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連續五屆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稱號,並獲得了“全國科技進步示範縣區”和“全國科技管理先進集體”兩項殊榮,科技創新助推了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目前,規模以上
企業30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 15家。 在發展科技事業方面,青山湖區始終堅持以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線,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重點,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基礎,以培育高層次創新人才為關鍵,使全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機構職責
(一)、貫徹執行國家、省、市、區有關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規,擬定全區科技發展規劃。
(二)、加強科技信息的傳遞和科技人才的引進,建立科技項目庫和科技人才庫,強化科技檔案的管理工作。
(三)、加大科技宣傳力度,加強適用技術培訓,加速科技成果推廣。
(四)、指導和協調各鄉鎮、街辦、園區和有關部門的科技工作。
(六)、星火技術密集區的工作。
(七)、負責各類科技項目的篩選、申報及組織實施工作。
(八)、負責全區地震工作。
(九)、負責全區智慧財產權管理和保護工作。
(十)、組織科技成果的鑑定及科技進步獎的評審、獎勵工作。
(十一)、負責科技三項經費的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對科技工作實行
巨觀調控。
(十二)、承辦區政府交辦的其他工作。
機構設定
內設機構兩個:即辦公室、科技綜合股,核定行政編制4名,工勤事業編制1名,其中局長1名,副局長1名,黨組成員1名;正股級2名。
一、辦公室
主要職責:
負責局內政務綜合協調、會議組織、文電處理、信息調用、機要檔案、來信來訪、督辦查辦、公文核稿、文印接待,制定實施局內規章制度和學習方案;負責機關幹部考勤考核、勞動工資和社會保險福利管理,負責局機關離退休幹部管理及人事檔案管理等;
二、科技綜合科
主要職責:
負責機關的行政事業費、科技三項經費、科技發展基金的管理;負責全區地震工作;負責全區智慧財產權管理和保護工作。
科技管理
近年來,青山湖區以實施“十大工程”為抓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加快發展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全區科技事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第五次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榮譽稱號,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科技工作的結果。
【不斷加強黨委和政府對科技進步工作的重視和領導】青山湖區黨委、政府不斷強化對“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領導小組”和“創建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領導小組”的領導,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親自任組長,副書記和分管副區長任副組長,負責全區科技工作的重大決策,組織協調和督促檢查,領導小組相關成員單位領導及時調整充實,保持了工作的連續性。區黨政領導非常注重帶頭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不斷深化對科技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的認識,切實把科技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體現到工作的各個環節。區委常委會議、區政府常務會議每年不少於兩次專門研究科技工作,定期聽取科技工作的情況匯報,及時協調解決科技工作的實際問題;並將科技工作納入青山湖區國民經濟發展計畫之中;在每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要詳細總結過去一年的科技工作,並對新的一年科技工作作出明確安排。區委書記朱志群指示:科技工作要以力爭第五次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為新動力,朝著更為高遠的目標邁進;區長鬍小洪高度重視科技工作,2009年區三屆人大三次會議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確保第五次蟬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為加強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工作領導,確保創建工作落到實處,並責任到人,區政府成立了由胡小洪區長為組長的區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工作領導小組(湖政辦字【2009】16號),下發了《青山湖區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實施方案》(湖政辦發【2009】19號),召開了創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工作部署會,會上胡小洪區長指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是青山湖區展示良好對外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是青山湖區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的最好體現,相關單位和部門要齊心協力,共同配合,確保實現青山湖區“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區”五連冠。區人大、區政協主要領導每年組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科技工作進行專門的視察、指導,提出合理化的建議,為科技工作獻計獻策,正是有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才為青山湖區科技工作的全面進步提供了重要保障。
【進一步完善和健全了科技管理部門的機構與職能】青山湖區科學技術局為區政府22個組成部門之一,協助政府負責全區科技工作,正科級
建制。內設機構2個(辦公室、技術市場信息中心),編制5名(其中行政編4名,事業編1名)。2008年增加配備紀檢組長1名,隨著改革,發展,創新的要求,2009年青山湖區對科技局的主要職能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增掛了青山湖區地震局、青山湖知識產權局牌子。為把科技進步工作做好做實,青山湖區在各鄉鎮場配備了專職科技副鄉鎮場長,並設立了鄉、鎮、場科技辦公室,明確了工作職責,具體負責指導本鄉、鎮、場的科技工作。全區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了科技小組,並安排了專人負責。同時在兩個街道辦事處配備了分管科技副主任,下設科技辦,負責對轄區居民進行科普宣傳等工作。在兩個工業園區配備了分管科技副主任,下設辦事視窗,負責園區科技企業的項目引進、成果轉化、技術交流、項目申報、專利申請、評獎上報等一系列服務工作。科技部門機構、人員、職能的健全和完善,為做好全區基礎性科技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立了一套明確的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為把“科教興區”戰略引向深入,切實加強各級黨政領導對科技工作的重視,青山湖區成立了一把手親自抓的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2009年青山湖區各鄉鎮場科技工作考核辦法》,考核內容包括:鄉(鎮)場黨委、政府對科技進步重視程度;科技規劃和政策措施的制訂;企業科技進步;農業科技進步;技術培訓與科學普及;鄉(鎮)場科技投入;科技管理體系建設情況;經濟發展的各項指標;環保與教育;科技進步貢獻份額等10個方面。並將考核結果納入年終雙文明考核指標當中,同時,區委、區政府還把考核結果作為各鄉(鎮)場黨政領導幹部獎勵和班子領導配備的主要依據之一。該責任制的建立加大了各鄉、(鎮)場黨委、政府對科技工作的領導力度,極大地促進了地方科技的發展,對全區科技進步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農業科技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委、區政府統籌兼顧,把新農村建設工作當作重中之重來抓,在農業科技服務建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省、市級農業產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5家。實施了“蓮藕早熟栽培技術研究”、“
江西省設施蔬菜多樣化生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與套用”等一大批科研項目,其中“《江西省設施蔬菜多樣化生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與套用》”獲全國
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水平台
直播輕型栽培技術》” 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二等獎,“《水稻薄露灌溉技術推廣》”獲南昌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制定了一系列農業科技政策】為全面推動青山湖區科技進步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和保障各鄉鎮基層科技工作的開展,鞏固鄉鎮科技進步工作作為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建設的重要支撐點,根據省、市的要求,結合青山湖區實際出台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鄉鎮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見》,規定了各鄉鎮科技投入不得少於地方財政收入的0.5%。同時為把基層的科技工作落到實處,青山湖區制定了《青山湖區各鄉鎮場科技工作考核辦法》。考核內容包括:鄉(鎮)場黨委、政府對科技進步重視程度等10個方面。
【建立健全了農業科技隊伍】為把農業科技工作落到實處,各鄉鎮場配備了科技副鄉鎮場長,設立了鄉、鎮、場科技辦公室,具體負責指導本鄉鎮場的科技工作。全區所有行政村都成立了科技小組,並以村委會副主任專人負責。同時在全區各鄉鎮建立了6個農業服務中心,在崗人員92人,並配有專業技術設備。科技部門機構、人員、職能的健全和完善,為做好全區基礎性科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青山湖區作為全市唯一科技特派員試點縣區,在區直機關年輕幹部中和退休的老科技工作者中選派了14名科技特派員到農村和企業,幫助做好基層的經濟發展工作。截止目前,科技特派員增加到21人,引進新技術13項,新品種12個,建設示範基地1個,科技型企業3個,帶動農戶60餘戶,使農民人均增收1000餘元。
科技成果
青山湖區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步伐,促進全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了大量細緻的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通過積極鼓勵企業增加科研投入,加快建設各類研發機構,形成以企業為核心的技術研究開發機制,不斷增強企業的科技競爭能力。大力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通過
基金支持、創業
投資、
貸款貼息、稅收
優惠以及科技計畫等方式,扶持了百特生物、百勝門控、萬華生華等一批科技型中小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一是構建成果轉化平台。為了發揮企業自主創新,引導企業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高等院校的
科研成果轉化,青山湖區成立了市、區、園區三級合作的南昌市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已實施合作項目8個,轉化成果16項,園區企業擁有研發機構(中心)6個;二是構建創新服務
平台。為了充分發揮政府在創新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導作用,青山湖區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青山湖區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目前共服務企業102家(次),代理企業申報科技項目58項,幫助開發新產品66個,申報專利87件;三是構建科技合作平台。青山湖區大力推進產學研聯合,與省內八所高校簽定了科技合作協定,全區70%以上的骨幹企業與國內
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
機制,累計開發新產品150多個。成立了區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聘請了一批
行銷策劃、資本運營、企業管理等方面的資深學者、專家能人擔任高級顧問,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在發展中遇到的各種疑難問題;四是構建信息
網路服務平台。青山湖區投資1000餘萬元,建設完成政務信息內、外兩套網路,實現與省、市級網際網路的連通,開通內外網點500多個。區內各單位、區屬各鄉鎮、街辦、園區均建成本單位
區域網路,為企業和民眾提供了一個了解青山湖以及與政府溝通,政府為企業服務的網上平台;五是構建人才支撐平台。青山湖區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出台了《南昌市青山湖區引進人才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加快人才創業基地建設,大力培育和引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2009年青山湖區萬人擁有專業技術人才785名。
【大力培育支柱產業企業】青山湖區一是著力培育和發展以銀志服裝、成功製衣、順心製衣、中基製衣等為代表的針紡
服裝產業,提高產業層次,申報自主產權,打響服裝
品牌;二是著力培育和發展以
雪津啤酒、統一企業、娃哈哈飲料等企業為代表的食品飲料產業,以
綠色方便食品、營養
保健食品、新型功能食品為重點,提升食品產業的精加工程度和關聯度,擴大國內外市場的占有率;三是著力培育和發展以川奇醫藥、百特生物、濟生醫藥等為代表的生物醫藥產業,加快技術革新,引進先進生產工藝,發展化學原料藥、現代中醫藥等優勢產品;四是著力培育和發展以國際軟體園、新和電子、達爾奇電子等企業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產業,依託現有的電子信息企業,主動承接高新開發區的
輻射,引進上下游企業,形成特色鮮明的高新技術產業;五是著力培育和發展以東方電纜、亞東水泥、長喜電機等企業為代表的新材料產業,通過與
國際、國內大型企業的合作,開發環保、節能產品,靠大聯強,擴大企業生產規模,塑造自主品牌。通過大力扶持,這些企業迅速發展壯大,已成為青山湖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
【充分發揮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作用】08年成立的區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是全省唯一一家縣區級科技企業孵化基地,為充分發揮創業服務中心的作用,一是在創業服務中心內設立南大科研室、師大科研室,把專家請進園區;二是繼續與
深圳清華技術轉移中心、深圳力合創投有限公司洽談,與之合作成立深圳清華大學技術轉移服務基地,運用他們的影響力,做大做強區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三是爭取出台《青山湖區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優惠政策》,吸引中小科技企業落戶青山湖區;四是積極爭取科技部、省廳、市局支持,重點扶持入駐創業服務中心企業的科技項目。目前,青山湖區科技企業創業服務中心正在進行服務和著力培育的在孵科技型企業36家,已經孵成發展壯大的科技型企業30家,園區企業獲授權專利95項,其中發明專利17項,代理企業申報科技項目58項,幫助開發新產品66個,年技術契約成交額達800萬元。
智慧財產權
【概況】進入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作為鼓勵和保護創新、促進人類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本法律制度,智慧財產權制度在經濟和社會活動中的地位得到歷史性提升,智慧財產權保護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智慧財產權數量和質量明顯提高】專利、商標、著作權、植物新品種保護、軟體登記、積體電路布圖設計、地理標誌等各種智慧財產權的申請數量大幅增長。實用新型專利、外觀設計專利和商標的年申請量連續增長。
【智慧財產權巨觀管理力度進一步加強】青山湖區科技局下設智慧財產權辦,負責全區智慧財產權工作,昌東工業區設立了智慧財產權內設機構,智慧財產權工作機構建設總體上得到加強。行業智慧財產權管理工作取得了較大進步。智慧財產權社會服務體系不斷健全。各類智慧財產權試點示範工作蓬勃開展。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智慧財產權發展。
【智慧財產權保護成效顯著】2009年區有關部門根據職能分工,建立了跨部門、跨地區執法機制,聯合查處侵權假冒行為;全面清理整頓音像製品批發、零售、出租、放映等市場環節,打擊盜版音像製品;加大了網路及信息傳播領域的監管力度;加強了行政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保護智慧財產權的工作聯繫,嚴厲打擊各類
侵犯智慧財產權犯罪活動,加大對行政機關行政決定的司法審查力度。
【全社會的智慧財產權意識進一步增強】青山湖區政府高度重視智慧財產權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各種渠道,加大了各級領導和企事業單位的智慧財產權培訓力度,廣大公眾的智慧財產權意識逐漸提高。各行業積極開展各類智慧財產權研討和高峰論壇活動。利用報刊、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各種媒體,通過舉辦研討會、知識競賽以及製作公益廣告等多種形式,在全社會開展智慧財產權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初步形成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良好社會氛圍。
地震工作
【概況】2009年,青山湖區防震減災工作得到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批准在區科技局局增掛了青山湖區地震工作辦公室,2010年“三定”方案中擬增掛青山湖區地震局牌子,並將經費列入區財政預算,定期召開有關領導會議,調整了區防震減災領導小組組成人員,並由一名副局長負責防震減災工作。
【政府重視,組織落實】青山湖區結合“內緊外松”的原則,強調轉變觀念,與時俱進,做好防震減災工作,堅持“預、防、救”三大體系一起抓,樹立震情觀念,切實抓好震情短臨跟蹤和地震應急工作。組織學習地震法律、法規常識和防震、抗震的應急預案,強調在此項宣傳工作中,要從講政治的高度來認識,向人民負責,掌握好“內緊外松”的原則,積極宣傳地震科普知識和國家防震減災工作的有關法律、法規,使社會公眾了解地震知識,掌握地震避險技能,提高社會抗禦地震災害的能力,同時在宣傳中避免產生負面影響,讓人民民眾理解防震減災工作是一項正常工作。
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