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南磯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7年,2005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為候鳥及濕地生態系統。保護區總面積333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面積175平方千米,緩衝區面積55平方千米,實驗區面積103平方千米。
地理環境
位置
南磯山保護區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南磯鄉境內,邊界與南磯鄉行政邊界基本一致。由南磯山自然保護區管理站管理。屬亞熱帶暖濕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7.3℃。受大水體調溫作用,平均最高氣溫低於鄱陽湖區,平均最低氣溫高於鄱陽湖區。年均降水量1358~1823毫米,70%左右的降水量集中在4~9月,5~7月多暴雨。年均相對濕度77%,年日照時數2126~2129小時,無霜期246~284天,平均初霜日11月24日,終霜日翌年3月4日,為鄱陽湖區霜凍日數最少的地區。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以南風為主,為鄱陽湖區風速高值區,平均風速3.8米/秒。
主要景點
保護區濕地地處鄱陽湖主湖區西南部,贛江分汊匯入鄱陽湖沖積形成的三角洲前緣,主體呈現侵蝕低丘崗阜及湖濱堆積地貌。“南磯山”為南山島、磯山島的合稱,兩座島均為堆積島,面積分別為3.42平方千米、1.08平方千米。全區最高點磯山,海拔45米;最低處湖濱,海拔11米。嚴家河、黃皮河、太子河等贛江河汊貫穿保護區,與區內泥湖、北甲湖、戰備湖、深湖、白沙湖等湖泊在洪水期時連成一片,除南山島、磯山島外,其餘地帶均被洪水淹沒,呈現大片湖泊景觀。枯水期時則出露眾多大小洲灘,河道縱橫、湖窪羅布。濕地面積約326.28平方千米,濕地類型可分為10類,包括稀疏草洲、茂密草洲、最淺水域、淺水域、深水域、沼澤、泥灘、沙泥、南荻群叢、蘆葦群叢,面積分別為84.14平方千米、70.43平方千米、63.9平方千米、16.64平方千米、19.83平方千米、21.15平方千米、28.41平方千米、1.87平方千米、19.59平方千米、0.32平方千米。贛江入湖帶入的泥沙淤積並不斷轉化、發育形成新生濕地。1976~1999年,水體向陸地的淨轉化面積為48.58平方千米,年均新增陸地面積2.11平方千米,贛江中支尾閭地區為鄱陽湖區陸地化最為活躍的地帶。 水文保護區內有大小河道約50條,河道總長123.53千米,最長河道22.57千米,最短河道1080米。豐水季節水體面積約32.89平方千米,枯水季節水體面積約12.64平方千米。區內為鄱陽湖湖流速度最緩慢的區域,流速一般為0.04~0.22米/秒,部分湖灣為靜水,湖流類型主要為重力型湖流,也受倒灌型、頂托型湖流的影響,有時產生風生流。湖水透明度0.2~0.3米,7~8月份為湖流最小、透明度最大時期。年均水位13.05米,最高水位22.43~22.57米,最低水位9.59~11.02米。年均水溫為18℃,最高38.2℃,最低0℃,水溫日變幅2℃以內。水質良好,污染程度較小,達到地表水Ⅱ、Ⅲ類水的標準。 土壤保護區內土壤主要有草甸土、草甸沼澤土(見沼澤土)、水下沉積物、沼澤土、紅壤土,兼有少量水稻土及旱作土壤分布。①草甸土。分布在沿河及濱湖草地等高程16~18米的地帶。成土母質為近代河湖沉積物,呈季節性發育狀態。土層深厚,土體疏鬆多孔。腐殖質層因有機質含量不同而呈暗色、灰色、棕灰色,底土層呈黃棕色。土壤呈強酸性,pH值4.8~5.89。②草甸沼澤土。分布於水下三角洲前緣、洲灘低平處、碟形窪地邊緣等高程14~16米的地帶。成土母質為近代河湖沉積物,土壤質地黏重,pH值5.0~5.6。③水下沉積物。分布在高程13.6米以下的常年積水地帶。質地比草甸土、草甸沼澤土黏重,pH值6.2~7.4。④沼澤土。呈環帶狀分布於草甸沼澤土分布帶以下,為草甸沼澤土與水下沉積物之間的過渡類型,理化性狀與水下沉積物接近。⑤紅壤。為保護區內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南山島、磯山島上。
自然資源
保護對象
保護區內動植物種類眾多,共有維管束植物有443種,獸類22種,鳥類205種,魚類58,兩棲動物39種,爬行動物23,底棲動物62種,浮遊動物136,昆蟲類168種。 植物資源保護區內共有維管束植物443種,其中蕨類植物12種,裸子植物11種,被子植物420種。以蓼科、薔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莎草科為主。按植物群落的生態環境及群落特徵,可分為水生植被、濕生植被、湖濱高灘地草甸植被、丘陵崗地植被、沙洲植被、人工植被6大植被類型,52個群叢。
植物資源
①水生植被。主要分布於湖泊、水溝中。可分為沉水植物群落、浮水植物群落和挺水植物群落3個群落類型,有苦草群叢、水車前群叢、菱群叢、鳳眼藍群叢、蓮群叢、蘆葦群叢、南荻+蘆葦-灰化苔草群叢等22類群叢。其中南荻群叢為保護區內分布面積最大的水生植物群落。②濕生植被。分布於磯山島上、河口三角洲、淺水湖窪灘地及贛江兩岸河灘上。有灰化苔草群叢、阿芨苔草群叢、蓼子草群叢、蘆竹群叢等17類群叢。③湖濱高灘地草甸植被。大多分布於南山島、磯山島的坡地上及部分河段的灘地上,包括狗牙根群叢、益母草群叢、五節芒群叢等7類群叢。④丘陵崗地植被。分布在磯山島上。包括竹林、落葉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林、灌叢,主要有篌竹群叢、旱柳群叢、木荷+楝樹-鹽膚木+山胡椒群叢、鹽膚木+山胡椒群叢4類群叢。⑤沙洲植被。主要分布於南山島以東的湖濱沙地上,以白前群叢為主。⑥人工植被。分布於南山、磯山2島上,以農田、菜地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紅薯、大豆等經濟作物。 動物資源保護區內動物主要包括獸類、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底棲動物、浮遊動物、昆蟲類等門類,共173科685種。
動物資源
①獸類。共有7目12科22種,其中食蟲目2科2種,翼手目2科3種,兔形目1科1種,齧齒目2科8種,食肉目3科6種,偶蹄目1科1種,鯨目1科1種。以華南兔、中華姬鼠、褐家鼠、黃鼬等為優勢種。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包括獐、江豚。②鳥類。共有15目45科205種,以鸛形目、隼形目、雁形目、雀形目、鴴形目為主。有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4種,包括東方白鸛、黑鸛、白頭鶴、白鶴;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24種,包括白琵鷺(見琵鷺)、黑臉琵鷺(見琵鷺)、白額雁、小天鵝(見天鵝)、黑翅鳶、蒼鷹;《中日候鳥保護協定》(見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種類107種;《中澳候鳥保護協定》(見候鳥保護協定)規定種類27種;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極危物種名錄的1種、瀕危的3種、易危的7種。③魚類。共有6目14科58種,以鯉科魚類數量最多。根據生活習性的不同可分為洄游型、江河型、湖泊型3類,以江河型、湖泊型為主。有鯽魚、鯉魚、沙塘鱧、黃顙魚等經濟魚類。④兩棲動物。共有39種,隸屬無尾目的蟾蜍科、樹蟾科、蛙科、樹蛙科、姬蛙科。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有1種,即虎紋蛙。⑤爬行動物。共有23種,隸屬龜鱉目、蜥蜴目、蛇目3目,淡水龜科、鱉科、壁虎科、石龍子科、蜥蜴科、盲蛇科、游蛇科、眼鏡蛇科、蝰科、蝮科10科。⑥底棲動物。共有8科62種,以銅銹環棱螺、長角涵螺、中華沼螺、搖蚊幼蟲為優勢種。⑦浮遊動物。共有39科136種,其中原生動物13科18種,輪蟲16科77種,枝角類6科23種,橈足類4科18種。⑧昆蟲類。共有11目40科168種。
旅遊信息
路程:從八一大橋到南山村或是磯山村均為60公里,到南山村和磯山村的岔路口為55公里。具體路程:八一大橋--豫章大橋9公里;豫章大橋--防洪閘36公里;防洪閘--岔路口10公里;岔路口--南山村(或磯山村)5公里。
交通:最方便是自駕。公車237到蔣巷,蔣巷離南山還有35公里,可包車,每天上下午各有一班到玉豐的237。也可在青山路汽車站坐到南磯的縣城中巴,早上7:30發車。
保護工作
保護區於2003年成立管理站,並與南磯鄉政府及其所轄的3個村委會共同成立南磯山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委員會,聯合制定了《南磯山自然保護區社區共管方案》及《關於保護南磯山候鳥資源的鄉規民約》。管理站與湖泊經營者簽訂了協定,每年定期接管核心區的水位控制權和管理權,以保護鳥類、魚類棲息繁殖地。管理部門通過編寫相關簡易教材,對中國小進行教育,並結合“世界濕地日”、“愛鳥周”、“野生動物保護區宣傳月”開展主題宣傳活動。自保護區建立以來,相繼與中科院、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開展各種科研項目,世界自然基金會、全球環境基金、國際鶴類基金會、濕地國際等國際非政府組織、海外研究機構的專家,曾多次到南磯山進行考察研究。保護區被列為白鶴保護全球環境基金項目重要實施區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