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史
2018年11月,“實驗6”號正式開工建造。
2020年7月18日,“實驗6”號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在廣州下水。預計2021年投入使用。
2021年9月6日,“實驗6”綜合科學考察船從廣州新洲碼頭起錨,開始首次航行。
2021年9月16日,經過10天、1800多海里航行,“實驗6”綜合科學考察船圓滿完成首航任務,順利返回廣州新洲碼頭。
2023年9月10日,“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整個航次計畫開展東印度洋海域相關科學研究,將解決“熱帶東印度洋的動力過程、物質循環與生物地理之間的耦合聯繫”這一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實現重大科學問題區的多學科深度交叉與融合研究,深入探究熱帶東印度洋海嶺區南北半球不同海洋動力過程、物質輸運及其區域氣候效應,提升我國海洋治理水平,支撐海絲路重要貿易通道沿線的海洋防災減災及可持續發展。
科考任務
2022年
2022年東印度洋科學考察共享航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組織實施,陳更新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航次搭載中科院海洋所、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天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山東大學、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等10家單位科研團隊的24項科研項目,計畫海上作業85天,是迄今最長的印度洋科考航次,預計航程逾一萬海里。整個航次採用走航式調查、到站定點觀測和取樣等方式,計畫開展東印度洋海域大面站CTD、生物拖網、地質柱狀採樣、潛/浮標布放等調查研究,以獲取東印度洋海區海洋動力過程、地質地貌結構演變和海洋生態過程等信息。
2022年3月10日,“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
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2023年
2023年10月至11月,中國科考船“實驗6”與斯里蘭卡海事機構進行了聯合研究。印度對此表示反對,但科倫坡允許該船停靠在其海港。這艘科考船於10月25日抵達科倫坡港。
2023年12月1日下午,“實驗6”科考船順利返抵廣州新洲碼頭,圓滿完成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科考任務。本次航次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組織實施,於2023年9月10日起航,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南京大學等13家單位28項科研項目的37位科學家參加。航次歷時83天,總航程達13700海里,完成調查設計斷面6條,大面CTD站位87個,採集海水154次,主要開展水文氣象觀測、海洋沉積物採集、生物化學、大氣氣溶膠及海底地震採集調查等工作,涉及海洋科學領域多個學科,獲得了大量的現場觀測數據和樣品。
2024年
2024年1月1日,《印度斯坦時報》網站報導,知情人士稱,斯里蘭卡已告知印度,它將在一年內不允許任何中國考察船停靠在其港口或在其專屬經濟區內作業。
主要參數
“實驗6”號最大速度16.5節,續航力為12000海里。
建造意義
“實驗6”號將提升中國對南海與深遠海大洋的探測和基礎數據獲取能力,同時幫助“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提高海洋探測能力,完善觀測手段,開展聯合海洋調查,開展
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海洋生態保護與修復、海洋災害預警預報、防災減災;培訓海洋調查人員,提高海洋科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