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演變,位置境域,水文特徵 ,流域特徵,地質地貌,氣候特點,自然災害,湖區水系,資源狀況,自然資源,旅遊資源,歷史文化,傳說故事,湖區人物,民歌民謠,藝文,特色美食,生態保護,社會生活,經濟,交通,管理,
形成演變
南湖原為河流、港汊相間的窪地湖泊,湖水與漢江相通,湖岸遍生蘆葦,湖中有眾多小山包(後成湖內島嶼),散居著40餘戶農家,歷史上稱之為笪家湖或水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864年)安陸知府江南齡在湖北岸宮塘築台建亭,名曰鏡亭。
1990年版《鐘祥縣誌》記載,1958年10月,鐘祥縣人民委員會注資在余家山頭修建排水閘,以泄南湖積水。同年,武漢市派出100餘人,長城公社(今九里鄉)、九里公社(今九里鄉)安排200多名男女社員,圍墾笪家湖至余家山頭“蘆葦湖”,墾湖造田。圍墾時先用火燒湖區蘆葦,再由水牛拉石炭碾壓,然後用兩頭牛拉雙鏵犁翻耕,開墾出南北長6千米、東西寬3千米的肥沃土地種植西瓜、棉花。湖面因此縮小10餘平方千米。1970年,國營鐘祥縣南湖農場為擴大和保護耕地,修築一條北起南湖農場劉橋,南至南湖農場磚瓦場長達11.8千米南湖圍堤,使湖面再次縮小近5平方千米。翌年,沿湖西岸又築一條長361.3米的堤防,開挖0.89平方千米精養魚池。1981~1992年,笪家湖、東嶽種畜場在湖東岸沿淺灘開挖魚池,先後圍湖挖魚池4平方千米。2001年,鐘祥市完成分(漢川分水河鎮)當(當陽市)線東線工程建設,即七里街至高廟村段公路裁彎取直,公路從南湖北岸填湖築壩,占用湖面積3平方千米。至此形成現湖形及範圍。2011年,鐘祥市申報南湖為國家濕地公園時,以亭為據,將南湖更名為鏡月湖。2012年,湖北省水文普查、湖泊勘查時恢復南湖名稱,用南湖之名登記。
位置境域
南湖地處漢江中游左岸,緊鄰漢江,位於湖北省鐘祥市城區郢中街道辦事處(簡稱郢中街辦)東南近郊。湖面東至東嶽種畜場,西臨鏡月湖路,南抵南湖農場,北到七里街。地跨東經112°35′~112°47’,北緯31°07'~31°09',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2°37′4”,北緯31°8′20”。南湖南北長5千米,東西寬3.1千米,平均寬度2.44千米,湖岸線總長21.7千米,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數據,該湖水面面積11.8平方千米。
水文特徵
2012年湖北省“一湖一勘”數據,該湖平均水深2.91米,湖底高程30.1米,儲水量3496萬立方米。湖內有3處湖底較低,為皇堤、譚家灣、污水處理廠,高程分別為20.91米、28.65米、30.1米。南湖正常水位40.50米,歷史最高水位42.48米(1988年),最低水位39.78米(1973年)。
2013年7月,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破土動工,護城河及沿湖安裝截污管道。南湖湖水,水質為劣V類,中度富營養。
流域特徵
地質地貌
南湖屬河湖相沉積漓湖,是漢江侵蝕與沖刮渦旋湖泊,也是漢江岸邊窪地湖。湖北部和東部靠丘陵,西部和南部為平原,湖面呈不規則橄欖形狀,岸線迂迴曲折。湖底形態呈平底鍋型,湖岸較平坦,湖泊內有自然島嶼33座。按湖區水域自然注泄流徑,地形呈東、北高,西、南低的平緩傾斜地貌。
氣候特點
南湖湖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6.5℃,年無霜期262天,年日照時數1757小時,年均降水量987.6毫米。
自然災害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7月,漢江決堤,南湖被淹,湖區死亡87人,400多戶農房被洪水沖塌,2000多人無家可歸。
1954年冬,湖面冰凍長達1個多月,結冰厚度50多厘米,是南湖歷史上最嚴重冰凍災害,湖區漁民一冬無法正常捕魚作業。
1973年,南湖遭遇歷史上最嚴重乾旱,湖水瀕於乾涸,當年漁業減產6萬多千克,湖區4個作業隊絕收。
湖區水系
南湖屬長江流域漢江中游水系,承納郢中城區、郢中街道辦事處高廟、宮塘、碼頭街、韓家街、中果園、文峰、王家灣、新堤、鏡月湖、馮家嶺、划子口、南湖、肖店等13個社區,肖店、官庭畈、三岔河、黃庵、楊橋、李家台等6個村,南湖農場劉橋、三公頭、公議集3個大隊及國營鐘祥市雙橋水稻原種場來水,承雨面積130平方千米。南湖引排系統有8條河渠。其中:入湖河渠6條,出湖河流2條;入湖較長河流有護城河,長15.6千米;九灣河,長19.9千米;南水引排渠,長4.2千米;還有4個涵閘、5個電排站,以引補和排泄湖水。
資源狀況
自然資源
南湖水域富含多種水生動植物自然資源。水生植物有蓮藕、芡實、菱角、苦草等34種。南湖水生植物多分布在湖淺灘、湖心島嶼及湖邊緣部位,尤其蘆葦和野蓮生長最為茂盛。湖心島嶼和湖東部邊緣多長蘆葦,南部淺水區生長著大片野蓮、野菱角,年產蓮藕、菱角500噸以上。湖內自然生長著鯿魚、鰻魚、鯉魚、鯽魚等經濟魚類57種,年產優質成魚900多噸。湖內自然生長的白鰱,體大、肉質細嫩,每條重2~4千克。南湖的魚滿足本地市場外,大多銷往北方。南湖水生禽類有野鴨、白鷺、白鶴等19種,還棲息有中華秋沙鴨等國家級保護珍禽,如野鴨、白鷺、白鶴等。
旅遊資源
南湖湖面寬廣,岸線迂迴曲折,北岸、東岸山巒起伏,南岸、西岸倚江傍水,湖心眾島聳立,有仇正台、雙家台、唐家台、易家台、胡家台、羅家台、蔡家台等大小島嶼33座。
元祐宮位於南湖北岸元祐路48號。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動工,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建成。元祐宮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四周圍以牆,牆外環以水,堵水有堤,通水有橋,總面積1.2萬平方米,建造精緻,金碧輝煌,規模宏偉壯觀,布置嚴整。非獨本邑一勝,亦屬三楚巨觀。1961年,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文風塔位於南湖北岸龍山之上,西鄰龜鶴池,東連報恩寺,南仰南湖,北靠橘木山,巍峨挺拔。曾名為白乳高僧塔。文風塔唐代始建,為土塔,明代重建,為磚石塔。塔圓形實心,高16米,寬10米,基座平面為八角形,每邊邊長1.8米,高8米,由塔座、覆鋅、相輪、室蓋、利剎五部分組成。相輪構成塔檐,由上而下遞縮為21層,塔頂為3個銅製雕空寶蓋,頂端銅柱嵌3個“元”字。每層檐下都有類似半拱建築裝飾,3個圓形銅製空寶蓋,四周系以銅鈴,一有微風輕拂,銅鈴便“叮咚”作響。有“文風塔兒斜指拳頭捶紅日,城牆垛子倒長牙齒啃青天”的聯句。1958年,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雪樓位於鐘祥市中醫院東側,古為石城絕壁處。《輿地紀勝》載:“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絕壁,下臨漢江,白雪樓冠其上。”白雪樓在唐宋年間為郢州勝跡。
陽春台位於郢中街道辦事處西北(今鐘祥市氣象局處)。台西側有白雪樓遺址,取“陽春白雪,曲高和寡”之意,故名陽春台。陽春台地勢高聳平衍,煙雲竹樹,為城中偉觀。楚莊王問鼎中原,回歸郊郢,曾登此台北眺莫愁湖。楚襄王郢中駕巡,多次登歸陽春台,眺望漢江,緬懷先王。明洪武年間李文忠鎮郢,在陽春台建郢門書院。明興王朱祐杭曾率侍臣登臨台左側興王故宮,作《兆望賦》《陽春台賦》《陽春台》等佳篇,石碑今尚存台頂。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安陸知府楊祿綬改郢中書院為陽春書院,為京山、鐘祥、天門、潛江四縣考生備考場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縣長熊道琛於陽春台建熙亭。
歷史文化
傳說故事
南湖湖區民間傳說頗多,有子胥台傳說、文風塔白乳高僧傳說、元佑宮名稱來歷傳說等。
相傳西漢時,梅福避王莽之亂,逃至橘木山隱居(南湖北岸,今鐘祥市糧食局所在地)。梅福在此煉丹,坐化成仙。煉丹爐灰,污染橘木山,使滿山橘木枯死絕跡。爐灰被雨水沖走,流入龍山峽谷,就變成青泥河,其農莊便稱為青泥灣。青泥入龜鶴池,使池泥變成青色,後人稱龜鶴池為青泥池,稱橘木山為青泥山。
相傳唐末農民起義軍首領黃巢率軍攻占郢州(今鐘祥),結識了龍山彌勒院高僧。一天,高僧夢見黃巢舉刀向他撲來,驚醒後,高僧遂尋找藏身之地,忽見彌勒後院有棵空心古樹,便藏了進去。黃巢果真舞刀進院,卻不見高僧蹤跡,一怒之下,便大吼一聲,寶刀向枯樹劈去,“刀方加,白乳流出”。黃巢大吃一驚,命士兵查驗,原來誤殺了文風和尚,頓時悲傷萬分,親自和士兵一起於彌勒院之後壘土為塔,起名白乳塔。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改土塔為磚塔,將白乳塔改稱文風塔,有“文風抱天”之意。
相傳明正德年間,南湖北岸有座玄妙道觀,觀中有位元祐道人,自幼修得道法無邊。明成化年間,興王府王爺朱祐杭與元祐道人結為至交,兩人經常在一起談古論今,賞景下棋。一天,兩人下棋興味正濃,朱祐杭忽感疲倦打盹,便回宮寢息。朦朧中似見元祐道人進了王府內宮,頓時一驚,怒衝心頭,一聲咆哮。醒了,原來是一夢。此時,小道來報:“師父坐化了!”朱祐杭驚愕未定,又有宮女來報:“賀喜王爺,世子降世了!”此世子就是朱厚熄。他被傳為是元祐道人的化身。朱厚熄繼承皇位後,敕建此宮,賜宮名“元祐”。
湖區人物
宋玉(前298年一前222年),楚國郊郢(今鐘祥市一中舊址)人,戰國末期楚國著名文學家,以屈原為師,後世並稱屈宋。宋玉主要作品有《九辯》《招魂》《高唐賦》《風賦》《對楚王問》《登徒子好色賦》等。宋玉任過楚國大夫,曾隨侍楚襄王游於蘭台(今鐘祥市一中舊址),對楚國的衰敗十分憂慮,勸楚襄王勵精圖治,恢復失地,並以釣魚為喻勸諫楚襄王說:“善釣者不在於魚竿、魚鉤、魚餌,而在於興利除弊,使天歸附,此堯、舜、禹、湯之釣也。”至考烈王時,宋玉不得其志。宋玉的政治活動主要在郊郢,其文學創作高峰成於郊郢。
民歌民謠
南湖湖區自然資源豐富,但歷史上多遭水患,漁民苦不堪言,尤其是1935年漢江潰堤,沖毀漁民家園,面對湖區發展變化,湖區漁民組織秧歌隊、鼓樂隊,自編自演民歌民謠。
藝文
南湖景色優美,是歷代文人墨客游湖賞景理想去處,名人詩賦傳世不少。相傳戰國時期幾代楚王曾率群臣泛舟游湖,吟詩作賦,談笑風生。大詩人李白、孟浩然、白居易、皮日休、胡曾等暢遊南湖,情為湖生,興為湖發,留下眾多膾炙人口的詩賦佳作。
登郢州白雪樓---(唐)白居易
白雪樓中一望鄉,青山簇簇水茫茫。
朝來渡口逢京使,說道煙城近洛陽。
特色美食
南湖湖區美食大餐、小吃很多,著名菜餚有蟠龍菜、魚茸卷、樣鱔,特色小吃有鯡粑粑、酥餅、條子酥、米茶、油條等。
生態保護
進入21世紀後,鐘祥市委、市政府加強南湖水域保護:責令湖區禁止投肥養殖,治理湖區流域來注水體,拆除上游大型養雞場、養豬場,注入1.98億元人民幣巨資整治護城河;面對南湖水質狀況,市環保等部門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監測,以監測促整治,南湖水體質量逐漸好轉。2000年,鐘祥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南湖“建設都市水岸,打造濕地天堂催生桃源之谷,城市規劃不圍湖建設”的思路,逐步實施淨化處理南湖來注污水系列舉措,在湖西岸建設日處理9萬噸污水處理廠1座。2004年起,鐘祥市人民政府投資2億元,治理湖域水體污染源護城河15.6千米。硬化河底,漿砌河岸,填埋污水涵管,實行雨污分流,徹底結束“臭水溝”歷史。2005年,取消湖內圍欄養殖和投餌施肥養殖。同年,動工在護城河入湖口建設日處理9萬噸污水處理廠,淨化入湖水體,第一期工程於2007年建成投入運行。 2009年起停止湖區貝類養殖,禁止投餌養殖,引進移植伊樂藻、苦草等沉水植物,芡實、浮萍等漂浮植物,湘蓮等挺水植物;每年投入240多萬元購買光合菌、芽孢桿菌、YM菌等生化製劑改善水體水質;2011年,成功申報南湖為國家濕地公園。2012年,市政府組織環保、水務、農業、工商、水產等部門,治理整頓湖區上游污染,先後取締高廟村養雞場、九里鄉大型養豬場。污水處理廠第二期工程於2013年7月破土動工,2014年全面竣工,徹底截斷入湖水體污染源。
社會生活
經濟
南湖特色產業主要是魚類養殖和湖內野蓮及野菱角生產。湖區及湖岸有大型漁場南湖漁場、笪家湖漁場、南湖農場漁場3個,共有養殖水面1720公頃。其中精養魚池400餘公頃,天然放養1320公頃,年產成魚900噸以上。湖內野蓮、野菱自然生長面積266.7公頃,每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為藕帶、蓮米、菱角、蓮藕採挖季節,水生植物產量在500噸以上。所產鮮魚除供應荊門、鐘祥市內市場外,主要銷往東北地區和安徽、河南、陝西諸省,外銷量在600噸以上。主打品種為花鰱,花鰱不僅可以淨化水質,而且市場俏銷。
交通
南湖交通主要是公路,北岸有分(分水河)當(當陽)線路段,長4千米;西岸有跨湖大橋、武(漢)荊(門)高速連線線路段,長8千米;南岸有楚商大道,長10千米;東岸有九(九里鄉)五(五三農場)路段,長11千米。除國、省、市幹線外,湖區另有生產作業線路6條,總長25千米。北岸有城市2路公交汽車對向行駛,鄰湖有1路、3路、5路、7路公交汽車通過,交通便捷,四通八達。
2012年,建成南湖跨湖大橋。跨湖大橋位於南湖西北角,北至鏡月湖路(校場路口),南接祥瑞大道(西環一路口)。跨湖大橋橋樑長496.8米,橋面寬23米(其中,車行道16米,兩邊人行道各3.5米)。為腹式拱橋,33孔(其中,最大孔跨度22.5米,最小孔跨度6.8米),大橋兩邊對置中華燈67盞,總投資1.4億元。
管理
南湖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無歸口管理單位。1956年成立南湖漁業隊,始有管理機構。1964年納入省級財政預算,由湖北省水產廳管理。1976年下放鐘祥,南湖漁業隊改稱南湖漁場,從此歸口縣(市)政府水產局管理。2000年,先後成立南湖公安民警室、南湖人民武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