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泉水鎮初名三星,因在駐地興建了上規模的綜合性邊貿市場,形成“三鄉(
附城鄉、
大坪鎮、泉水鎮)鬧三星”的格局而得名(實際該市場所在地早幾十年就叫“三星”,三星的原意就是這裡有個三星村,轄管:白沙-全姓朱外沙房,歐家,三步橋李姓和朱姓,這三個自然村)。
轄區明清為太白鄉,民國八年(1919年)屬南二區,民國28年(1939年)為太白鄉,民國33年(1944年)改為平坡鄉。1950年屬第二區,1956年稱泉水鄉,1958年10月與大坪、井坡成立東風人民公社,1961年劃分成立泉水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泉水鄉,1993年撤鄉建三星鎮,2012年湖南省對汝城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湘民行發[2012]10號),將三星鎮更名為泉水鎮。2016年4月建制村合併減少6個建制村。系全縣六大鄉鎮之一。[2]
行政區劃
轄白泉村、城郭村、星村村、西黃村、南水村、勝利村、旱塘瑤族村、杉樹園村、正水瑤族村、梓水瑤族村、秀嶺村、華塘村、前山村、新泉村、付水村、泉水社區居委會,共15個村 1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位置
泉水鎮是區位良好的交通樞紐。泉水是岳汝高速貫穿區、縣三星工業園中心區、原老106國道與汝城大道橫貫境域,兩鎮一鄉(泉水鎮、大坪鎮、井坡鄉)分路區,汝城縣三星工業園區坐落於新106國道與汝城大道交匯處。近年,泉水鎮按照“對接工業園,融入新城區”的發展定位,加快路網體系建設,初步形成與縣主要路網、工業園路網相接立體化路網體系。
歷史文化
泉水鎮是人文鼎盛的文化名鎮。泉水歷史悠久,是汝城古縣治所在地,南朝時盧陽縣址設在城郭村,唐朝時義昌縣址設在石塘村;唐朝宰相宋申錫出生於石塘村,清朝時石達開曾駐軍杉樹園相公岩。
經濟
泉水鎮是物產富饒的資源寶庫。主要礦產品有鎢、鐵、鋅、石灰石等。近年,泉水鎮黨委、政府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建設一城三地,推動綠色崛起”戰略部署,解放思想,銳意突破,按照“融入大縣城、融入大園區”的工作定位,以建設“城市田園,生態公園,美麗家園”為發展目標,積極推進“茶香小鎮”建設,抓實脫貧攻堅、園區建設、招商選資、全域旅遊四大會戰,全力以赴調結構、突特色、穩增長、惠民生、防風險,較好地完成了既定工作目標任務。旱塘村榮獲全國“敬老文明號”,泉水鎮先後榮獲全省檔案管理先進單位,全市統計工作先進集體、全市安全生產先進鄉鎮、全市計生協會先進單位、全市應急管理先進單位、全市巾幗文明崗等榮譽,成功承辦了市老科協現場推進會和全省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執法檢查推進會。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3.5億元,人均可支配收入7368元,分別實現增長10%、14.5%、10.5%。
農業
泉水鎮是汝城的農業大鎮,主要以種植糧食為主,汝城縣“糧倉”著稱,泉水鎮是農產業的集群基地。泉水鎮是有名農副產業之鎮,農業產品有優質水稻、無公害蔬菜(大蒜、甜玉米、朝天椒、紅菜苔等)、茶葉等;牧業產品有豬、羊、狗等,已建有南水村80畝草莓採摘基地;南水村30畝桑椹採摘基地;西黃村100畝藍莓採摘基地。主打茶產業第一品牌,打造一村一品模式,2017年新增茶葉種植面積2200畝,在正水、梓水、白泉、城郭、新泉、華塘、西黃等村建了多個50畝、100畝新茶園,新建茶葉加工廠三個,茶葉加工能力大幅提升,泉水已成為全縣最大的茶葉種植加工基地,現有旱塘茶園5000餘畝,汝蓮茶園3000餘畝。其中旱塘硒山茶、前山米粉等農產品是汝城的拳頭品牌,暢銷粵港澳和江浙等地,聲名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