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衝口村

南衝口村

南衝口村,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社區,位於虎門鎮西南部,距鎮政府約4.3千米,面積0.38平方千米。該利坐落於丘陵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村內有飛鳳山。相鄰自然村有八行坊村、三蔣村、宴崗村。2015年末,南衝口村戶籍人口357人。

南衝口村始建於明中期。南衝口村始建於明中期。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七都。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十一區南寧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第十區南柵鄉,虎門人民公社南柵生產大隊,虎門區南柵鄉,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管理區,虎門鎮南柵行政村、南柵社區。

2015年,南衝口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印刷、玩具、文具、製衣、食品、鞋業、紙品包裝、塑膠、家居、木器等。是年,村有工業企業9家,其中個體民營企業3家,私人個體工商戶6家,村集體物業2.5萬平方米,其中廠房配套設施面積2.5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283萬元,總支出98萬元,集體資產總額110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衝口村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社區
  • 地理位置:虎門鎮西南部
  • 面積:0.38 km
  • 電話區號:0769
  • 人口數量:357 人(2015年末戶籍人口)
  • 車牌代碼:粵S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人口,經濟,社會事業,文體事業,基礎設施,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地方特產,著名人物,

歷史沿革

南衝口村始建於明中期。
明代,屬東莞縣歸城鄉第七都。
清末屬缺口司,民國時期屬第十一區南寧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東莞縣第六區、第十區南柵鄉,虎門人民公社南柵生產大隊,虎門區南柵鄉,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管理區,虎門鎮南柵行政村、南柵社區。

行政區劃

南衝口村為東莞市虎門鎮南柵社區轄自然村,行政區劃代碼沿用南柵社區行政區劃代碼為44190012102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南衝口村位於虎門鎮西南部,距虎門鎮政府約4.3千米,面積0.38平方千米。該利坐落於丘陵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村內有飛鳳山。相鄰自然村有八行坊村、三蔣村、宴崗村。
南衝口村

人口

2015年末,南衝口村戶籍人口357人,其中男178人,女179人;80歲以上12人,最年長者95歲(女)。外來暫住人口15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22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47人。
南衝口村

經濟

明中期,盛產於該村的野生膏蟹暢銷於東莞周邊地區,當時因受季節限制,不能常年供應市場。吳姓村民悉心研究膏蟹生態,於清末挖塘養殖膏蟹。後膏蟹養殖逐漸增多,成為虎門名產,銷往廣州十三行及港澳地區。
傳統經濟早期以漁業捕撈為主,盛產野生膏蟹。後以水稻種植為主,花生、甘蔗、橙橘、荔枝、番荔枝、龍眼、黃皮、青梅也有大面積種植。1980年,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力發展多種經營,建有水果和水產養殖基地。後隨工業和城市化的發展,農業經濟逐漸減少。
2015年,村集體經營行業涉及電子、五金、印刷、玩具、文具、製衣、食品、鞋業、紙品包裝、塑膠、家居、木器等。是年,村有工業企業9家,其中個體民營企業3家,私人個體工商戶6家,村集體物業2.5萬平方米,其中廠房配套設施面積2.5萬平方米,經營總收入283萬元,總支出98萬元,集體資產總額1105萬元。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商業經營、工資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社會事業

文體事業

2015年末,南衝口村內有籃球場1個,羽毛球場1個,休閒公園1座,活動中心1所。

基礎設施

1965年,新豐江電站向虎門輸送水電,南柵(含南衝口村)村民開始使用電照明。1964年,南衝口村通電話,1965年,南衝口村通電。1981年,通自來水,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4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

交通運輸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太沙公路通車,南衝口村有太沙路和多條鄉村道路通過該村。

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南衝口村依飛鳳山而建,坐西北朝東南,從南向北呈弧形分布。因位於南涌河口而名“南涌口”,後為書寫方便,改為“南衝口”。
  • 傳統民居
南衝口村有廣府傳統民居15座,除部分作為出租屋及居民居住外,其餘多處於空置狀態。
  • 世居村民
南衝口村世居村民有吳、王、張、楊、譚、陳等姓,以吳、王姓為主。吳姓先祖於宋代從江西洪州(南昌)遷至廣東南雄,南宋中期遷至東莞中堂吳家涌,元末遷至虎門南柵,明中期遷至南衝口。王姓先祖於明中後期從沖元村分居遷此。
  • 本地方言
南衝口村民均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虎門話。
  • 族譜
南衝口村有《南溪王氏族譜》《南柵王氏族譜》及八行訓議,南溪王氏家規等。
  • 歷史事件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清軍在南涌口亭山建新涌炮台。南柵(含南衝口村)交通狀況獲改善。1963年春,大旱。從1962年10月7日起至1963年6月1日,共238天無雨,南柵(含南衝口村)大部分農田乾枯,糧食減產。
  • 民間傳說
民間有吳皮“濟公”掌故流傳。相傳,該村以前有個類似濟公的和尚,姓吳,名一泰,號斷煩,因為臉上生有痘皮,人們又叫他“吳皮”。他身為出家人,但不在寺院參禪打坐,誦經念佛,卻嗜酒如命,喜食魚肉,平日混跡街巷,沉酣嬉戲,行為舉止狀似傻痴。平生不擦臉沖涼,不洗衣服,身上滿是泥垢污跡。但他專門做功德善事,掩埋倒斃路途而又無人認領收驗的屍體。虎門因瀕臨海口,颱風肆虐,鹹潮泛濫,旱澇成災,加上瘟疫盛行,經常有人餓死、病死。有一次,天剛黑,吳皮看見一個餓死的人,他怕到半夜有野狗撕咬屍體,就守了一夜,天亮才把屍體扛到山上埋葬。每逢看到河裡有浮屍,他就跳下去把屍體拖上岸,大的肩扛背負,小的就放進袈裟又寬又大的袖子裡。有一天,有人請他飲酒,吳皮十分高興,顧不得把袖子裡一具嬰孩的屍體掩埋掉,就跟著那人去了。飲酒時,有人看見他的袖子沉甸甸的,就好奇地往袖子裡一望,看見是個死嬰,連忙捂著鼻子躲得遠遠的。還有一次,海盜襲擊沿海的幾個村莊,恣意屠戮,把殺死的人統統拋到河裡。吳皮就駕船到河裡撈屍,再到南柵附近的山上掘大坑掩埋屍體,相繼有1000多人,被稱為千人家。然後他又到處募捐,買供品到千人家設祭。吳皮“圓寂”後,村民就在他生前住過的“浣字庵”塑像,四時祭祀。

地方特產

南衝口村農產品有荔枝、番荔枝、龍眼、黃皮;傳統節慶食品有炒米餅、炸油角、煎堆、糖環、粉片、茶果仔。
南衝口村
炸油角

著名人物

王偉南(1935年生),曾任華南工學院副處長。
王潤林(1941年生),高級農藝師,獲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農村科學技術先進工作者”稱號。
王錦坤(1962年生),曾任東莞海事局副局長、廣東海事局第三紀檢組組長(副處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