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佛陀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兩旁各立一弟子、一菩薩、一天王,座下有兩供養僧人。背光為火焰形,邊沿浮雕有執樂器的飛天,內沿有連珠紋,內側雕刻有七小龕佛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朝背屏式造像
- 所屬年代:南北朝
- 藏品等級:國家一級文物
- 質地類別:砂岩
- 收藏單位:四川博物館
正面佛陀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兩旁各立一弟子、一菩薩、一天王,座下有兩供養僧人。背光為火焰形,邊沿浮雕有執樂器的飛天,內沿有連珠紋,內側雕刻有七小龕佛像。
正面佛陀結跏趺坐於須彌座上,兩旁各立一弟子、一菩薩、一天王,座下有兩供養僧人。背光為火焰形,邊沿浮雕有執樂器的飛天,內沿有連珠紋,內側雕刻有七小龕佛像。簡介...
《四川出土南朝佛教造像》是20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四川博物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學博物館。內容簡介 本書對四川出土的南朝佛教造像全部進行了照像、繪圖、測量、描述等整理,是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資料匯總,極具學術科研...
南朝佛教造像是成都市商業街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成都博物館。文物尺寸 高40、長24.4、寬10.5厘米。文物特徵 此造像正面雕一佛、四菩薩、四弟子二力士及二獅子。兩側面各雕一護法。主尊有饅頭狀磨光肉髻及頭光,內著僧祇支,胸前...
第一批出土於四川成都萬佛寺遺址,清末以來出土百餘尊,其中紀年造像十數尊。多屬南朝梁代遺物,亦有南朝宋代遺物,北周和唐各占小部分,包含背屏式造像、圓雕造像和造像碑三種。多用當地出產的泛紅色沙石雕刻,氣氛熱烈,藝術風貌獨特。...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是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內容簡介 《北周石窟造像研究》從北周石窟寺類型分析、北周各石窟寺比較、北周單體造像研究、南朝造像與北周石窟及單體造像的關係等方面對北周石窟造像的源流及藝術特點等作了深入研究。北朝...
瑞典人斯文赫定從和田劫去的一軀金銅佛像,也是佛像與光背分別鑄造的。光背呈圓形,上有尖頭,圓內有六體化佛。據推測此像時代不晚於5世紀初。南朝和北魏 傳世的南朝金銅佛造像發現較少,現存兩件宋文帝元嘉年間造像,可為其早期代表...
《成都下同仁路——佛教造像坑及城市生活遺址發掘報告》是2017年1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報告為成都下同仁路發掘成果的全面介紹,以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最為引人注目,造像內容豐富,包含立佛、坐佛、菩薩立像、倚坐菩薩...
南朝造像碑現藏四川博物院。文物特徵 南朝造像碑高62.9寬58.5厘米 文物鑑賞 南朝造像碑紅砂石,碑正面浮雕須彌山和華蓋,中間高浮雕出蘑菇狀須彌山,須彌山下部呈柱形,飾盤龍纏繞。正面下半部分為高浮雕華蓋。蓋身呈圓弧形突起,上...
該像具有後期犍陀羅造像作風,又造於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滅佛事件前,說明北魏初期佛教藝術的主要來源,是西域印度式(或稱涼州式)佛像,這與南朝造像有著明顯的區別。存世孝文帝太和(477~499)年間金銅佛造像很多,大多造型樸拙,...
孔惠超造像為蓮瓣形背屏式一佛二菩薩三尊造像,石灰岩質,背屏通高206厘米,最寬處97厘米,厚15.5厘米。下有長方形座,高27.5厘米,寬71~73.5厘米,厚29厘米。正面雕像 主尊高121厘米,兩肩寬28厘米。高肉髻上飾右旋式渦輪紋...
唐代大詩人杜牧曾描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一個多世紀以來,成都地區相繼發掘出土了很多南北朝時期的佛教石刻造像,其中尤以萬佛寺石刻最具歷史和藝術價值。文物鑑賞 梁普通四年釋迦像,該器物背面題記刻“梁普通四年...
(二)混沌始開佛像獨步——東晉十六國造像 1.東晉造像 2.十六國造像 (三)華梵互影異彩紛呈——南北朝造像 1.北朝造像 (1)北魏造像 (2)東魏、北齊造像 (3)西魏、北周造像 2.南朝造像 (四)豐腴健碩盛世氣象——隋唐造像 1....
青州龍興寺遺址,創始於南朝劉宋,歷北魏、東魏時期發展,唐宋時期是龍興寺的鼎盛時期,明代洪武年間湮滅。1996年10月,在遺址北部發掘北宋末年或金朝早期佛教造像窖藏一處。清理後出土各類佛教造像600餘尊、錢幣142枚、陶瓷器2件,這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