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長街(無錫老街)

南長街(無錫老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長街(Nanchang Ancient Street是無錫的著名古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繁華中心地段,大運河北通長江南達太湖的世界文化遺產

在高樓林立的無錫市中心,溫婉綿長、古色古香的南長街是一方柔情似水的心靈歸處。南長街內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是大運河畔典型的江南水鄉,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

街區由南長街、京杭大運河無錫段(運河古邑)、南下塘伯瀆港大窯路一帶等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區域組成。

運河古邑古運河為軸,占地18.78公頃,由等眾多景觀組成特色環境,構築了獨具風韻的江南水弄堂。而始建於明代、飛架運河兩岸的“清名橋”則是街區內的重要歷史文化標誌。

2014年6月22日,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中的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街道簡介,歷史文化,建築風格,交通信息,公共汽車,捷運,景點收費,古運河遊船,

街道簡介

南長街位於無錫老城南門外至新光路,全長5.5公里。其核心區域為跨塘橋至清名橋段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
清名橋邊、古運河畔的居民清名橋邊、古運河畔的居民
街區位於京杭古運河無錫段與伯瀆港交匯處,以古運河為中軸、清名橋為中心,北起跨塘橋,南到南水仙廟,東起王元吉鍋廠舊址,西到定勝河沿線,包括有南長街南下塘、陽春巷、大窯路等區域組成,占地0.44平方公里,核心保護區面積18.78公頃。
運河古邑至今保持著路河並行的雙棋盤城市格局,保留著小橋、流水、人家以及幽深古巷的江南水城特色,存有歷史建築上百處及九座古橋樑等。其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市級文物控制保護單位6處,清名橋及沿河建築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樹名木3株,河埠頭22處,老橋10座。
南長街是古運河水鄉傳統風貌的精華地段,是吳文化與大運河發展史的重要環節,是富庶江南漕運重地的見證,是譜寫無錫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重要篇章,是江南磚瓦窯群的研究基地。
2010年6月,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被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街”;2014年,又獲評國家4A級景區。目前,整個街區商業依南長街、南下塘兩條沿著古運河岸線上的老宅而設,以文創產業為主。而在大窯路及南下塘兩側,則依舊保留有大量的傳統江南民居。
2014年6月22日,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正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中的江南運河無錫城區段組成部分。

歷史文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洋溢濃鬱江南市井風情的南長街,曾是馬蹄噠噠的古驛道。
約1950年代無錫古運河,遠處為清名橋。約1950年代無錫古運河,遠處為清名橋。
南長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紀,這裡是北宋開設的驛道。驛道南連蘇州,北接常州,與水驛古運河並行。位於南長街北端的馬昌弄,即為古代錫山驛館的遺址。驛館是歷代王朝賴以傳遞公文,迎送來往過境官員歇息食宿、換乘車馬船隻的交通機構。馬昌弄因地處水陸要津,所以是一個重要的水陸驛站。
南長街所烙刻的歷史印記眾多。原有的黃泥橋始建於南宋,南長橋、日暉橋、清寧橋(清名橋)建於明代,從南禪寺到清名橋的運河兩岸,明、清時期還曾先後建造過8座牌坊。
今日的古運河街區今日的古運河街區
繁衍生息著運河百姓的南長街依然生機勃勃,這條十里古街,如今已成為無錫古城數千年吳文化、水文化、佛文化凝聚而成的縮影。
清名橋
清名橋是南長街上的標誌性建築,更是無錫市區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石拱橋。1980年代,日本歌手尾形大作所演唱的《無錫旅情》、《清名橋》更使這裡名聲藉甚。
清名橋為明代萬曆年間,寄暢園主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俗稱“清明橋”。鹹豐十年(1860年),太平軍興,橋毀,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至今存址於故。橋拱旁原本各刻有一幅楹聯,惟文革時鑿去,再也無法辨認。
大公橋
民國以後,南上、下塘兩側計有十三家絲廠,時往來絲廠工作之女工,需乘船擺渡過運河。1929年,振藝絲廠一名女工在擺渡時不慎落水身亡,廠主許稻蓀為平息事端,便集資建橋,榮德生知情後,亦襄贊建橋。這座架構在清名橋與跨塘橋之間的橋樑最終完工於1930年4月,並定名“大公”。大公橋系三跨鋼筋混凝土橋,頗具近現代工業風味。
中國絲業博物館
中國絲業博物館建立在永泰絲廠舊址之上。該廠源自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無錫籍資本家周舜卿(即《雷雨》人物周朴園原形)與薛福成長子薛南溟合資在上海創辦的永泰絲廠,後薛南溟於1926年將廠遷回無錫,便就此設於稍後所建之大公橋堍。該廠所生產之“金雙鹿”牌白廠絲暢銷歐美。薛南溟幼子薛壽萱又在1930年研製出二十緒立繅車,為國內首創。1949年後,改為國營無錫絲織二廠。2009年3月,在廠址上建成中國絲業博物館。
大窯路窯群遺址
大窯路位於南長街東岸的伯瀆港河口一帶,此地聳立著數量眾多的磚瓦窯,故舊時也被稱為老窯頭或南門窯上。因其產品“大窯貨”區別於其他地區的“小窯貨”故得名“大窯坊”,1932年定名為“大窯路”,沿用至今。在大窯路沿線,至今仍能看到的古窯,延綿達1.5公里之遙。據載,這裡原有磚窯100座,現在殘存42座,中較完整的約19座。大部分是倒焰窯,少數為環窯。其數量之多、分布線之長、保存之完整,實屬少見。
大窯路窯業,興於明代,盛則於清、民國,嘉慶年間甚至承接過故宮金磚之燒制,民間有“上塘十里盡開店、下塘十里興燒窯”之說。2013年,大窯路窯群遺址由無錫市級文保單位直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水仙廟
原名松滋王侯廟,位於南長街南段,為紀念明嘉靖年間率民抗倭的湖北松滋籍無錫縣令王其勤而設,附祀在抗倭時犧牲的何五路等三十六義土。廟址旁原有雙忠祠,祀南宋文天祥血戰五牧(無錫與武進交界處)時陣亡的部將尹玉和麻士龍。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在雙忠祠南側建松滋王侯廟,於是二廟合一。廟址靠近古運河,船戶進香,便俗稱其為南水仙廟。1765年,乾隆帝南巡途經該廟,適逢農曆三月初七王其勤誕辰,乾隆命停舟片刻,囑太監持香燭致祭,故廟內懸“翠輦停驂”額。南水仙廟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鹹豐間毀,同治中重建。有頭山門、二門、戲台、大殿、雙忠殿、蠶絲殿等建築。並存有王其勤所書“湖山勝概”石刻。

建築風格

南長街是典型的古運河畔江南人家原生態風貌。街區內民居建築豐富多彩,有著濃重的運河江南人家特點,粉牆黛瓦、花格木窗、方磚鋪地、屏門隔斷、前店後坊,幾乎家家都有水碼頭,形成了既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院落式、竹筒式、獨立式的枕河人家,又有中西合璧的石庫門商賈別墅,風格多樣。
南長街(無錫老街)
目前,街區內的南長街兩側均為改造後對外開放營業的建築,南下塘則與大窯路則保持大量原住居民的情況下,改造部分古建築對外開放。
左圖即南長街上一幢原本已傾斜的舊房危樓,經加固改造後成為文創商店 。

交通信息

公共汽車

  1. 無錫火車站北廣場中央車站公交A島搭乘23路至南禪寺(朝陽廣場)站下,下車後沿解放南路向南步行至十字路口,至南長街後繼續向南步行1000米;
  2. 公交15、24、27、57、105、767、788等線路至南長街(跨塘橋)站下車即到景區大門口;
  3. 搭乘公交81路至朝陽廣場(南禪寺)站下,下車後自中山路過十字路口至南長橋後繼續向南步行約1500米。
注意:南長街/運河古邑(清名橋歷史街區)與南禪寺並非一個景點,而是位於南禪寺之南約1000米處;而南長街也同時是一條全長有5.5公里的道路,故一些公交站名為“南長街”的站點,其實離清名橋歷史街區還有一定距離。

捷運

無錫捷運1號線南禪寺站下,自8號出口出站,出站後過南長橋、沿街繼續向南步行約10分鐘。
注意:捷運1號線停靠站點中的清名橋站並非指清名橋歷史街區(南長街),而是指無錫市清名橋街道。清名橋站距清名橋歷史街區(南長街)約1.5公里,步行約需30分鐘左右。

景點收費

清名橋歷史街區為免費開放式景點,但其中永泰絲廠舊址(中國絲業博物館)、窯群遺址博物館、祝大椿故居為收費參觀景點,票價分別為20、10、10元。
以上收費景點本市70歲以上老人可憑身份證免費參觀;持學生證(含港澳台地區)及外市60歲以上老人半價。

古運河遊船

由南禪寺起航、沿途停靠跨塘橋、賀弄、大公橋、清名橋、窯群遺址博物館、南水仙廟、祝大椿故居站點後返航,另有全程票,票價日間60/夜間80元。
遊船開放時間為:“平時:13:00-20:30/節假日:9:00-20:30,間隔30分鐘一班。”遊船南禪寺站、跨塘橋站可購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