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印度洋海洋環境風險評估與應急回響》是2014年1月1日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韌、洪梅。
基本介紹
- 書名:南海-印度洋海洋環境風險評估與應急回響
- 作者:張韌、洪梅
- 出版社:國防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247 頁
- 定價:78.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 平裝
- ISBN:9787118088328
- 語種:簡體中文
《南海-印度洋海洋環境風險評估與應急回響》是2014年1月1日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韌、洪梅。
《南海-印度洋海洋環境風險評估與應急回響》是2014年1月1日國防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韌、洪梅。內容簡介《南海:印度洋海洋環境風險評估與應急回響》針對南海、印度洋日益突顯的戰略地位,領海主權、資源爭奪和恐怖活動...
南海是我國走向深海科學研究的視窗和重要陣地。南海背靠歐亞大陸,面臨太平洋,瀕臨印度洋,是西太平洋最大的邊緣海,面積約356萬平方公里,分布著1000多個島嶼和礁盤,具有熱帶海洋、寬廣陸架、深水海盆和多島礁等環境特徵。南海不僅是我國管轄的面積最大的海域,同時也是我國唯一具有深海特徵的海域。在我國管轄的南海200...
曾組織並參與了“南海東北部海區環流合作調查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要骨幹)”、“南海季風試驗研究(國家科技部攀登計畫項目,課題負責人之一)”、“南海海洋環境補充調查及評價(國家海洋勘測專項,課題負責人)”、“我國重大氣候和天氣災害形成機理和預測理論研究(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主要骨幹)” ...
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針對海洋環流動力學過程及其氣候環境效應,海洋環境的遙感探測與數值預測方法,海洋波動及其對其它海洋過程的影響等方面,開展西太平洋 - 東印度洋環流變異及其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中國近海關鍵環流動力學過程及其環境生態效應、海洋中尺度現象探測、分析與預測、海洋波動與混合的非線性機理...
中—斯聯合實驗室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為中方依託單位,以斯里蘭卡Ruhuna大學為外方依託單位進行建設。在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下,立足前沿基礎領域,開展重大科技攻關,集中力量聚焦 “一帶一路”印度洋熱帶海洋環境變異的核心科技問題,增強我國在印度洋海洋氣象觀測和預測預報能力,為保障航線安全提供科...
南海海洋氣象研究院隸屬廣東海洋大學校級研究機構,是以南海——印度洋海上絲綢之路經濟活動區的海洋氣象為專門研究對象並從事相關學術交流的專業學術研究機構。南海海洋氣象研究院立足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立足我國大氣學科發展的前沿,有利於海上絲綢之路區域海洋與大氣防災減災的科學研究,也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舉措,...
中科院大亞灣海洋生物綜合實驗站學科定位為:亞熱帶海灣及其臨近海域生態系統動力過程及其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創新重點領域——熱帶海洋環境與生態動力過程和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開展亞熱帶臨海實驗研究唯一的綜合研究基地和技術支撐平台,與其他海灣站共同組成國家...
框架計畫的重點是推動當前南海及其周邊國家共同關心的區域海洋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合作,包括海洋與氣候變化、海洋環境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海洋減災防災、區域海洋學研究、海洋政策與管理等六大領域。合作區域範圍主要包括南海及與其相連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合作夥伴主要包括在此區域內的有關國家以及政府間或者非政府...
1997-1998年度主持完成青島海洋大學青年教師科研啟動基金“梅雨鋒暴雨中尺度系統的結構研究”。2002-2004:主持國家科技部863青年基金“海上能見度的遙感反演技術研究”(2002AA639500),20萬。2002-2004:主持中科院南海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LED)開放課題“南海季風-海洋耦合系統與西太平洋-東印度洋暖池系統...
6、2009-2012,國家863重點項目課題,2008AA09A404,南海海洋動力環境數據集成與套用技術系統開發 7、2011 -2013,國家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GHME2011ZC07,波浪能重點開發利用區資源勘查與選劃 8、2017 – 2020,國家重點研發計畫,2017YFC1404201,大氣海洋耦合機制、同化方法與數值模式研究 9、2017,福建勘測勘察...
水域中一些浮游生物暴發性繁殖引起的水色異常現象成為赤潮,它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營養物質大量進入海洋,引起藻類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消耗水體中的溶解氧量,造成水質惡化、魚類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富營養化現象,這是引起赤潮的根本原因。由於海洋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所屬業務部門:海底科學實驗室、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實驗室、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實驗室、海洋工程勘測設計研究院、海岸帶與海島研究中心、極地深海技術研究院 所屬研究與業務化中心:中國大洋勘測技術與深海科學研究開發基地、 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架研究中心、印度洋業務化海洋學研究中心 所屬技術支撐中心:海洋檢測中心、海洋...
2021年11月,印度外交部長在一次會議上對印度的海洋主張原則進行闡述,“①消除合法海上貿易壁壘;②僅在國際法基礎上和平解決海洋爭端;③集體應對非國家行為者的自然災害和海上威脅;④通過解決海洋污染、漏油、過度捕撈和加強海洋科學合作,保護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⑤鼓勵基於各國可持續性和吸收能力的負責任的海上連通性。
·1999/3-2002/7,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物理海洋學交流訪問學生, 任研究助理。·1997/9-1999/3, 中國海洋大學(原青島海洋大學), 衛星海洋遙感實驗室, 任教學助理。研究領域 ·大尺度海氣相互作用 ·熱帶海洋動力學 ·混合層和溫躍層動力學 ·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區的海洋...
太平洋最多,大西洋為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南冰洋最少。海水運動 海水水體以及海洋中的各種組成物質,構成了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海洋環境。海水運動是海洋環境的核心內容,主要由四部分構成:海水運動形式;洋流的成因;表層洋流的分布;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洋流分布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動的...
第八屆熱帶海洋環境變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已於2015年11月6-8日在廣州舉辦。活動背景 熱帶西太平洋-東印度洋-南海暖池(簡稱印太暖池)是全球海洋熱量中心,也是全球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強烈的地區,其巨大的熱慣性對東亞氣候變異產生重要影響,是導致東亞季風活動異常的低頻動力學波列的重要源地,也是熱帶印度洋及東太平洋影響...
30。廣西白龍核電廠鄰近海域水生生態調查項目生物調查。國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中心2006-2007 31。江蘇省洋口港海洋環境調查項目鄰近海域污損生物調查。國家海洋局南海工程勘察中心2007-2007 32。廣東台山核電廠鄰近海域水生生態調查項目生物調查。國家海洋局南海海洋工程勘察中心2006-2007 33。軍曹魚深水網箱高效養殖技術...
過去的二十年里,我國科學家在南海古環境研究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所採用的古環境替代性指標都是國際上已有的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獲得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次研究旨在從南海現代的海洋環境變化過程入手,通過浮游拖網、海水、沉積物捕獲器和海底表層沉積物樣品的觀測分析,採用多學科手段,揭示...
2003年2月,進入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擔任研究員。200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海洋環境科學工程與技術)。2008年5月26日,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雙聘院士。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1960年方國洪提出了“準調和分潮方法”,它顯著優於經典的杜德森(Doodson)方法,...
由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與海岸地質實驗室、海洋動力學實驗室、海洋聲學與遙感實驗室等有關的優勢學科組建,重點瞄準台灣海峽、南海、印度洋、太平洋等套用海洋學的重大科學問題,立足多學科調查與研究,為海洋工程建設、海洋防災減災、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全球治理等國家和地方需求提供科技支持。研究方向 方向1:...
王東曉,男,1969年2月出生,漢族,浙江省浦江縣人,理學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999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兼中科院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基金委地球科學部學科評審組專家、中國海洋學會海氣相互作用委員會副主任。2007年5月當選中共...
柯志新,男,博士,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項目研究員、碩士生導 師 。主要從事浮游植物生態學 主要研究海洋浮游植物的時空分布及其與環境因子的關係,探討環流、氣候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導致的營養鹽輸入對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結構的影 響 ;浮游食物網結構與功能 研究浮游生態系統的群落組成及能量傳遞效率,主要通過...
“實驗1”科考船是入中國船級社(CCS)的遠洋小水線面雙體科考船(SWATH),總噸位3071噸。該船配置交流變頻技術電力推進系統、自動化、動力定位性能先進,能夠滿足近海、遠洋海洋水聲學、海洋地質、海洋大氣環境等綜合科學考察的需要,是中國高性能的水聲研究平台及先進的海洋多學科實驗平台。建造運營 建造背景 國際趨...
魏澤勛主要從事海洋動力學及數值模擬研究。長期工作在科研第一線,在海洋環流與洋際交換及其環境氣候效應、潮汐潮流及海洋環境預報、中國近海和極地大洋科學考察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成果。建立變格線全球海洋環流數值模式,合作提出太平洋印度洋貫穿流南海分支的科學觀點,發起南海-印尼海水交換等國際合作研究,開展...
關於區域的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脆弱性,雖然已有許多文章和報告分析指出南海水域生態系統和海洋環境亟待保護,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調研資料是及其匱乏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是稱,區域內許多保護區僅僅建立在其歷史重要性的基礎上,而非生物多樣性。同時,我國對爭議區域內的調研情況也很不樂觀,這一現狀也為區域的生態和...
2005年1月,小島嶼開發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國際會議在印度洋島國模里西斯首都路易港舉行。來自全世界40多個小島嶼國家的2000多名代表將共商小島嶼國家發展大計,探討全球氣候變化、海平面上升、環境污染、可持續發展和貿易等問題,同時尋求國際援助,積極防禦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聲明 事實上,自成立之日起,AOSIS就一直...
海南省直、三沙市委市政府及有關單位負責人乘坐中國漁政310船深入三沙海域及其島礁,全程2270海里,重點考察了南沙曾母暗沙、永暑礁、渚碧礁、美濟礁等地,開展海洋資源調查、海洋環境監測,並在曾母暗沙舉行了主權宣示活動。李肇星以個人的名義宣示主權 李肇星說:他到了中國“最南端”的曾母暗沙去,以個人的名義宣示...
1988年2月,海軍南海艦隊進駐南沙永暑礁進行建站施工,一座面積1000多平方米的兩層樓房,在南海前哨建起。1988年8月2日,永暑礁海洋觀測站勝利竣工,第一組水文氣象觀測資料向岸站發出,填補了我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一海區環境監測的空白。由此,永暑礁成為我國進駐南沙群島的第一礁。圖片:我國南沙永暑礁海洋觀測站...
我國是海洋大國,海島眾多。海島是壯大海洋經濟、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依託,是保護海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平台,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保障國防安全的戰略前沿。隨著我國海島開發活動的增加,海島經濟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升。然而,由於缺少統一規劃,開發活動自主性、隨意性大,開發秩序混亂,嚴重影響到海島生態...
5節,續航力為12000海里。建造意義 “實驗6”號將提升中國對南海與深遠海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同時幫助“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高海洋探測能力,完善觀測手段,開展聯合海洋調查,開展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防災減災;培訓海洋調查人員,提高海洋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