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鎮

南泥灣鎮

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區南泥灣鎮,延安市寶塔區轄鎮。位於市區東南,距市區45公里。面積356平方公里,人口0.5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泥灣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陝西省延安市
  • 電話區號:0911
  • 面積:356平方公里
  • 人口:5000人
  • 氣候條件:氣溫較延安低2-3℃
  • 海拔:1230米
城鎮簡介,概況,沿革,轄區劃分,經濟情況,名勝古蹟,人口數據,往日的南泥灣,今日的南泥灣,

城鎮簡介

南泥灣鎮位於延安市區東南45公里的汾川河上游,海拔1230米,年降雨量為500-600毫米。日均氣溫較延安低2-3℃,全年無霜期130天左右。鎮轄14個行政村,15個駐鎮單位,1753戶,7076人,其中農業人口4676人,轄區總面積365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為83%。這裡春季春花爛漫,百花怒放;夏季山清水秀,連綿起伏的群山鬱鬱蔥蔥,風景如畫;秋季滿山紅葉,層林盡染;冬季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儼然一幅美妙絕倫的畫卷。

概況

南泥灣鎮位於寶塔區南部。轄1個社區、14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南泥灣社區,距市區45千米。S303延宜公路過境。紀念地有革命舊址毛澤東舊居、烈士紀念碑、九龍泉飲水廳、桃寶峪紅樓、南泥灣大生產展室、中央炮校遺址。

沿革

1972年設南泥灣公社,1984年改鎮。1996年,面積356平方千米,人口0.5萬人,轄南蟠龍、樊莊、高坊子、桃寶峪、南泥灣、三台莊、九龍泉、後九龍泉、紅土窯、金家砭、南陽府、馬坊、金莊、張家溝14個行政村。2011年,撤銷松樹林鄉併入南泥灣鎮,原松樹林鄉改為松樹林中心社區。

轄區劃分

轄南蟠龍、樊莊、高坊子、桃寶峪、南泥灣、三台莊、九龍泉、後九龍泉、紅土窯、金家砭、南陽府、馬坊、金莊、張家溝14個村委會。
南泥灣鎮南泥灣鎮
南泥灣鎮

經濟情況

土地資源豐富,適宜農林牧業,畜牧業以養羊為主。

名勝古蹟

南泥灣有革命舊址毛澤東舊居、烈士紀念碑、九龍泉飲水廳、桃寶峪紅樓、南泥灣大生產展室、中央炮校遺址。

人口數據

南泥灣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6518
3400
3118
家庭戶戶數
1708
家庭戶總人口(總)
6474
家庭戶男
3366
家庭戶女
3108
0-14歲(總)
2032
0-14歲男
1073
0-14歲女
959
15-64歲(總)
4226
15-64歲男
2182
15-64歲女
2044
65歲及以上(總)
260
65歲及以上男
145
65歲及以上女
115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5799

往日的南泥灣

往日的南泥灣,是大生產運動的發源地,也是中國農墾事業和農墾精神的發祥地。這裡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水草豐盛,氣候濕潤,發展農、林、牧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到春秋季節山清水秀,百花怒放,連綿起伏的群山鬱鬱蔥蔥,風景如畫的景色,美不勝美。農作物一年一熟,農作物品種以玉米、水稻、薯類、烤菸、香紫蘇為主。牧業以牛、羊、豬、雞為主。常見的野生動物有狼、野豬、獾等30餘種。具有經濟價值的鳥類有野雞、山雞、岩鴿等10多種,優勢樹種主要有遼東櫟、山楊、樺木、側柏、油松、山桃、山杏、山楂、山棘等。地下礦藏以石灰石、石油居首。據史料記載,秦漢以前,這裡是茂密的森林和草原。森林主要分布於溝谷及兩側山坡,頂部為草原,秦漢時期大批漢人遷入陝北進行屯墾,森林、草原才開始遭受破壞。唐朝安史之亂以及北宋、明代陝北常駐重兵屯墾,森林、草原再次遭受破壞。清同治五年(1866年)前,這裡已無森林存在,成為人煙稠密的農業區。同治五年後,由於回漢相爭,人口減少,農田荒蕪,這裡變成荊棘遍野,人跡稀少的荒涼地區,正如歌謠中唱到“南泥灣呀爛泥灣,荒山臭水黑泥潭,方圓百里山連山,只見梢林不見天,豺狼黃羊滿山串,一片荒涼少人煙”。抗日戰爭時期,南泥灣是陝甘寧邊區的南大門,我八路軍留守部隊,駐防這裡,既擔負著保衛邊區南大門的安全,又屯田墾荒,為邊區軍民渡過經濟難關立下豐功偉績,譜了“自已動手、豐衣足食”的壯麗凱歌。
359旅進駐南泥灣359旅進駐南泥灣
1941年春,我八路軍一二0師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長的率領下,奉命由綏德警備區開赴南泥灣屯墾,在黨中央、邊區政府的直接領導下,1941—1944年,三五九旅在屯墾南泥灣的戰鬥中取得了輝煌的戰果。1944年全旅種田26萬畝,收穫細糧36000石,並上繳公糧10000石,實現了每人生產6石1斗細糧,1人1隻羊,2人1頭豬,10人1頭牛的計畫,達到了“耕一餘三”。南泥灣到處呈現出“牛羊滿山豬滿圈,肥鴨滿溏雞滿院,糧食大豐收,瓜菜堆如山”的興旺景象。戰士們用勤勞的雙手把一個荒無人煙的南泥灣變成了“陝北的好江南”。黨中央、毛主席肯定了三五九旅墾荒的戰績。1942年12月毛主席在西北局高幹會議上表揚了三五九旅的生產自救工作,大會給三五九旅獎了一面“發展經濟的前鋒”的錦旗。1943年9月毛主席和任弼時、彭德懷等一行用了五天時間對南泥灣進行了視察。1943年春節魯藝秧歌隊來南泥灣慰問三五九旅,演唱了由賀敬之編詞,馬可譜曲的著名歌曲《南泥灣》,熱情的歌頌和宣傳了南泥灣精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南泥灣精神為解放區扭轉當時嚴重的財政、經濟困難,戰勝日寇的破壞和國民黨的經濟封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是延安精神的具體化,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傳家寶。它將永遠是激勵中華民族前進的巨大力量。南泥灣成為延安精神的發源地,南泥灣精神激勵著千千萬萬子孫後代自己動手、艱苦奮鬥。南泥灣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成為我國人民現代化建設的強大支柱。

今日的南泥灣

今日的南泥灣,已逐漸成為了一個歷史文化旅遊名鎮。通過努力,村村通了電話,開通了有線電視網路,加大了人畜飲水工程,大力推廣生態能源。尤其是2003年延安市區兩級政府投資實施了南泥灣小城鎮開發建設一期工程,新修了道路、排洪渠和廣場,完成了輔助設施的建設。小城鎮建設一期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南泥灣的投資旅遊環境和人居環境,提升了南泥灣小城鎮品位,一改“好聽、能唱、難看”的落後面貌,以嶄新的姿態展現於世人面前。南泥灣供參觀的有毛澤東舊居、烈士紀念碑、九龍泉飲水亭、桃寶峪紅樓等舊址和南泥灣大生產展覽館。這些是進行延安精神再教育的最好教材。特別是大生產展覽室內陳設的物品和資料,基本包括了大生產運動的全部,這裡的資料是革命前輩艱苦創業的真實寫照,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材料,黨和國家領導人頻繁地視察南泥灣,1989年,江澤民同志視察南泥灣並題詞“南泥灣精神代代傳”,近幾年,國家領導人曾慶紅、賈慶林、賀國強等同志先後視察南泥灣,並就南泥灣的發展作了重要指示。 鎮黨委確定的以養牛為主的草畜產業發展迅速,全鎮養殖業已初具規模,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逐漸改善了民眾生活水平,也為南泥灣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南泥灣具有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條件的不斷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融為一體,推動集革命傳統教育、生態旅遊等為一體的特色旅遊向前發展,使南泥灣逐漸成為一個生態型“紅色旅遊”名鎮。
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廣場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廣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