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麻鎮

南麻鎮

南麻鎮位於山東省沂源縣中部,系沂源縣縣政府駐地。省道泰薛路、博沂路和青島至新疆高速公路橫穿境內,交通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麻鎮
  • 行政區類別:鎮(縣治所在地)
  • 所屬地區:中國 山東省
  • 地理位置:山東省中部
  • 面積:總面積152.56平方公里
  • 人口:13.26萬人
  • 著名景點: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姑子坪遺址、始建於隋的古剎荊山寺、狗跑泉
  • 車牌代碼:魯C
歷史沿革,鄉鎮概況,歷史,行政劃分,人口數據,區域經濟,工業,農業,服務業,三農,社會事業,鄉鎮旅遊,

歷史沿革

南麻鎮位於山東省沂源縣,是沂源縣政府駐地。現轄69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13.26萬人,總面積152.56平方公里,地勢西北高向東南傾斜,省道泰薛路、博沂路和青萊高速貫通境內,交通十分便利。縣城沂河河支流水景公園螳螂河與沂河源頭上支流四源會和。沿河景區正與牛郎織女景區貫通。沂河水清澈見底。
南麻歷史悠久,文化璀璨。據史料考證,殷商時期即有村落,原名東、西莊子,後有黃氏在村南種麻地定居,形成村落,稱南麻地,1644年始稱南麻,1945年5月始為沂源縣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元至清代,南麻鎮大部為沂水縣西北區,少數為蒙陰縣北鄉。民國時大部為沂水縣八區,少數為蒙陰縣北二區。1944年5月,沂源建縣後為歷山區,1955年10月改稱南麻區。1958年3月,撤消南麻區,建立南麻鎮。8月撤南麻鎮,建立紅旗公社,12月改稱南麻公社。1982年7月,改稱南麻鎮。1998年12月成立城區辦事處,與南麻鎮實行“鎮辦合一”管理體制。2001年4月,城區辦事處從南麻鎮劃出。
1936年除永興官莊、田莊、南北埠東、候家官莊、劉家大峪、高堂峪屬蒙陰縣七區外,其餘區域屬沂水縣八區。1944年5月沂源建縣後為歷山區,1950年4月改稱第一區,同時從南麻區劃出九會鄉。8月撤南麻鎮,建立紅旗人民公社,12月改稱南麻人民公社。1965年6月,並社劃區,成立南麻區,九會公社併入,翌年5月九會公社從南麻區劃入土門區。1968年12月,南麻區復改稱南麻公社,1982年7月,改稱南麻鎮。1984年6月,社改鄉(鎮),改稱南麻區,翌年9月,撤區調整鄉(鎮),改稱南麻鎮。1998年12月,縣成立城區辦事處,與南麻鎮實行“鎮辦合一”管理體制。2001年3月,溝泉鄉撤消後,除赤板、東、西唐莊、西峪莊、大桑樹、東窪6個行政村劃歸大張莊鄉外,其餘17個行政村,26個自然村,41.73平方公里土地面積劃歸南麻鎮。是年4月,城區辦事處從南麻鎮劃出。

鄉鎮概況

南麻鎮系沂源縣城駐地鎮,現轄69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委會,13.26萬口人,2007年,南麻鎮在沂源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工業發展促進年、機關作風建設年、村(居)基層組織建設年、平安和諧穩定年”為抓手,突出又好又快發展主題,重工、強農、活商,狠抓機關效能和村級班子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鎮各項經濟指標持續攀升,社會事業躍上新的平台,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年生產總值達到29.4億元,是2002年的2.8倍,年均遞增2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7.2億元,是2002年的5.6倍,年均遞增41%;境內財政總收入1.1億元,是2002年的3.5倍,年均遞增28.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901萬元,是2002年的3.5倍,年均遞增28.2%;農民人均純收入6052元,是2002年的1.9倍,年均遞增13.6%。全鎮經濟跨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南麻鎮為斷塊盆地地貌,中部斷塊沉積及河流沖積形成的山前平地面積較大,是全縣平原地帶較多的鎮。馬頭崮、歷山、石老子坡、光光頂、燕花寨、塔山、了景台、雕崖封山、炮垛子山、雙頂子山、石人崮、南慢山、太平頂等山峰,遍布北西南三面。沂河的兩條源頭大張莊河和高村河,在境內蜿蜒8.2和11.6公里,流入鎮西田莊水庫。沂河和螳螂河分別呈東西和南北走向穿越鎮境。境內有田莊、沙溝等水庫12座,其中田莊水庫為庫容1.3億立方米的大型水庫,田莊灌渠自西向東橫貫鎮境14公里。平地土壤以棕壤和潮土為主,鬆軟肥沃,灌溉條件較好。

歷史

南麻鎮南麻鎮
南麻戰役
南麻鎮這座小山城紅房綠樹。春天,桃花、梨花漫山遍野,分為嬌嬈;夏天,樹木蔥蔥鬱郁,炎陽高照;秋天,果實纍纍。冬日裡艷陽高照。山好水好沂源人心靈更好。64年前這裡曾發生過一次戰役——南麻戰役。
1947年5月,舉世聞名的孟良崮戰役結束後,蔣介石統治集團不甘心失敗,經過40多天的休整和準備,又集中了主力11個整編師(整編師為軍級建制),32個旅、24萬餘人,採取密集平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法,重新向魯中山區進犯,企圖將華東野戰軍主力消滅在魯中山區。6月底,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魯西強渡黃河,開始戰略反攻。在山東地區的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簡稱華野)為調動分散敵軍,創造在運動中殲敵機會,並直接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作戰,決定以第一、三、四、八、十縱隊向魯南和津浦路泰安、兗州段出擊,第二、六、七、九縱隊和特種兵縱隊留內線作戰,鉗制當面之敵。
由於晉冀魯豫野戰軍和華野外線部隊連續取得殲敵勝利,嚴重威脅了敵軍側背和後方戰略要點--徐州,迫敵從魯中陸續抽調7個整編師回援,正面只留4個整編師於原地。此時,華野部隊遵照中央軍委“抓住有利時機,對敵展開猛烈進攻”的指示,決定以內線4個縱隊首先殲滅南麻地區敵整編第十一師,以策應外線部隊作戰。此役,華野參戰部隊有第二、六、七、九4個縱隊和渤海軍區部隊3個團、特種兵縱隊野炮團、榴炮團、魯中軍區部隊兩個團,計10萬餘人。國民黨軍參戰部隊有:整十一師胡璉部、整九師王凌雲部、整二十五師黃伯韜部、整六十四師黃國梁部,計10萬餘人。
敵“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十一師,是國民黨軍參謀總長陳誠賴以起家的部隊,全系美(國槍)械並配有少量坦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師長鬍璉頗受蔣介石器重。解放戰爭以來,該部尚未遭到人民解放軍的致命打擊,因而驕橫跋扈。該師占據南麻地區後,以南麻、高莊、北劉家莊、石錢山(二郎山)、吳家官莊為主陣地,師部駐南麻。另外在南麻周圍5公里範圍內設有外圍據點,占據大小山頭十幾個,構築地堡兩千餘,組成嚴密的地堡群。
華野部隊部署是:九縱以1個師進入南麻與魯村之間,斷敵退路,保障主力作戰安全,該師主力向南麻攻擊前進。九縱主力沿大坡、孟坡向芝芳、南麻攻擊前進。六縱一部沿鑽天崮山區經石橋、安樂,縱隊主力經八仙官莊、趙家峪、消水(小水)迅速插入東、西白峪地區,一部警戒大張莊方向,主力向南麻攻擊前進。二縱1個師沿前坡、花水、悅莊、儒林集向南麻攻擊前進。七縱由東里店以北插入孝村地區,主力控制牛郎官莊、南安樂一帶,並以一部搶占大賢山、青泉山、九頂蓮花山、狼帽頂之線要點,阻擊敵六十四師來援。魯中軍區以兩個團插入魯村以西地區,破壞敵交通、通訊設施,打擊小股敵軍,配合主力作戰。陳毅粟裕、譚震林的華野司令部設在文坦區(今三岔鄉)上文坦村竇現順家。
華野各部按預定部署分路開進,途中遇暴雨,行動受阻。是日黃昏,完成對敵十一師的包圍,並發起攻擊。至18日晨,九縱除二十六師向上、下陡起峪以南高地攻擊外,主力攻占荊山後向歷山、永興官莊攻擊;六縱一部已控制九頂山、鳳凰山陣地,主力進至重喜官莊、埠下之線,並向馬頭崮、太平頂攻擊;二縱進入埠村南北一線,除一部配合六縱攻擊太平頂外,主力繼續向西攻擊。經18日一天激戰,敵除一部堅守歷山、馬頭崮外圍據點外,主力退踞主陣地頑抗。華野各部占領外圍陣地後,九縱即對高莊、北埠東,六縱對馬頭崮、古泉莊,二縱對吳家官莊、石錢山等展開猛攻。19日,敵陸空軍協同作戰,4次出動飛機12架,對華野各部陣地輪番轟炸。上午,九縱攻克敵十八旅工兵營據守的一個重要據點。六縱十七師五十團、五十一團攻占北劉家莊北嶺制高點,敵丟失陣地後,以數倍於我的兵力進行瘋狂反撲。經1天激戰,五十一團擊退敵12次進攻,殲敵500多人,五十一團傷亡400多人。敵退守主陣地後,依靠堅固工事負隅頑抗。由於連降暴雨,解放軍彈藥受潮,失效甚多,加之攻堅器材不足,在反覆爭奪中傷亡較大。19日,蔣介石嚴令其整編第九、第二十五、第六十四師等部向南麻急進,增援十一師。同時,又令其第八軍李彌部由濰縣(今濰坊市濰城區)星夜趕至臨朐,斷我退路,企圖對解放軍進行反包圍。戰至20日,華野各部經連日作戰,雖給敵以一定打擊,但未殲滅敵有生力量。敵仍踞南麻周圍高地頑抗,戰鬥呈僵持狀態。援敵二十五、六十四師自19日起,即對七縱青泉山至於家崮阻援陣地展開攻擊,敵六十四師1個旅則北犯至大桑樹村。21日,守敵在炮火掩護下,向華野各部發起多次反撲,游戰終日,均被擊退。華野首長原擬當晚再次發起總攻,但援敵已突破七縱阻援陣地,困守南麻之敵又難於在短時間內全殲,為爭取主動,華野首長於20日電報中央軍委停止攻擊,即於當晚撤出戰鬥,各縱隊分別轉移至臨朐西、北及東南地區進行休整。
南麻戰役,華野各部連續苦戰4晝夜,給予敵整編第十一師及各路援敵以有力打擊,殲敵9000餘人,華野各部也付出了1萬餘人的傷亡代價。此役,雖因主觀輕敵,連日降雨,山洪暴發,彈藥受潮失效甚多,攻堅打援力量不足等原因未能達到預期目的,但華野嚴重殺傷和鉗制了敵人,逼迫敵人回頭增援,創造了人民解放軍西線、東線殲敵的機會,有力地配合了劉鄧大軍的反攻戰略。
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迫使蔣介石除在陝西(西戰場)和山東(東戰場)採取重點進攻外,在其他各戰場轉入防禦。在東戰場的國民黨軍隊, 自整編七十四師被殲後重新編組進攻兵團,集中9個整編師兵力,並在臨沂兩個整編師配合下,採取密集平推,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法, 重新向魯中山區進犯。人民解放軍為粉碎敵人重點進攻,6月30日,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首先南渡黃河向魯西南地區之敵展開了進攻。華東野戰軍為調動分散敵人,創造在運動中殲敵機會,直接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作戰,決定大部主力向敵側後出擊,小部主力繼續留內線作戰,牽制敵人,並展開進攻。這一行動嚴重威脅了敵人側背後和後方戰略要地徐州,迫敵自7月12日起由魯中陸續抽調7個師回援, 正面只留下4個師在南麻、翟家莊、東里店、沂水一帶構築工事,控制要點,伺機再犯。
當深入魯中山區之敵一部被迫西撤時,華東野戰軍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抓住這一戰機, 集中留置內線的二、六、七、九縱隊向南麻地區之國民黨第十一師發起攻勢。經連日作戰,給十一師以一定打擊和殺傷,策應了外線兵團的作戰。由於暴雨連綿,加之敵援軍已逼近,華野部隊撤出戰鬥,轉至臨朐西南及以東地區整頓。
當華野部隊圍攻南麻地區之敵十一師時,駐昌濰地區之敵第八軍 (欠第四十二師) 及保全第一師等部,共約9個團的兵力,向臨朐進犯。該敵先頭占領臨朐以東之龍山、朐山。次日,其主力占臨朐城,企圖策應南麻之十一師作戰。當發現華野內線兵團由南麻撤圍北上時,即以臨朐為中心,構築工事,組織防守。華野內線兵團決心乘其立足未穩予以殲滅。
各部統開始戰鬥。 當晚,第二縱隊一部逼近臨朐城並對南關發起攻擊; 第九縱隊除1個師由城北直插臨朐以東龍崗外,主力至25日拂曉才進抵攻擊位置,即按計畫發起攻擊,突入北關。迂迴城東的第六縱隊也向龍崗、尼姑山攻擊,在第九縱隊第二十七師配合下,殲該地守敵兩個營,切斷了敵向濰縣方向的退路。渤海軍區部隊同時攻擊董家崖頭,敵逃向臨朐城。
25日,第二、第九縱隊攻城。同時以第六縱隊攻殲臨朐東北外圍之敵,並準備殲擊可能由昌樂南援之敵。 以第七縱隊1個師向朐山攻擊,敵拚死頑抗,戰至26日,第九縱隊占粟山及北關大部,但因城關之敵未肅清,未能發起對城垣的攻擊;第二縱隊突入南關,其第五師一部並由西面突破城垣,但因後續部隊未及跟上, 突破口為敵封鎖。突入城內7個連孤軍奮戰,大部傷亡。隨後,第九縱隊的第二十七師,配合第六縱隊攻占臨朐東北的龍山、寨虎山等據點,殲敵一部。該縱隊主力及第二縱隊等,連續多次攻城,均未奏效。此時,南邊援敵第六十四師、第九師等部已開始向華野阻援陣地展開猛烈進攻,進達銀礦峪、豹頭崮 (悅莊東北)東西一線。華野調第七縱隊一部加強阻援方向,以渤海軍區部隊對濰縣警戒,調第六縱隊主力西渡彌河參加攻城。當時彌河水漲流急,部隊冒險徒涉,人員裝備被急流沖沒者甚多, 至28日夜才到達彌河以西。29日晚,華野以3個縱隊全力發起總攻。部隊雖奮勇作戰,終因在惡劣天氣中彈藥受潮,攻堅器材準備不足,部隊協同動作不夠密切,仍未能突破城垣。而阻援方向由於兵力不足,三岔店東西一線陣地被敵突破,敵占三岔店等地後,繼續北犯。華野鑒於連續作戰達半月之久,部隊十分疲勞,傷亡又大,同時受山洪暴發影響,糧食、物資輸送及傷員運往後方等均感困難,便決心撤出戰鬥。30日晚,各部隊分別向膠濟鐵路北及諸城地區轉移,戰役至此結束。(桑元安於中國共產黨建立90周年參考沂源史志編理)

行政劃分

下轄村
南麻鎮東儒林村
南麻鎮中儒林村
南麻鎮西儒林村
南麻鎮前崖村
南麻鎮河南村
南麻鎮東沙溝村
南麻鎮西沙溝村
南麻鎮澇坡河村
南麻鎮北大岩村
南麻鎮沙嶺子村
南麻鎮東魚台村
南麻鎮西魚台村
南麻鎮西北麻村
南麻鎮陡起峪村
南麻鎮彩板峪村
南麻鎮栗行村
南麻鎮東台峪村
南麻鎮窗戶溝村
南麻鎮東高莊村
南麻鎮西上高莊村委
南麻鎮西下高莊村委
南麻鎮西台村
南麻鎮傅家莊村
南麻鎮大田莊村
南麻鎮南埠東村
南麻鎮北埠東村
南麻鎮高堂峪村
南麻鎮劉家大峪村委
南麻鎮永興官莊村委
南麻鎮北劉莊村
南麻鎮南劉莊村
南麻鎮賈家莊村
南麻鎮盛家莊村
南麻鎮古泉村
南麻鎮侯家官莊村委
南麻鎮齊家屋村
南麻鎮太平莊村
南麻鎮范子峪村
南麻鎮埠下村
南麻鎮朱家峪村
南麻鎮馬王峪村
南麻鎮劉家溝村
南麻鎮重喜官莊村委
南麻鎮澆花泉村
南麻鎮溝泉村
南麻鎮王家莊村
南麻鎮許村
南麻鎮蒼糧村
南麻鎮仁里村
南麻鎮雕崖村
南麻鎮崮坡村
南麻鎮祥峪村
南麻鎮下高村
南麻鎮上高村
南麻鎮趙家莊村
南麻鎮核桃峪村
南麻鎮酸棗峪村
南麻鎮朱家莊村
南麻鎮紅花峪村
南麻鎮宋家莊村
南麻鎮天井峪村
南麻鎮小田莊村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113101
56631
56470
家庭戶戶數
35647
家庭戶總人口(總)
101302
家庭戶男
50990
家庭戶女
50312
0-14歲(總)
23236
0-14歲男
12261
0-14歲女
10975
15-64歲(總)
84560
15-64歲男
41839
15-64歲女
42721
65歲及以上(總)
5305
65歲及以上男
2531
65歲及以上女
277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96141

區域經濟

2008年實現生產總值45.3億元,同比增長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9億元,增長21.6%;境內財政總收入1.35億元,增長22.7%,地方財政收入4861萬元,增長24.6%;農民人均純收入6760元,增長18%。

工業

全鎮工業完成總產值112億元,銷售收入106億元,利稅10.8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入達到5.8億元。骨幹企業加快發展,魯陽公司被評為“全國技術創新基金工作優秀企業”,實現二次融資3.5億元,成為全市2009年度唯一上市再融資的企業,年產2萬噸陶瓷可溶纖維繫列產品項目列入2009年全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計畫;永華、日科等26家企業與高等院校建立了校企科研合作關係,建成科研中心4個,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3個。總投資10.8億元的魯陽公司5萬噸可溶纖維毯、陶瓷纖維針刺毯和鑫泉公司800噸曲松鈉鹽、慧科公司複合穩定劑、國塑公司化學建材、金環公司精梳棉加工等12個過千萬元的新上、技改項目建設,已有9個投產運營,增加產值26.3億元、利稅3.2億元。全年到位外來資金3.6億元。
南麻鎮南麻鎮
狠抓環境最佳化,紮實開展了“工業發展促進年”活動,嚴格實行領導班子成員聯繫規模以上企業制度,加強工業運行情況調度,及時研究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狠抓結構最佳化,節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玻纖加工、紡織服裝等優勢產業和傳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狠抓骨幹企業發展,魯陽、國易、永華、日科、世拓、金環等骨幹企業綜合競爭力進一步增強;狠抓重點項目建設,山東華德汽車零部件、魯陽輕質莫來石磚和陶瓷纖維背襯板等7個投資過千萬元的工業重點項目已全部投產;狠抓招商引資和外經外貿工作,引進慧科高分子材料、傑爾法加玻璃纖維等投資500萬元以上項目5個,其中過千萬元的2個,完成招商引資1.2億元。完成出口創匯1342萬美元,吸引境外資金62萬美元;狠抓園區建設,協調硬化園區道路1.1萬平方米,鋪設暖氣管道1200餘米,魯源新型建材等8個項目入園建設。2007年,全年民營經濟實現產值106.4億元、銷售收入99.36億元、利稅8.3億元,分別增長20.5%、23.3%、20.3%。
2008年全鎮民營經濟實現產值151億元,同比增長40.1%,其中工業94.3億元,同比增長38.2%;實現銷售收入139.6億元,同比增長40.5%,其中工業77.8億元,同比增長40.5%;實現利稅11.7億元,同比增長40.8%,其中工業9.6億元,同比增長 41.3%。鑫泉、國易、永華、日科、世拓等骨幹企業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節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玻纖加工、紡織服裝等優勢和傳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魯陽公司建築隔熱板項目獲“山東省節能重大科技成果獎”,永華公司“永華”牌商標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全縣第三個獲得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魯陽可溶纖維、華德汽車零部件、祥瑞印務、金環線業2萬錠精梳紡紗等7個投資過千萬元的重點項目建設取得實效;完成招商引資1.3億元,完成出口創匯 1300餘萬美元。

農業

紮實開展 “有機農業發展年”活動,突出抓了趙家莊紅提葡萄、1萬隻山雞和沙溝流域大櫻桃等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新認證有機紅提葡萄農產品品牌1個,累計達5個,蒙山蜂膠、蜂蜜獲得美國及歐盟有機認證,並被指定為第十一屆全運會專用產品;新培植農產品企業6家、專業合作社16家。認真實施“萬家燈火”工程,推廣頻振式殺蟲燈647盞;建立沼氣服務站12個,配備抽料車6輛,完成國債項目沼氣池建設340戶,舉辦各類培訓班52期,培訓農民2萬餘人次,提高了科技致富水平。同時,認真抓好了綠色蔬菜種植、畜牧養殖、中藥材生產等特色創收項目,促進了農民多方增收。

服務業

著力抓了旅遊服務業項目建設,完成了北部林果大觀園道路綠化工程,抓了10處精品採摘園、7處農家樂和3家以有機農產品銷售為主的旅遊商店建設,抓了梵爾特商務大廈等3家餐飲、休閒、接待場所建設,新培植服務企業26家,提升了旅遊接待承載能力。

三農

突出實施了幫扶經濟薄弱村和農村建設項目扶持工程,累計幫扶22個經濟薄弱村物資折款20餘萬元,“以獎代補”扶持31個農村項目53萬餘元,有力促進了村集體經濟成長;積極實施農業品牌戰略,農產品影響力、知名度有了較大提升,突出抓了沙溝流域國家級3000畝烏克蘭大櫻桃、趙家莊流域紅提葡萄等基地建設,新建了全縣規模最大、專營有機農產品的沂特超市;新發展優質果品2600畝,改接換優1500畝,重喜流域越夏西紅柿和陡起峪流域西紅柿、辣椒、黃瓜、佛手瓜 “綠色食品”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畜業養殖效益進一步增強,轉移富餘勞動力1060人,完成失業人員就業再就業634人;建成沼氣池700座,完成了8條 6.3公里的“村村通”及25公里的“戶戶通”,完成了西北麻、西沙溝等7個村的自來水“村村通”,完成了許村、西上高莊等5個村節水灌溉,完成了友誼水庫等3個水庫除險加固和5710畝造林綠化等工程;大力實施了以選樹“十大致富狀元、百名致富能手、千佳文明戶、萬戶遵紀守法光榮戶”為主要內容的“十百千萬”工程,倡樹形成了良好的村風民風;進一步規範農村集體經濟資金開支審批程式,通過了全市首批農村財務代理中心達標驗收,實施了農村幹部工資統籌考核發放。

社會事業

基礎建設及社會保障
社會各項事業協調推進。全鎮有線電視、電話實現“村村通”,自來水、廣播基本實現“村村通”。教育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基本完成,設立了魯陽扶貧助學基金,募集資金已達62萬元。衛生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8%。強化城區與農村計畫生育管理並重,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管理並重,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建立了農村災民、失學兒童、特困戶、農民大病救助等“六大救助體系”,僅2005年一年幫扶受災戶、病災戶、貧困戶、五保戶、優撫戶、失學兒童等累計資金達227萬元。
城建
狠抓重點工程建設,突出抓好了涉及31個村1400餘戶的新城路一期工程、長途汽車新站、政西小區、度假中心、水上樂園安置小區、水上樂園二期工程、高速路連線線、地稅局辦公樓、縣水泥廠搬遷、聯合化工、魯陽公司等16項征地拆遷工作,全年共征地1164畝,拆遷5.93萬平方米,搬遷墳墓850餘座;狠抓環境綜合整治,按照縣“打造生態高地、建設美好家園”活動的要求,投資162餘萬元,對南織路劉莊段、泰薛路高莊段進行了集中整治,完成了縣112項及鎮細化分解的374項整治任務,城鄉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狠抓社區建設,深化“文明、綠色、和諧”社區創建活動,抓了居民小區安全防控工程建設、經濟適用房認購、城鎮低保、物業規範化管理等工作,城西、城北社區被評為“淄博市和諧社區建設示範社區”;狠抓秩序整治,紮實開展了土地執法百日行動,與規劃區內32個村簽訂了目標責任書,城鄉違法違章建設得到了有效遏制。配合抓了三輪機動車非法載客經營治理、縣造紙廠破產、水景公園治理等工作。
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堅定不移的抓好了承辦、協辦的薛館路改線、外環路綜合整治、新城路二期綠化和中房翡翠山居、齊商銀行及工業項目征地等16項縣重點工程建設,完成征地2269畝,拆遷6.36萬平方米。其中,快速完成了鑫泉化工公司項目征地,被市委、市政府將之稱為沂源征地史上的“鑫泉奇蹟”、“沂源速度”。突出抓了4個村整村遷建和舊村改造工作,完成西魚台村120戶拆遷任務,鋪開了13座安置樓建設。實施大齡青年安居工程,建成安置樓21座。組織違法違章建設整治活動110次,拆除違法違章建設352處、1.9萬平方米。對163處重點部位進行了綜合治理,完成造林綠化6073畝。完成了14個村連村路、“戶戶通”硬化12.6公里;完成以人畜飲水、農田灌溉和水庫除險加固為主的21處水利工程建設,有效解決了14個村1.3萬口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擴大灌溉面積320畝。突出抓好了居民小區安全防控工程建設、物業規範化管理等工作,提升了社區管理服務水平,7個社區年內新獲得全省文明社區、全省和諧社區、全省節能減排示範社區、全市文明社區等榮譽稱號。
社會建設
狠抓民生改善,實行“聯繫卡”制度,全鎮221名機關幹部、608名教師分別與221戶貧困家庭、608名貧困學生結成了幫扶對子,累計幫扶現金、物資折款13.5萬元。認真做好了城鎮居民就業再就業、基本醫療保險試點、農村低保和民政優撫等工作,弱勢群體保障救助面不斷擴大;狠抓社會穩定,紮實開展“平安和諧穩定年”活動,成立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心”,整合司法、信訪、610、人民調解、聯防中隊等部門力量,設立了綜治服務大廳,嚴格落實矛盾糾紛一月一排查、信訪問題一周一通報、來信來訪限期辦結、積案問題掛包處結、黨政領導班子成員輪流接訪、責任區輪流值班、信訪穩定保證金和“聯勤、聯調、聯防、聯治、聯創”“五聯”等工作機制,全年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365起,受理來信來訪154件1291人次,已處結147件,其中信訪積案12件,處結率達到95%,上訪總量、集體訪、個體訪同比分別下降了84%、93%、85%,基本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責任區,再大的事不出鎮”,確保了各級“兩會”等重要敏感期,無一人到縣去市到省進京上訪;狠抓安全生產,紮實開展了“安全生產月”活動,共檢查生產經營單位200餘家,排查出各類安全隱患1033處,下達整改指令書120份,隱患整改率達到97%,維護了安全生產形勢的持續穩定。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開展了鬧元宵、慶“七一”、慶建國六十周年等節日慶典活動,並對祭車祭路問題進行了專項治理,倡樹了文明新風。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成省一類標準文化大院4處、農家書屋4處,有52個村(居)建成“文明一條街”,完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和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轄區內野外不可移動文物的普查工作。加強科技創新和智慧財產權等方面的工作,申報專利11項。積極穩妥的推進教育布局調整,建成海爾希望國小1處、青少年文化宮1處;認真推進實施全民健身工程,新建成鎮級文體中心1處、農村體育健身工程5處、村級老年健身活動場所3處。新農合參合資金達90萬元,兌現報銷資金500餘萬元,食品藥品監管工作進一步規範。做好了城鎮低保279戶、農村低保361戶、經濟適用房297戶申報和2000餘名殘疾人換證、612名殘疾人新辦證等各項優撫、救助工作。全面抓好了計畫生育工作,查處計畫外懷孕97例,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3.5‰以內。另外,完成了39名合格新兵輸送工作,老幹部、老年體協、廣播電視及工會、團委、婦聯群團組織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績。

鄉鎮旅遊

以北部林果大觀園為依託的綠色生態和農家休閒旅遊業取得新成績,硬化入園道路2條6.2公里,綠化荒山近3000畝,栽植補植林果1200畝,建成精品採摘園3處,“農家樂” 1處,接待各地遊客2萬餘人次;積極引導城區村轉變村集體經濟增收方式,科學合理使用征地補償款,實施商服綜合樓開發招租招商,提高了村集體收入;抓了萬盛隆超市等21家商業網點的規範管理和以居家城為依託的個體經營服務業發展,認真落實“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工作,推動了商品連鎖經營向農村延伸,方便了民眾購物。
西魚台:位於該鎮西魚台村南,屬台地遺址,面積8800平方米,文化堆積厚1~3米,1979年發現。1990、2001和2005年,山東大學和省市縣文物部門聯合發掘3次,出土大量青銅器、石器、陶器、骨器等珍貴文物。分屬龍山、岳石文化及西周、春秋、戰國、漢代等不同歷史時期,尤以西周銅器最為豐富和精美。
2005年7月濟青南線高速公路施工時,又發現春秋早期貴族墓葬——西魚台遺址38號墓,出土大型青銅禮器罍、鼎、匜、舟等7件。其中2件青銅罍形體碩大,造型別致,紋飾優美,其頸部仍殘留紅色麻布紋痕跡。西魚台周代銅器,不但數量大,種類多,而且都是實用器,在山東甚至全國也屬罕見。
西魚台1號為西周晚期貴族墓葬。墓葬為土坑豎穴式木槨墓,由墓室、槨室、器物箱等部分組成。墓室長方形豎穴式。槨室、器物箱位於墓室底部,槨室居中,器物箱南北分列。南器物箱為禮器箱,北器物箱為兵器箱。木質棺槨,二槨三棺。三棺相套,棺內人骨已朽。該墓出土銅禮器鼎、簋、簠、方彝、壺、盤等,以及兵器戈、鏃等。該遺址現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山寺:西距南麻鎮2.5公里的荊山寺,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原名“無相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金主又頒詔敕建,改稱“普安禪院”。明代又重修,香火鼎盛時,有僧眾百餘人,廟田數百畝。至清朝中葉,荊山寺漸衰。該寺主要建築曾有大雄寶殿、天王殿、千佛閣、十二層磚塔等。民國時,古建築因年久失修,大部圮毀。1950年前後,所剩僧人相繼還俗,佛事活動泯滅。後闢為國營荊山園藝場,古建築全部拆除。
今僅存金主完顏雍敕建碑、八棱碑和古銀杏樹。古銀杏樹齡1400年,樹高26米,胸徑1.69米,乾高4.3米,樹冠覆蓋600平方米。古銀杏樹西為荊泉溪流,溪上建有石拱橋,遠山近岫環抱,古樹、溪流、小橋、古寺映襯,景致絕佳。2002年被闢為公園,列入縣城生態旅遊區。2004年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千佛閣等。
南崖摩崖:造像鑿刻於羅漢崖佛龕內,有並排造像16尊,每尊高40厘米,坐式,均為高浮雕。造像面部尚能辯清。有的雙手合十,有的扶膝執印,有的手執法器,神態各異。據荊山敕建碑推斷,造像可能成於隋末唐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