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卓語

卡卓語

雲南的蒙古族通用獨特的通海蒙古語即卡卓語,這種語言只保留在了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的興蒙鄉,卡卓語語與內蒙古 語言比較,有特殊性,與附近的漢、彝語 比較有差別,又有共同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卡卓語
  • 使用地區: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的的興蒙鄉
  • 語族與語系: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
歷史簡介,語音,辭彙,語法,雲南蒙古族簡介,

歷史簡介

雲南蒙古族卡卓語是1253年忽必烈率蒙古軍進入雲南後,為了適應新環境的需 要,在語言轉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起來的一個新語種。通過同白語和彝語進行系統比較後證實,卡卓語是在語音上與白語接近,在基本辭彙和基本語法構造上又與彝語有不必相同之處的一種層次複雜的語言。其系屬應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同時根據卡舊語本身存在的特點和蒙古軍進駐河西後先後與當地白族和彝族雜居通婚的歷史進行綜合分析後認為,現居通海縣興蒙鄉(原稱新蒙大隊)自稱"卡卓"的蒙古族在歷史上曾經歷過先轉用白語,後轉用彝語的錯綜合複雜的發展演變過程。

語音

卡卓語有23個聲母,17個韻母和7個聲調。韻母包括9個單元音和8個複元音,無輔音韻尾。音節結構簡單,均為開音節。

辭彙

辭彙以單音節為主,多音節的單純詞比較少。構詞以複合為主,加詞綴的派生詞比較少。借詞主要來源於漢語。

語法

語法以虛詞和次序為主要表達手段。有比較豐富的結構助詞。基本語序為主-賓-謂。名詞、代詞做定語放在中心詞的前面,形容詞、數量詞做定語在中心詞的後面。

雲南蒙古族簡介

語言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構成生態語言系統,生態語言系統與其他系統一樣處於動態的平衡之中。興蒙鄉卡卓語作為蒙古族人民的交際工具,是蒙古族人民在750餘年的發展變遷過程中的歷史產物,其產生、形成、發展見證了興蒙鄉的發展歷程,在傳承和發展興蒙蒙古族文化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實踐證明,維護語言文化的生態平衡系統就是要尊重歷史的選擇,尊重語言的自然地位並積極學習主流文化、主流語言。
雲南的蒙古族是元代初期隨忽必烈征戰遺留在雲南的蒙古族下級士兵後裔。興蒙鄉蒙古族的歌舞藝術十分發達,但許多歌舞活動與鄰近地區的漢族彝族的歌舞有很多相似或雷同之處,這種共同點在有多民族參與的廟會活動上反映得尤為明朗。較典型的如興蒙蒙古族的樂器是龍頭四弦琴,與彝族“跳樂”的所用的月琴有相似之處;蒙古族的許多集體舞蹈與彝族基本相同。此外,蒙古族中也吸收了附近漢族的耍龍燈跑旱船花燈戲等文娛活動樣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