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楚國的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拿去獻給楚國國君厲王。厲王叫玉匠鑑別。玉匠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呀!”厲王認為
卞和是個騙子,把卞和的左腳砍掉了。
楚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當了楚國的國君。卞和又捧著那塊璞玉獻給武王。武王又叫玉匠鑑定。玉匠又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呀!”武王也認為卞和是個騙子,又把卞和的右腳砍掉了。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承了王位。卞和於是抱著璞玉在楚山腳下痛哭了幾天幾夜,眼淚哭幹了,連血也哭出來了。文王聽到這事,便派人去問卞和,說:“天下被砍掉雙腳的人多得很,為什麼唯獨你哭得這樣傷心呢?”
卞和回答說:“我並不是傷心自己的腳被砍掉了,我所悲痛的是寶玉竟被說成普通的石頭,忠誠的好人被當成騙子,這才是我最傷心的原因啊。”
文王便叫玉匠認真加工琢磨這塊璞玉,果然發現這是一塊稀世的寶玉,於是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1.璞:含玉的石頭或未經雕琢的玉。
2.誑:欺騙。
3.刖:砍去腳。古代的一種酷刑。先秦法初犯砍左腳,因左腳不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腳。刑後做閽人,看大門。
4.薨:古時諸侯死叫薨。
5.奚:何,為什麼。
6.理:去掉玉外層的石質。
7和氏: 人名。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經剖開理治的稱為“璞”。
9
厲王:據《
史記·楚世家》記載,並無厲王其人,此處有誤。
10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視、察看,此處指鑑定。
11 泣:譯作“淚”。
12子:你。
13 題:名,叫。
14貞士:精誠的人。
15遂:於是,就
16相:鑑別。
17使:讓。
18及:等到。
19乃:於是。
20得:得到。
說明
這個寓言故事中,以和氏喻法術之士,以玉璞喻法術
,以玉人喻群臣士民,以
刖足喻法術之士的不幸遭遇,從中可知
韓非的原意是以和氏的遭遇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為
他的國君所採納,反而受到排斥,對此,他是很痛惜的。但是,從這故事中,也還可以領悟到更深一層的寓意,那就是:玉匠應積玉;國君要知人;獻寶者要準備為寶而作出犧牲。
這個故事意在說明的道理是:和氏璧,開始被埋沒,其價值世人不認可,到後來人們才為之驚嘆。揭露世風的敗壞,對世人不良思想行為進行了嘲諷。
對於真理應該敢于堅持,總會得到承認。
領導者應該善於發現人才,不應該不經過分析就胡亂做決定。
相關連結
韓非子
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法家學說集大成者,
散文家。他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
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根據。
韓非子本韓國王族,他很愛國,多次出諫而不納,後被
秦始皇賞識,卻受同學
李斯的嫉妒,李斯向秦始皇進讒言誣陷他。韓非子遭毒死。
《
韓非子》是先秦法家學說的著作。他主張法治,提出重賞,重罰,重農,
重戰等政策,成為封建專制統治者的統治參考
和氏璧
和氏璧面世後,成為楚國的國寶,從不輕易示人。後來楚國向
趙國求婚,使和氏璧到了趙國。公元前283年,
秦昭襄王聽說
趙國有和氏璧,提出以15座城相交換,因趙弱
秦強,趙國不敢怠慢,但又不情願,便派智謀雙全的
藺相如奉璧使秦。藺相如知道其中有詐,偷偷將和氏璧送回了趙國。此事在
司馬遷《
史記》中有詳細記載。
但後來,和氏璧還是被
秦國擁有,至於何時、如何被秦國擁有,史無記載。
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
李斯在上《
諫逐客書》中提到:“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隨、和之寶”,即指“
隨侯之珠”與“和氏之璧”兩件當時著名的寶物。很有可能,趙國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畏懼秦國的強大,將和氏璧送給了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