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博物館

南水北調博物館

南水北調博物館主要是為收藏、展示、研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省境內出土文物而動議興建的一座專題博物館。最早由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提議。初步規劃選址在滎陽市南水北調穿黃工程南岸。初步規劃建築面積36800平方米,分為歷史文化區和工程展示體驗區。博物館在妥善保管文物的同時,還將成為中原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其性質是文物保護,專題展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水北調博物館
  • 類別:綜合類博物館
  • 地點:河南省滎陽市南水北調穿黃工程南岸
  • 竣工時間:規劃設計中
  • 館藏精品:南水北調中發現的文物
館藏文物,建築布局,發展歷史,淅川,滎陽,

館藏文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總乾渠河南境內長731公里,從淅川縣陶岔渠首引水,自南向北,穿過南陽、平頂山、許昌、鄭州、焦作、新鄉、鶴壁、安陽8個省轄市的32個縣(市、區),縱貫了古代中原地區的核心區域,在中原大地形成了一條融匯各個歷史發展時期古代文明的錦帶。河南省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5省市中渠線最長、移民最多、投資最大、文物點最多,涉及文物保護點330處,需發掘、搬遷296處。國務院南水北調辦公室批覆確認的文物保護項目有264項,批准考古發掘面積86萬平方米。自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程啟動以來至2012年6月,實際完成考古發掘面積超過80萬平方米,出土文物9萬餘件(組),取得了令人矚目的考古成果。據估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全線發掘後,河南全省出土文物將超過10萬件。這些文物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總乾渠發現的鶴壁劉莊遺址、安陽固岸墓地、滎陽關帝廟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新鄭胡莊墓地、滎陽娘娘寨遺址等6個項目先後當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占獲此殊榮的全國南水北調文物保護項目的80%以上;新鄭胡莊墓地、鶴壁劉莊遺址、滎陽關帝廟遺址、新鄭唐戶遺址、滎陽娘娘寨遺址等5個項目分別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質量二、三等獎;丹江口庫區發現的溝灣遺址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質量三等獎。還有很多出土文物為舊石器與新石器過渡時期、先商文化、仰韶文化、早期楚文化、金元時期民間集鎮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實物資料。“南水北調工程中取得的考古成果再次凸顯河南文物大省的地位以及中原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許多考古新發現填補了相關學術研究的空白。”
隨著文物大量出土,如何安置它們成為我省文物界面臨的首要問題。由於南水北調工程出土文物沒有統一的保管場所,一部分存放在所在市、縣文物部門的庫房裡,一部分暫存在考古發掘單位臨時租用的民房裡。因此出土文物急需一個“家”。 河南是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作量最大、成果最多、出土文物最為豐富的省份,所面臨的文物安全壓力也最大。由於缺乏統一的文物保管和陳列場所,這些文物不僅無法得到有效保管和展示,還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我們可以借鑑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的有益經驗,在河南建立一個集保護、研究、展示為一體的南水北調博物館,使其在妥善保管文物的同時,成為中原歷史文化遺產與人類環境物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機構。

建築布局

南水北調博物館2006年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學會執行會長、省文物局副局長孫英民出於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河南段出土文物的保護而提出,後來河南網民因淅川移民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做出的巨大犧牲又提議在淅川縣建設“丹江口庫區移民博物館”,後來此建議得到當地官方的回應,稱建館意義重大。並受到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徐光春高度重視,徐光春表示利用南水北調工程,可以考慮籌建南水北調博物館,充分展示這一工程的沿線風土、生態景觀和文化遺產。
南水北調博物館

發展歷史

關於南水北調博物館的選址,曾經有兩種意見。2011年,河南省南水北調辦和省文物局已決定將南水北調博物館初步規劃選址在滎陽市南水北調穿黃工程南岸。鄭州市政府還承諾在土地徵用、道路建設、環境營造等方面提供積極支持。初步規劃建築面積36800平方米,分為歷史文化區和工程展示體驗區。

淅川

其一:丹江口庫區移民涉及河南16.2萬人,全部集中在淅川縣一個縣,淅川為南水北調工程做出了非常大的犧牲,在淅川建設南水北調博物館具有重大的紀念意義。
其二:參觀南水北調工程,南水北調中線“水龍頭”—陶岔渠首樞紐工程是必不可少的重點參觀對象,在渠首修建南水北調博物館將成為亮點,更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滎陽

其一,這裡是長江通過南水北調乾渠與黃河的交匯處,對紀念南水北調工程、弘揚兩大母親河文化具有特殊的意義;
其二,向北可眺望整個穿黃工程和壯麗的黃河景觀,是感受世界最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和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最佳場所;
其三,這裡文化底蘊深厚,往東6公里是楚漢戰爭古戰場鴻溝和黃河中下游分界處的桃花峪,再往東2公里是鄭州邙山遊覽區和毛主席提出南水北調構想的小頂山,往西5公里是三國時三英戰呂布虎牢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