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是劇種。戲曲發展至清代以後,地方戲在全國東、南、西、北各地普遍興起的形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昆北弋東柳西梆
  • 拼音:nankun beiyi dongliu xibang
  • 崑曲弋陽腔柳子腔梆子腔簡稱
  • 援引:清末民初老伶工勝雲自述
南昆 北弋 東柳 西梆
據近人齊如山《京劇之變遷》(慶玉):“同治初年,余在科班時,曾聽見那些老教習們說過:清初北京尚無二簧,只有四種大戲,名曰:南昆、北弋、東柳、西梆。”可知這一提法在清代同治初年已經流行,而實際產生的時間可能更早一些。但這只是一種約定俗成的說法,表述得並不準確。如南昆,雖源於南方,但自明代萬曆中期以來,早已遍及大江南北,到了清代,即使是在西北邊陲,也有了崑曲戲班的演出:“太行西北盡邊聲,亦有崑山樂部名”(孔尚任詩)。北弋,則實際發源於江西弋陽,原屬南曲;後傳入北京,演變為京腔(京腔亦稱弋腔),盛行一時,故有北弋之稱,但其主要流行地區仍在南方諸省。所謂東柳,固然產生於山東,可是它在清代前期也已傳播到江南一帶。乾隆時還有柳子(柳枝)腔由南而北輾轉流傳的記載:“吳下傳來補破缸;低低打打柳枝腔”(《燕蘭小譜》)。西梆,除山西、陝西兩地的梆子外,清代中葉已見於文字記載的安慶梆子,則是流行於安徽的地方戲。可見南昆、北弋、東柳、西梆的提法並不科學。只是出現於清代以北京地區為中心的一種大致的概括。不過,這種提法的出現,反映了戲曲發展至清代以後,地方戲在全國東、南、西、北各地普遍興起的形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