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菲爾人

卡菲爾人(Nuristanis)亦稱努里人(Nuri)或努力斯坦人(Kaffir或Kafir,阿拉伯語意為「異教徒」)。西亞阿富汗民族。主要分布在東北部興都庫什山南坡的努里斯坦。另有少數分布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吉德拉爾地區。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帕米爾類型。使用努里斯坦語,屬印歐語系,各部落間方言差異較大,長期保留著部落界線,沒有統一族稱,各用部落名作自稱,曾被周圍穆斯林稱為卡菲爾人,意為異教徒。19世紀末被阿富汗埃米爾阿布杜拉赫曼派兵征服,並被迫放棄拜火教和多神教,改信伊斯蘭教,始稱努里斯坦人。主要從事農業,兼事畜牧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菲爾人
  • 外文名:Kaffer
  • 民族:阿富汗
  • 分布:阿富汗東北部的興都庫什山區
  • 語言:卡菲爾語
  • 農作物:小麥,大麥,粟,豆類
  • 牲畜:山羊
簡介,歷史記載,

簡介

卡菲爾人 (Kaffer),亦作Kafir(意即異教徒),是穆斯林對異教徒的稱呼。在南非是北印度、巴基斯坦穆斯林移民對當地班圖民族集團黑人的貶稱。在阿富汗指指一居住在阿富汗東北的興都庫什山區,長期拒絕接受伊斯蘭教的民族。對兩族使用這個名詞有負面的意思。尤其是在南非,一般是對非洲黑人一種侮辱的稱呼。
阿富汗興都庫什山區和巴基斯坦吉德拉爾(Chitral)地區的民族。居住在阿富汗楠格哈爾(Nangarhar)省北部約65000人,只有約3000人居住在巴基斯坦。卡菲爾語(或努里斯坦語)屬於印歐語系印度-伊朗語族的印度-雅利安語支。努里斯坦人名為遜尼派穆斯林,實則繼續保持1895年被阿富汗人征服前流行的許多傳統生活方式。他們的早期歷史是結夥搶劫,但一貫對本族極忠誠,非常珍視其獨立。設有鄉村政府的氏族組織。已是定居農民,主要農作物是小麥,也種大麥、粟、豆類。在地勢較低地區種植葡萄和桑。牲畜主要是山羊,在地勢較高和較寬廣的山谷里,還飼養少量的牛和綿羊。
由於與外界隔絕,各部落間方言差異較大。長期保留著部落界線,沒有統一族稱,各用部落名作自稱,曾被周圍穆斯林稱為“卡菲爾人”,意為“異教徒”。19世紀末被阿富汗埃米爾阿布杜拉赫曼派兵征服,並被迫放棄拜火教和多神教,改信伊斯蘭教,始稱“努里斯坦人”,意為“光明之邦的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大麥、小麥、玉米、高粱等;兼事畜牧業,飼養牛、羊。谷地住房多用石頭和泥土構築,山地住房多用木料建成,少數地區建造堡壘式住宅。不久前多穿羊皮衣,現一般穿家制毛呢長袍,男人系腰帶,並佩以短刀,隨身攜帶木手杖。主要食用各種麵餅和奶製品。除獵獲野獸外,極少吃肉。人死後裝入高腳木箱,厝於遠離村莊的地方。

歷史記載

玄奘出西域曾到過這裡,對努里斯坦人評價“人性怯懦,俗性譎詭,好學而不切。禁咒為藝業。多衣白氎,少有餘服。語言雖異,大同印度。
在馮承鈞版的馬可波羅行紀中對努力斯坦人描寫如下。
當地居民名稱迦非兒(Kafirs),此言異教徒,故其地有迦非兒斯坦之稱。Elphinstone雲,“其地男女耳頸帶環,手帶鐲,常以錫銅製之。有時用銀。迦非兒人為了保其獨立,常整武備,殺其敵人,毫無憐憫之心。其禮服上用裝飾表示其殺人之數。當地人吃肉,也吃乳酪、蜂蜜,亦有果實葡萄,釀葡萄做白色、紅色、黑色之酒。”
此地之人頗愛其自由,故從來未受侵略。敵來攻時,此輩殊死戰。然亦頗視布施及接待旅人為美德。
迦非兒似與印度及其鄰近之居民有別。諸旅行家之經行其地者,以其容貌端正,智識發展,謂其屬於高加索種。此輩亦自稱為佛郎機人(Franqui),質言之歐羅巴人也。其人藍眼,黑髮,面色黯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