客觀比較觀點來看,都是激起後期印象派藝術興起的原因。
廣義指繼承印象畫派,並加以變革的各個不同流派。狹義指
塞尚、
梵谷、
高更等人的創作方法。他們接受印象派的用色方法加以革新,不滿足於印象派對自然的客觀描繪,而強調主觀感受的再創造,一般不表現光,而注重色彩的對比關係、體積感及裝飾性等。對後來的
野獸派及表現派有很大影響 (1)簡介
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從印象派發展而來的一種西方油畫流派。在十九世紀末,許多曾受到印象主義鼓舞的藝術家開始反對印象派,他們不滿足於刻板片面的追求光色,強調作品要抒發藝術家的自我感受和主觀感情,於是開始嘗試對色彩及形體表現性因素的自覺運用,後印象派從此誕生。
後印象派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派別,它主要是指印象派後的一些藝術家雖然曾經做過印象派的通路人,卻走上了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他們的
藝術理論和實踐都不同於印象派,他們不滿印象派過於客觀的描繪世界,停留於對物體表面光色的興趣上。他們主張表現藝術家的主觀世界,認為藝術應當忠實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無需與客觀真相完全一致,應當以藝術家的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形象,表現鑄管化的客觀。
2)藝術主張
印象派之後出現了與印象派的藝術主張不同,以塞尚、梵·高、高更為代表的另一種藝術主張,人們稱之為“後印象派”。後印象派不滿足於印象派的“客觀主義”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轉而強調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主觀感情和情緒。在藝術表現上,“後印象派”重視形、色、體積的構成關係,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的物象,要用作者的主觀感情去改造客觀物象,要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他們尊重印象派在外光和色彩上所取得的成就,但不追求外光,側重於表現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後印象派的繪畫對現代諸流派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
新印象派
(1)簡介
新印象派,或稱新
印象主義(neo-impressionism),是繼印象派之後在法國出現的美術流派。19世紀80年代後年期,一群受到印象主義強烈影響的畫家掀起了一場技法革新。他們不用輪廓線條劃分形象,而用點狀的小筆觸,通過合乎科學的光色規律的並置,讓無數小色點在觀者視覺中混合,從而構成色點組成的形象。
新印象派的
奠基人之一
保羅·西涅克在其著作《從E·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義》(1899)中為新印象主義下定義說:“他們是自1886年以來發展了分割主義技術的人,分割主義用色彩和色彩進行光的混合,以此來表現自己的意圖。”分割主義技術的目的,是採用光學原理將純粹的色彩用小點塊的方法,彼此相鄰近地排列在畫布上,以求得比在畫板上進行色調混合更高明的亮度。所以新印象派又叫作
點彩派。
(2)名稱來由
新印象派開始活動是1880年左右及以後。1886年5 月法國巴黎舉辦了第八屆印象派展覽,此次展覽最受矚目的是修拉和西涅克,修拉展出了他的一幅畢生傑作《
大碗島的星期日下午》,獲得極高評價。同年十二月美術批評家亞塞奴·亞歷山大在一家雜誌《艾維奴曼》首用“新印象派”一詞,稱呼以修拉為首領的集團。這就是新印象派名稱的來由。
畫風特點
印象派畫家都把“光”和“色彩”作為繪畫追求的主要目的,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他們倡導走出畫室,描繪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和自然景物,以迅速的手法把握瞬間的印象,使畫面呈現出新鮮生動的感覺。印象畫派常見的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
色彩手法
採用原色並列、重疊和補色手法,形成印象派新的繪畫語言。為了表現物體的動態變化和光色的斑斕絢麗、光怪陸離,印象派畫家採用小筆觸和色調並列方法,有些顏色不再在
調色板上調配,而是紅、黃、藍
三原色並列,時而重疊,並把紅和綠、黃和紫、藍和橙色補互對比,使色彩在強烈視覺衝擊中產生新的和諧。印象派新的“光色”技法形成了新的繪畫語言,令人耳目一新。
戶外畫作
印象派畫家最基本的繪畫技法是竭力探索一種有效方法,以突破物體單一的、表面看來一成不變的“固有”色;他們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自然呈現的瞬息色彩,那種受一定環境條件、空間距離和周圍其他物體影響的顏色。
“把畫架搬到戶外”,成為印象派的重要繪畫方式。它不是簡單的繪畫場所位移,而是繪畫方式變革,改變了西方傳統繪畫方式,是為了在陽光下對景寫生,捕捉和描繪物體在陽光照耀下色彩的微妙效果。“陽光下的繪畫”,為印象派繪畫的崛起和發展在繪畫方式上奠定了基礎。
文化內涵
把對自然清新生動的感觀放到了首位,認真觀察沐浴在光線中的自然景色,尋求並把握色彩的冷暖變化和相互作用,以看似隨意實則準確地抓住對象的迅捷手法,把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記錄在畫布上,留下瞬間的永恆圖像:這種取自於直接外光寫生的方式和捕捉到的種種生動印象以及其所呈現的種種風格。
光影表現
注重繪畫的光、色、形、意、美的融合,體現印象派的藝術與光學相結合的主要特徵。印象派繪畫在光與色的表現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在光、色中求形,以光與色的謳歌表現意和美,理解了光、色、形、意、美在
繪畫語言中的辯證關係,把閃爍的陽光和微妙的陰影引入畫面,繪畫隨之變得清新明麗、生機盎然。
印象派對光與色的探索得益於19世紀初期科學家對光的本質的新發現,孕育了藝術與科學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躍遷。因為一切色彩皆產生
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
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
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印象派繪畫用點取代了傳統繪畫簡單的線與面,從而達到傳統繪畫所無法達到的對光的描繪。具體的說,當我們從近處觀察印象派繪畫作品時,我們看到的是許多不同的色彩凌亂的點,但是當我們從遠處觀察他們時,這些點就會像七色光一樣匯聚起來,給人光的感覺,達到異想不到的效果。
主觀印象
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反映印象派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印象派在藝術精神上對立於西方古典傳統繪畫,強調創造新時代的藝術形態;他們對主題性地再現現實不以為然,提出應自然而隨意地表現生活與客觀物象;他們游離於傳統藝術所關注的社會功用與教育職能,離開了藝術表現現實的情節化和戲劇性結構,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注重畫家對現實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覺表現,擅長對現實情景的生命狀態和存在形式進行直覺式的客觀再現與描繪,將繪畫從客觀自然再現轉向主觀精神表現,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的審美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
印象派並不反對以自然為師,只是強調“不要失掉你所感覺到的第一印象”。印象派認為“記憶”和“想像”可以“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塞尚還提醒畫家“應防止傾向於文學”,在繪畫中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容。
歷史發展
誕生起源
1863年,與官方沙龍畫展唱反調的“沙龍落選作品展”在巴黎舉行。馬奈展出了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畫一裸婦與紳士們在草地上午餐。此畫被認為有傷風化而受到激烈批評和嘲罵。而富有創新意識的莫奈、雷諾瓦、德加、
西斯萊、畢沙羅、塞尚等畫家卻樂意與馬奈結盟。
1874年4月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攝影師那達爾的工作室舉辦了題為“畫家、雕塑家和版畫家等無名藝術家展覽會”。“瘋狂、怪誕、反胃、不堪入目!”這是巴黎一位藝術批評家的怒斥,畫展迅即成為巴黎街談巷議的話題,觀眾不但前往訕笑,甚至向畫布唾啐。其中莫奈所繪的一小幅海景,受譏嘲最多,畫的是
哈佛港晨景,題名為《日出·印象》,藝術觀點保守的記者路易斯·勒羅伊(Louis Leroy)藉此畫名挖苦其為“印象主義畫家的展覽會”,“印象主義”由此而得名。印象主義畫展從1874年到1886年共舉行了8次。分別在1874、1876、1877、1879、1880、1881、1882和1886年。除了第一、第四和 第八次外,均使用“印象主義”一詞作為展覽名稱。
現代變革
變革西方傳統繪畫和借鑑各種畫派,留下印象派叩開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的文化軌跡。印象主義藝術思潮隨印象派繪畫而生,印象派繪畫又在印象主義藝術思潮的涌動中而興。印象派之興,在於對西方傳統繪畫的變革和對19世紀上半葉各種畫派的借鑑,包括借鑑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等。
印象派繪畫的反叛表現在眾多方面。印象派很快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繪畫特徵和文化風采,在獨樹一幟馳騁19世紀下半葉藝術舞台的同時,也顯現了自身的藝術選擇和文化取向的局限性,以至於困惑、分化不斷。在這種進程中,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相繼而生。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衰落後,立體主義和20世紀各種理性化抽象藝術從中吸取了動力。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叩開了20世紀現代藝術之門。
作用影響
引發變革
印象派是19世紀中葉歐洲藝術從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的重要階段,印象派畫家以創新的姿態登上法國畫壇,其鋒芒針對陳陳相因的古典畫派和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印象派畫家吸收了寫實主義繪畫的營養,在繪畫中開始對室外自然光的研究和表現。根據“物體的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產生,物體的固有色是不存在的”這一當時最新的光學理論,印象派畫家認為,景物在不同的光照條件下有不同的顏色。印象派畫家倡導走出畫室、去戶外寫生,力求真實地刻畫自然,直接描繪陽光下的風景和日常生活,摒棄16世紀以來狹隘的褐色調。印象派的代表畫家有馬奈、莫奈、雷諾瓦、
德加、西斯萊、
畢沙羅等。在印象派之後,塞尚、
高更和凡·高都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自然光中的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後印象主義”三劍客。此後,現代主義的藝術潮流層出不窮,世界藝術形式的大變革開始了。
影響中國
從20世紀初開始,中國有學者專門撰文介紹和評價印象派繪畫,印象派一詞也見於各種文章,他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印象派藝術的特點,印象派繪畫對現代
中國油畫產生了深刻影響。一些學者和藝術家把印象派藝術與中國藝術作比較,認為印象派的審美趨向與中國傳統繪畫之間有著相互呼應的東西。
徐悲鴻很重視印象派畫家的寫生,並對印象派畫家運用色彩予以肯定,說他們的畫重神韻。
林風眠則從繪畫革新的途徑上對印象派的貢獻加以肯定。
黃賓虹認識到印象派風景畫與
中國山水畫有相通之處。印象派繪畫的最重要成就,就是發現和表現戶外自然光下的色彩,捕捉大自然的瞬間變化。為了捕捉瞬間的“印象”,印象派繪畫在構圖上往往較為隨意,力求突出畫面的偶然性,增加畫面的生動和生活氣氛,凸顯對內心主觀意象的表達。需要提醒觀眾特別是小觀眾,欣賞印象派繪畫最好不要距畫太近,若貼近看則會感覺色彩支離沒有混合。
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
畢沙羅的《農家女》的純樸與率真、《
牧羊女》的靈動與鮮活等,正反映了“以自然為師”,描繪了“感覺到的第一印象”。
德加的《賽馬》的投入與動情、《騎馬散步》的閒情與瀟灑、《舞台上的芭蕾舞者》的歡快與忘我等,正疊加了“記憶”和“想像”,試圖“從自然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塞尚《彎曲的樹》的豁達與野趣、《馬納河上的橋》的靜謐與清淳、《埃克斯近郊的巨松》的簡練與張揚等,正依循了“色彩的邏輯”。
印象派畫家從具有“社會學功能”的傳統藝術傾向中走出,又帶著“繪畫的獨立性”步入當時的社會生活。馬奈的傑出風俗畫,如《咖啡音樂會歌手》、《咖啡館裡》、《弗利·貝傑爾酒館》等,恰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勞特累克儘管出身貴族,卻以帶有諷刺意味的心情表現現實,他筆下的巴黎上流社會的夜生活,沒有優雅高貴的生活情趣,卻是一個墮落、污穢並充滿欺詐的世界,他的《紅磨坊的舞會》中喧囂中的狂歡、《女丑角莎尤考》中人物形象的靜思與無奈等,實是痛苦的呻吟。這裡,也可以領悟印象派要真正反掉傳統藝術中的“社會學功能”是不可能的,印象派生活在各種矛盾交雜的社會之中,即便再三強調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其實是無法真正步入游離於“社會學功能”的“獨立性”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