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隆氏主要分布地湖南、廣西、重慶、四川,代表人物隆曉輝等。
基本介紹
南陽隆氏源流初探
隆文超
一、中國的姓氏
如今,姓氏只為血統關係的標誌,人身的代名詞,是家族的徽記。在異地遇見同姓人,不管彼此之間多遠,都顯得親熱,甚至於說出“五百年前是一家”。
二、隆姓起源
1、張氏得啟
黃帝稱雄於姬水逐漸兼併其它小部落的時候,一種可以遠射而殺敵的工具在黃帝部落里誕生,這就是後人所稱的弓箭。弓箭的發明,使黃帝部落先人們的食物有了充足的保證,從而大大提高了人們征服自然和擴充地盤的能力。被尊為中華五帝之首的黃帝,正是靠著這種可以遠射而制敵於非命的神秘武器戰炎帝,誅蚩尤,殺刑天,從而確立了天下諸部落聯盟盟主的地位。這個發明了弓箭的先哲叫“揮”,是黃帝的第五子。他是黃帝的第三妃彤魚氏所生。黃帝因弓箭是揮創造發明,被任命為弓正(官名),弓正亦弓長,賜揮姓張,世掌其職。張姓人尊稱揮為揮公,揮的後代世居清河郡(今山東臨清一帶),而清河也便成了張姓的一大郡望。其郡望除清河外,又有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等多支。
2、伯隆得封
夏啟死後,將帝位傳給了兒子太康。太康終日不理政事,宴飲遊樂,東夷有窮氏的首領后羿(音yì)乘機把太康趕下台。不久,后羿又被他的親信寒浞(音zhuō茁)殺掉,寒浞取得王位。太康死後,他的弟弟中康得立,中康的兒子相,投靠同姓斟(音zhēn)灌氏和斟尋氏,但仍然被寒浞所殺。相的妻子無以為計,只好逃到山東有仍氏娘家,生下了兒子少康。少康成人後又被寒浞所打敗,投奔有虞氏。有虞氏國君見少康年輕有為,就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他,為他修建了綸(音lún)邑(今禹州順店康城)讓他居住。綸邑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南臨潁水,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有田一成(方圓10里),有眾一旅(500人),少康從此有了安身之地。少康便以綸邑為根據地,撫恤招納散亡的夏遺民舊部,發展生產,積蓄力量。又糾集自己的親信氏族及對寒浞不滿的部族,合力消滅了寒浞及其餘黨,“整威儀東南行,求陽翟夏王之故都”,葺宮室,修鈞台,視九鼎,天下諸侯紛紛擁戴。夏帝太康失國數十年後,少康終於“坐鈞台而朝諸侯”,重登天子之位,歷史上稱之為“少康中興”。
在少康復國中,伯隆(張伯隆)有功,少康封其地於洛(今河南南陽)。(公元前二十世紀)
3、張容得姓
張容為南陽人,為商朝中央政府官員。商王見其豐大魁梧,以其得封地先祖“伯隆”之字賜其姓隆。(公元前十五世紀)
4、智子失守
公元前十世紀左右,周朝建立不久,南陽大族首領被賜為令尹(國家行政長官、相當於今國務院總理、但是爵位不高、僅為子男之邦也)。智子從周穆王(公元前976年—922年)周行天下,不幸死於途中。智子死後封地遂失。南陽張氏遂通稱隆氏。
5、逐漸衰落
殷商時期(公元前十四世紀),隆環為中央政府要員。西周時期,隆睢(sui)為楚國大司馬(掌邦權、軍隊最高長官)。東周之後,隆氏逐漸衰落,泱泱大族,偏安一隅。據東周列國志記載,戰國時期魯國有一縣城名“隆邑”(今山東省泰安東南之鄉城),以隆氏部落為主要居民。但今泰安地區隆姓只有碩果僅存的3人了。
三、歷代遷徙
1、商末南遷
商紂王(公元前1075年—1046年)時,張容(隆容)後裔隆揚見商王無道,隱居山中。揚公二子隆太乙、隆百祥。太乙公居南陽,百祥公南遷荊楚。
2、西遷敦煌
公元9年,王莽篡位,西漢滅亡,天下大亂。南陽隆氏西遷敦煌以避戰亂。東漢劉秀復國後,回遷南陽。
3、東遷東粵
百祥公後裔隆昌,生於戰國。昌公後裔隆爾太,生於東漢光武(25-56年在位)時期,任安邑主宰。爾太公後裔隆碩,為唐太宗(627-650在位)時正諭(言官,今紀檢監察官員)。唐朝末年(878年)黃巢農民起義,碩公第七代孫隆以仁公、隆以道公率族東遷至東粵(古地名,今無考,可能為今安徽、江蘇、山東一帶)。
4、五代漂泊
五代十國(907-960)時期,戰爭迭起,先輩四處奔波。
5、宋朝南渡
宋朝鼎立,北派隆氏太乙公後裔被賜姓趙。(河南三大族劉、楊、隆同時被賜姓趙)
南派百祥公後裔,以仁、以道公後裔遷江西吉安。以仁公第五代孫天九公於宋神宗(1068-1078年在位)年間遷居江西餘干,其餘天十公等居舊址吉安。
6、元代分散
元朝初年,吉安隆萬玉以軍功任寶慶武將。其子隆玉華任江西吉安太和知縣。玉華公死後葬江西太和。元朝中後期,因奸臣陷害,言玉華公墳墓後代將出草寇。朝廷發兵昌掘其墳,舉族應滅。吉安隆氏遂四散逃命。一支逃亡山東、安徽,一支逃亡山西,最大一支逃亡湖南寶慶(今邵陽)。西遷隆氏計十四兄弟,邵陽六支:國相公、國普公、信伯公、國華公、國祥公、君公,其中君公即為玉華公第三子,原名隆化忠,後改名隆化法,人稱隆君十四郎。
7、開支散葉
明代以後,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人口流動越來越大。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舊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逐漸落後並被淘汰。隆氏族人亦不斷向外擴展。近300餘年以來,隆氏不斷呈星型向外發展,廣泛分布在湖南、廣西、重慶、四川、湖北、甘肅、貴州、陝西、山東、雲南、青海、江蘇、江西、安徽、台灣、越南等地,星羅棋布,欣欣向榮。
8、人口分布
根據大陸第六次人口普查,隆姓子弟廣泛分布在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隆姓人口總數為12.8萬,約占全國人口的0.0095%,人口排名368名。其中湖南、廣西、重慶、四川均在萬人以上,四省總人口數10萬,占全國隆姓人口的80%以上。湖南隆姓人口3.2萬居第一位,寧夏只有31人居最後一位。千人以上還有湖北、甘肅、貴州、陝西、山東、雲南、青海、江蘇等八省,而海南、內蒙古、西藏、天津、吉林、寧夏等六省市區只有不到百人的隆姓人口。
四、幾個常見的問題
1、隆舜是隆氏人嗎?
答案:不是。
隆舜: 蒙姓(?-897年),一作法,世隆之子,南詔國第九代皇帝,877年至897年在位。877年,世隆去世,隆舜即位。878年,隆舜改國號為大封民。曾和唐朝達成和親協定,由於唐朝不久陷於內亂,事不成。隆舜沉湎田獵,897年,清平官鄭買嗣指使南詔蒙氏之近臣楊登,在善闡城殺死南詔皇帝隆舜,隆舜子舜化貞即位。 南詔(738年-902年)是中國唐朝時代西南部的奴隸制政權,國境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份土地。
雲南富寧近年出版一本《隆氏族譜》,以隆舜為祖,顯然是不對的。隆舜既不是隆氏人,他的子孫後代也沒有姓隆的。
2、隆科多姓隆嗎?
答案:不姓隆。
隆科多:佟佳·隆科多(?—1728),清滿洲鑲黃旗人,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佟國維子,康熙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雍正朝吏部尚書加太保銜。隆科多實姓“佟佳”。
有的網站和有的地方文獻中,把隆科多列為隆姓名人,是錯誤的。邵陽地區龍燈比賽時,隆氏家族的龍燈隊中打出隆科多的旗子,也是對家族歷史不熟悉的緣故。廣西靖西有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編了一個隆氏名人錄,裡面除了隆舜、隆科多外,還有隆裕皇后、隆美爾元帥等。給我看時,我給的評語是“可愛的錯誤”。
3、關於“江南應天府上元縣”
江南應天府上元縣,今南京上元縣。該地名在隆氏族譜中,多次出現,也是研究隆氏歷史的重要敏感之地。根據本人收集的資料,有很多事件與上元縣有關。其一:據譜載,唐朝末年(878年)黃巢農民起義,碩公第七代孫隆以仁公、隆以道公率族東遷至東粵(古地名,疑為東越,今南京上元地區)。其二:四川有族譜記錄,邵陽隆氏始祖之一的信伯公,原籍江南上元縣三道牌坊(需考證)。其三:邵陽隆氏始祖之一的國華公之子隆子亮,在逃難(詳見第一期第一版)前任江南上元縣知縣。在與隆氏有關的其它典籍中,也多次出現上元縣。由此可見,上元縣是隆氏南遷的一個比較重要的點。至於歷史上隆氏在上元地區達到多少人口規模、人文環境如何等無從考證,但一點可以確定的是,隆氏在南京地區的存在是歷史悠久的。這個在沈氏族譜中可以得到佐證。以下是武昌府蒲圻縣沙陽鄉沈氏族譜的一段記載:
“【第三十一世】遵守長子 達 字發,又字正財,驃騎將軍。生於西漢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丙辰七月十六日子時。居楊州馬齒鄉(今南京),歿於東漢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庚子十二月十八日酉時。配施氏,生於西漢建平四年戊午十月初二申時,歿於東漢永元十年癸卯三月二十日。與夫合葬,居右。生二子:長乾,次榮昌。
【第三十二世】達公長子 乾 尚書令。生一子:宏。後裔居江蘇,南京,上海,杭州,寧波,福州等江南沿海地區。(詳見長房乾公派系族譜)
次子 榮昌 字景,生於東漢建武八年(公元32年)甲寅三月十八日辰時,原籍江蘇馬齒鄉,初居江南鳳陽府(今安徽鳳陽縣)。配隆氏,乃揚州府隆禎祥之女,生於建武七年。榮昌公夫婦素行仁德,信義兼全。年四十,家大富,賑貸四境,周濟貧困,貧者感戴。有司奏聞,漢明帝賜封萬戶侯。以揚州稅田六萬餘頃賜之,毋須稅焉。年四十五歲,生一子,名世暢。東漢安帝元初三年(公元116年),夫婦連日而逝,公享壽85歲,隆氏享壽86歲。帝感其夫婦高壽而終,賜回原籍合葬於馬齒鄉龍回峒,欽賜祭葬。塋墓座向子癸山丁午向,花雕龍戲珠,九江水趄堂。墳前有聖旨牌及石將軍四個,石獅、石馬、石羊各一對;並設石亭、石碑為記。封庸國公,金精光祿大夫。隆氏敕封一品志士夫人。”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隆氏在西漢末、東漢初就已經出現在南京地區,並且地位顯赫。“揚州府隆禎祥”,在古代可以這樣稱謂的,一般是指該機構行政長官,應該是“揚州太守”這樣地位。同時,能夠與驃騎將軍沈達結成親家,在封建社會門當戶對的時代,隆禎祥絕非等閒之輩。
4、姓隆的人為什麼這么少?
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大陸隆姓人口128338人,居姓氏排名的368位,僅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095%。很多家門出門時,很少見到和自己同姓的人。社會上對有“隆”之一姓者知之甚少,見者均感好奇。雲南富寧的隆愛蓮老師有次出差,在一老先生的攤位上刻章,其稱“待客六十餘載,首見有姓隆者”。湖南益陽有一隆姓獨戶,偶於道上見人斗笠上書姓名“隆**”,遂邀其至家中寒暄,竟是遠房親戚。如此種種經歷,族人甚有之。
隆家有姓三千餘年,許多和隆同時期出現的姓氏,現在很多都是幾百萬上千萬的人口,為何到今天隆姓人口如此之稀少?縱觀史籍,或有如下原因:其一,宋初趙匡胤河南賜姓,劉、楊、隆三大家族改為趙姓(載於河南南陽趙氏族譜)。隆氏世居南陽,大部分人口都姓趙去了,只剩下零星人口姓隆。其二,元朝末年,隆家被奸臣陷害,朝廷下旨發兵剿滅隆家(載於邵陽隆氏族譜)。先祖們四散逃難,很多從此隱姓埋名,膽小者改為他姓。其三,因為先民逃難思想,後代不敢往富裕平坦之地遷徙,均落戶於崇山峻岭封閉落後地區,生產力不發達,繁衍受制約(從湖南、廣西、重慶、四川這隆姓人口最多的四省市得出)。其四,隆家自隆智之後,由貴族變成貧民,歷代鮮有飛黃騰達者(宋.莆田《姓氏博古錄》)。在經濟實力決定人口繁榮的農業社會,隆家很少得到大的擴張,人口自然不會迅速增長。
5、天下隆姓是一家嗎?
答案:不是。
隆姓源出有十:
一、南陽隆(有書誤認為是春秋魯國隆邑):軒轅黃帝後裔,起源於河南南陽(詳見本報第一期第一版)。目前中國大部分隆姓出於這一支。南陽隆氏本為漢族,但是在人口遷徙和國家政策的影響下,很多南陽隆氏人口登記為了少數民族,如壯族、羌族等。南陽隆距今已有三千餘年歷史,始祖為夏朝少康時期的伯隆。
二、源於匈奴族:據史籍《路史》記載,西漢朝初年,有一位著名的人物叫隆疆。隆疆,原名叫都隆奇。是匈奴與漢朝通好的使者,他取漢名為隆疆,意為匈漢兩疆和平興隆。在都隆奇(隆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漢化之名為姓氏,稱隆氏,該族後隨呼韓邪單于一起歸於漢朝,逐漸融入漢族。
三、源於毋將氏
毋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西漢末期著名的執金吾。漢平帝時,罷免了毋將隆的所有職務,將他全族一起流徙於嶺南荒蠻之地(今廣西合浦)。此後,毋將隆的後裔子孫有改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隆氏。事過一千七百八十八年後,清朝的廣西嶧縣縣令張玉樹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農曆7月,在嶧縣周營村為毋將隆立了一通意味深長的簡字石碑,上書:“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漢執金吾,毋將隆故里。”此碑引起學術界誤解為“廣西隆氏皆源於毋將隆”。今廣西、雲南隆氏,大多為南陽隆,疑為元末自江西遷徙湖南寶慶之十四兄弟中幾支。
四、源於羋(mi)姓
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豐隆,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豐隆,亦稱雷師,原稱祭司中的雷師,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楚國設定的軍制官位,專職負責槌擂戰鼓。在典籍《屈原·離騷》中對豐隆有描述:“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在豐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豐隆氏、雷師氏,後有省文簡化為單姓隆氏者。
五、源於姬姓
出自戰國時期晉國大夫楚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楚隆,全名叫趙楚隆,是春秋末期晉國執政上卿趙襄子的家臣,由於趙襄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因此楚隆也成為晉國大夫,他以謀略著稱。在楚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楚隆氏,後省文分衍為單姓隆氏、楚氏。
六、源於古代終隆山
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古代,“隆”字又專指南方,並用於地名,後專指終南山,因此稱其為終隆山。這在典籍《淮南子·俶真訓》中有記載:“終南作終隆。”在終南山的住民之中,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隆山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隆氏。
七、源於蒙古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滿都拉圖氏,源出爵位官稱,漢義“興隆”,實際上就是主管商業貿易的官稱,後有以漢義漢化為漢姓者,稱隆氏。
八、源於滿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吉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中華姓府》中記載:⑴.滿族盧如火氏,亦稱隆克力氏,世居黑龍江下游,後多冠漢姓為盧氏、隆氏。⑵.滿族完顏氏。滿族最古老的姓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所冠漢姓為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顏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雍氏、艾氏、隆氏等。該支隆氏始祖為完顏·隆萬杭愛,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隆氏。⑶.滿族凱隆氏,是滿族脫譜姓氏之一,世居齊齊哈爾城(今黑龍江齊齊哈爾),後多冠漢姓為隆氏、闞氏等。
九、源於龍姓
河北山東交界處的隆氏,原姓龍。元末明初,燕山大都督總營公,因戰亂確守臣節,其後裔兄弟三人因禍起不測,由龍改隆,自天津市武清楊村遷移到霑化、利津、諸亮三地,其中諸亮絕嗣。利津、霑化隆氏延綿不絕,至今已二十二世。利津縣一世祖--隆伯亮,字子明,以子貴獲封奉政大夫。二世祖--隆英,字俊傑,明永樂春秋中戊子科舉人,真定府南宮知縣,山西監察道御史,廣西按察司簽事。
十、源於其他少數民族
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在壯族、苗族、土家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隆氏族人分布。其中湖南湘西鳳凰、花垣、古丈、保靖等縣居住著萬餘的隆姓居民,是典型的苗族隆姓,蚩尤的後代。其漢姓為“隆”,苗姓是“仡扁”,屬於小龍系。廣西三萬隆姓居民,雖然是壯族,但基本屬於南陽隆。
五、歷代名人
1、在少康復國中,伯隆(張伯隆)有功,少康封其地於洛(今河南南陽)。(公元前二十世紀)
2、張容為南陽人,為商朝中央政府官員。商王見其豐大魁梧,賜其姓隆。
3、智子從周穆王周行天下,不幸死於途中。智子死後封地遂失。南陽張氏遂通稱隆氏。
4、殷商時期(公元前十四世紀),隆環為中央政府要員。
5、西周時期,隆睢(sui)為楚國大司馬(掌邦權、軍隊最高長官)。
6、西漢孝元皇帝(公園前49年)時,隆華為中央政府廷尉(軍隊最高指揮官),封亭侯。
7、隆爾太,生於東漢光武(25-56年在位),任安邑主宰。
8、隆碩,為唐太宗(627-650在位)時正諭(言官,今紀檢監察官員)。
9、唐朝高宗李治(公元649—683年在位)時,隆羽翔(臨洛人,今河南中部)為丞相,與許敬宗、李義甫齊名。
10、武則天時期(690—705),隆羽翔孫隆仲修任曠騎將軍(野戰部隊最高長官)。
11、唐朝末年,隆灝擔任中央政府常吉(一般官員)。
12、北宋時期(960-1127),隆遜(河南汝寧人)任建昌太守(今南京)。
13、北宋時期(960-1127),隆方泰(江西紹興人)任太原刺史(山西)。
14、隆萬玉,江西吉安人,元初任湖南寶慶總兵。
15、隆玉華,江西吉安人,任江西太和知縣。
16、隆國相(1286-1376),江西吉安太和人,元朝工部職役(低級官員,相當於六品)。
17、隆子亮,湖南邵陽人,邵陽隆氏二代,明洪武時任江南應天府上元縣知縣。
18、隆曜,湖南邵陽人,邵陽隆氏三代,明洪武時任四川成都府仁壽縣知縣。
19、隆盛,湖南寶慶人,國祥公第五派孫,明朝正統七年(1442)貢士,成化13年(1477)任沈司長史、典儀副將(二品)。
20、隆成(天九公嗣下十六派孫),利津人,明朝宣德(1425-1435在位)舉人,南宮知縣。
21、隆英(天九公嗣下十六派孫),利津人,明朝宣德(1425-1435在位)舉人,南宮知縣,後任中央監察御史(中央風紀股長會長官)。
22、隆琦(天九公嗣下十八派孫),利津人,明朝成化(1465-1487)中泰和知縣。
23、隆錦,貢士,明朝弘治(1488-1505在位)間任山東諸城知縣。
24、隆光祖,明嘉靖(1522-1566在位)進士,任儀制郎中。因議事時識大體,顧大局,累升工部侍郎。他因和宰相張居正不和,回家隱居。不久又被召回,任吏部尚書。
25、隆朝畫,進士,國相公嗣下慶房第十派孫,後裔大駕、大智公舉族遷寧鄉後再遷陝西漢中府漢陰縣,族盛。今無從聯繫,五修、六修未入。
26、隆長庚,字大白,國相公嗣下秀房十二派孫,清初詩人。代表作有《題牡丹句》:“富貴名園種,描來別樣新。淡濃春不管,肥瘦雨何因。有蕊寧招蝶,無花可贈人。經風終未落,獨占四時春。”唐德益贊其像:“道貌古奇列錦屏,兩朝泮水散芳馨。興來草帖傾三峽,醉後吟詩動列星。”
27、隆觀易,冊名經,號無譽,一字中龍,別號罘罳山人,湖南寧鄉沙坪人,國相公嗣下秀房十八派孫。著有《罘罳草堂詩集》、《西征續觚》、《西征續集》、《寧夏消食錄》等傳世。王闓運、陳三立各有隆觀易傳。陳三立曾贊之曰:業業隆生,狂狷之間。固窮無惡,獵藝斯專。觀俗秦坂,詠志湘川。風猶孔碩,留規後賢。《近現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收錄。
28、隆世儲,字漢材,號竹卿,1876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年六月初五)生,湖南寧鄉沙坪人,國相公嗣下秀房十九派孫。國民黨早期孫中山部高級將領,廣東欽廉鎮守使兼第七師師長(當時總共為七個師一個團,葉挺為獨立團團長)、北伐總司令轉都護使,陸軍上將(1914年6月6日授陸軍中將加上將銜,當時最高為上將)。1915年12月23日,曾被袁世凱(中華帝國洪憲大皇帝)授予三等男爵,l9l6年3月28日,宣布廣東欽廉地區獨立,護國反袁。1918年1月18日在和陳炯明軍龍濟光(陸軍上將、袁世凱嫡系一等公爵)部作戰時犧牲,年僅42歲。亡故後,政要陳嘉會撰《故陸軍中將欽廉鎮守使署高雷鎮守使隆君行狀》。
29、隆光前,字孝友,國相公嗣下二十二派孫。1942年8月生,湖南寧鄉草沖人,中共第九屆、十屆中央候補委員。
當代名人還有:
隆曉輝 江蘇中天龍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
隆志勇 廣西貴港軍分區司令員、大校
隆義華 湖南省森林公安局政委
隆國東 湖南紅網執行總編輯
隆光誠 著名詩人 南寧外國語學院教授
隆言泉 天津輕工業學院院長、教授
隆克平 電子科技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隆武強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隆益善 濟南軍區152中心醫院院長、大校
隆 軍 分眾傳媒高級副總裁
隆湘平 原濟南軍區坦克11師裝備部部長
隆愛軍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黨組成員、機關黨委書記
隆福軍 湖南金牛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