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村(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下轄村)

南水村(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下轄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水村是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南水社區下轄村,南水村是傳統客家文化的代表,有南水姊妹節客家山歌等民俗傳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水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
  • 地區:華南
  • 行政類別:村
建制沿革,人口民族,經濟,地方特產,風景名勝,地方方言,地方文化,民居建築,文化活動,公約,地方事業,

建制沿革

南水村原住民大多是從廣東梅州五華、河源紫金等地遷徙而來的客家人,他們定居蛇口後,也將自己的客家文化帶到了蛇口,在幾十年中不斷加以傳承和發展。
相鄰自然村有大鏟村。始建於清末,廣東紫金、惠陽、寶安等地客家人為謀生流徙至此而形成村落。其中,鄔姓於清末、張姓於民國時期遷至此地,後有其他姓村民遷徙至此。先民在大南山腳下搭建田寮仔(茅棚)棲身,而田寮仔位居溪水之南,取名南水;曾用名田寮仔。村莊坐落於南頭半島最南端,有大南山,海拔336米。現村於2000年在原地重建。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蓮城、十約、南屏聯鄉;1958年,屬超英公社;1970年,屬蛇口公社;1979年,屬深圳市南頭區蛇口公社;1982年,屬羅湖區蛇口公社;1983年,屬南頭區蛇口街道;1984年,屬蛇口區蛇口鎮;1990年,屬南山區蛇口街道;2001年,屬蛇口街道南水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有鄔、張、楊、陳、鄭、鄧、藍、何、彭、周、羅姓。第一大姓為鄔姓,清末由廣東惠陽遷至今深圳寶安;隨後由今寶安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張姓,民國時期由紫金遷至今深圳寶安;隨後由寶安遷入。第三大姓為楊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由廣東惠陽遷至今深圳寶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由寶安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346人,其中男性138人,女性208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40人;海外留學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0437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63人、台灣同胞2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2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果樹等,村民也出海捕魚和養蚝。1979年,南水大隊部分土地被徵用,用於建設蛇口工業區。1980年,該村數千畝土地被徵用。1981年,村集體發動村民集資,興建南水商業樓寧,組建運輸車隊,引進企業。1985年3月,成立蛇口區漁工貿發展總公司南水分公司,集中管理與發展村集體企業。1986年,建成162號倉庫,出租給上海輕工業品總匯商場使用。1987年7月,蛇口區漁工貿發展總公司南水分公司改稱南水企業公司,成為獨立的集體企業。1989年,建成南水商業一條街。1991年5月9日,村委會新辦公樓落成。1992年,建成南水工業村4號廠房。1996年7月,村集體走出異地投資養殖第一步,在中山市三角鎮建設中山南水水產養殖基地。1998年,在海南瓊海市萬泉鎮投資興辦富華高新果園。現村集體經濟以廠房出租、興辦實業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金融投資。

地方特產

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炸油角、糖環,清明的艾粄,冬至的蘿蔔粄等。特色農產品有醃製海產品。

風景名勝

該村是深圳市較早建立村級博物館的自然村之一,在村集體綜合樓4樓設有南水村史博物館,面積367平方米,投資210餘萬元,於2013年1月15日建成。博物館設有“淳樸南水”“改天換地”“沐浴春風”“與時俱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5個部分,通過實物、照片、影像及文字資料等形式,再現南水村從小漁村發展到新興都市服務區的歷程。博物館展示物品中有石磨、斗笠、木船,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水杯、縫紉機、鋤頭、笸籮及犁等。還安裝有影音設備,配備有解說員。
南水村(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下轄村)
南水村史博物館

地方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地方文化

民居建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無存。南水村為傳統客家文化村,以姊妹節、客家山歌等民俗傳統為背景,在村內建設了南水客家文化休閒長廊。
該村天后宮始建於元代,重建於1991年。供奉天后(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初三為海神節,村民祭祀媽祖。

文化活動

該村的南水姊妹節客家山歌,均於2009年6月被列入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水姊妹節
南水姊妹節,傳承人為張程翔。蛇口南水村居民都是20世紀初由惠陽、寶安、紫金等地遷移來的客家人。每年的12月底,南水的外嫁女就返回娘家,而南水娘家人也準備好豐富的佳肴迎接,這天如過節般的熱鬧,一派歡慶、祥和氣氛。1997年12月25日,南水村將每年12月25日定為南水姊妹節。
南水村(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下轄村)
南水村姊妹節
南水客家山歌
南水客家山歌,傳承人為鄔金英。客家山歌多為口頭即興創作,源自生活,緣事而發,直抒胸臆。
舊時,村民唱山歌以自娛自樂、抒發個人感情為主,在田頭山間、門前屋後即興而歌。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等民間節慶日子,村民自發組織集體山歌演唱,由一些山歌愛好者邀合在一起,唱的多是傳統山歌,沒有音樂伴奏,稱為原版清唱。改革開放後,南水客家山歌在演唱、傳播和創作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山歌內容廣泛,語言樸實,曲調優美流暢,演出形式多樣,內容包括愛情、抒情、敘事等,歌詞形式有四句、四句八節、五句板(又稱竹板歌、討飯叫花歌、旮旯歌)等,演唱調式多為羽調或徵調,以地域不同而分成不同形式,演唱方式有獨唱、對歌、猜調、齊唱等。
南水村(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蛇口街道下轄村)
南水村客家山歌節
2003年12月,南水客家山歌合唱隊成立。這是蛇口地域第一個山歌演唱團體,有隊員20人。2007年,南水客家山歌合唱隊更名為南水客家山歌合唱團,有團員46人。
1991年,該村被定為深圳市第一批舊村改造試點,開始舊村改造。2015年,該村已被列入城市更新規劃。

公約

該村《南水村居民公約》於1998年制定。

地方事業

公園南路、招商路、水灣路、南水步行街經過該村。1976年通電,1983年通自來水,1988年通電話,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網際網路。村內有南水幼稚園,2015年末在園幼兒150人,教職工12人。有蛇口體育場、四海公園、招北公園、荔枝公園、南水村老人活動中心、南水大廈多功能活動中心、南水社區圖書室(藏書1123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