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詞引正

魏良輔,字尚泉。江西豫章(今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魏良輔是明嘉靖年問傑出的戲曲革新家,崑山腔的創始人,被後人奉為“崑腔之祖”。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詞引正》
  • 作者魏良輔
作者簡介,書籍簡介,版本,

作者簡介

清初余懷在《寄暢園聞歌記》中有如下記述:“良輔初習北音,絀於北人王友三,退而縷心南曲,足跡不下樓十年。當是時,南曲率平直無意致,良輔轉喉押調,度為新聲。疾徐高下清濁之數,一依本宮取字。齒唇間跌換巧掇,恆以深邈助其淒淚。吳中老曲師如袁髯、尤駝者,皆瞠乎以為不及也。”魏良輔與其同好、弟子在原崑山腔的基礎上,吸取了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的長處,並融合了北曲演唱藝術的特點,使崑山腔更為清柔宛折,形成一種紆徐深邈的“水磨調”新腔,這就是後人通常所稱的“崑山腔”。此種改革之後的“崑山腔”很快在各地流傳開來,成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全國性劇種之一。魏良輔對唱曲之道的見解,集中體現在其所著的《南詞引正》一書中。

書籍簡介

《南詞引正》是一部戲曲演唱論著,篇幅雖小,但內容精湛獨到,中心內涵是對崑曲演唱規律的闡發,包括學唱途徑、唱法和聽曲門徑等等。《南詞引正》論“學唱”,一是強調“擇具”,開首即云:“擇具最難,聲色豈能兼備?但得沙喉響潤,發于丹田者,自能耐久。”二是提出“初學不可混雜多記,如學[集賢賓],只唱[集賢賓]……如混唱別調,則亂規格,久久成熟,移宮換呂,自然貫串”。關於唱法,其理論最為精到,有“三絕”、“兩不雜”、“五不可”、“五準”等具體演唱要求和準則,其中“三絕”最為重要。“三絕”為:“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字清”指發聲準確、字音清晰;“腔純”指唱腔純淨,不夾不雜;“板正”指節奏穩定而有分寸。這個觀念在中國戲曲演唱史:影響極大,尤其是以“字清”為第一要義,體現了中國戲曲演唱“字正腔圓”的理想追求。除上述要求外,《南詞引正》在唱法上還強調“曲須唱出各樣曲名理趣”,所謂“理趣”當指各種曲調的固有風味,與後來徐大椿等提出須唱出“曲情”猶有不同。認為清唱“不比戲場藉鑼鼓之勢”,因而“全要閒雅整肅,清俊溫潤”,而對“面上發紅、喉間筋露,搖頭擺足,起立不常”等唱病提出了批評。關於“聽曲”《南詞引正》認為“不可喧譁,聽其吐字、板眼、過腔得宜,方可辨其工拙。不可以喉音清亮,便為擊節稱賞”。演唱要從“字、腔、板”用功,聽曲亦須從“字、腔、板”人手。《南詞引正》除對演唱規律和技巧的闡發之外,還有許多關於戲曲聲腔史、戲曲音律、南北曲異同和一些作家作品的評述,其中對於戲曲聲腔的闡發最富史料價值和理論價值:“腔有數樣,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既“各方風氣所限”來肯定地方風俗、語言、民間小曲等對戲曲聲腔形成的影響和作用,確是頗為精到的。
作為一部繼《唱論》之後的戲曲聲樂專著,在中國戲曲理論史上影響深遠,為後世廣泛徵引,並被奉為演唱之圭臬。 

版本

《南詞引正》的版本眾多,名稱數目不一。周之標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刻的《吳歙萃雅》卷首題作《魏良輔曲律十八條》;許宇天啟三年(1623年)刻的《詞林逸響》卷首附刻題作《崑腔原始》(共十七條);張琦崇禎十年(1637年)刻的《吳騷合編》卷首附刻題作《魏良輔曲律》(共十七條);沈寵綏崇禎十二年(1639年)刻的《度曲須知》卷下引題作《曲律前言》(共十四條,其中四條非《曲律》之文)。,六十年代初發現的毗陵吳昆麓校正、文徵明寫本“婁江尚泉魏良輔《南詞引正》”,凡二十條。1959年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五),題為《曲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