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法律概況
- 領域:法律
- 制度:社會主義
- 適用國家: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反法西斯鬥爭中誕生的。南斯拉夫的法屬於社會主義法,又以其“社會主義自治”的特點,不僅與原來南斯拉夫王國的法根本不同,也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法有所不同。詳細內容社會主義自治法制...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憲法,是指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根本大法。自1944年10月20日建國以來共制定四部憲法:1946年《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憲法》;1953年《關於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的基礎與聯邦權力機關的基礎的根本法》。1963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人民共和國憲法》和1974年頒行的現行...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憲法》(1974)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繼1946、1963年之後制定的第3部憲法。由共和國議會在各共和國議會和自治省議會的同意下於1974年2月21日公布。包括序言和6個部分,406條。內容解讀 序言規定了憲法的基本原則。第1部分規定,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是聯邦國家,是自願聯合的各民族...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是一個存在於1945年至1992年的巴爾幹社會主義國家,首都貝爾格勒。該國奉行聯邦制,由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一黨專政。由於該國承襲有著“第一南斯拉夫”之稱的南斯拉夫王國,故此另有別名“第二南斯拉夫”。1945年,約瑟普·布羅茲·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起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
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繼承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Socialist 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的主體,為了使巴爾幹半島繼續分裂,歐盟促成塞爾維亞與黑山建立鬆散的國家共同體。2003年,南聯盟共和國議會通過《塞爾維亞和黑山憲章》,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除了共同總統、統一的軍隊、外交等...
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1992年4月27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1992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757號決議,決定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制裁,以懲罰其派兵支持波赫和克羅地亞境內塞爾維亞族的武裝行動。1995年,波赫和平協定簽署,波赫戰爭結束,...
1950年南斯拉夫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後,於1953年 1月13日通過了《關於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社會制度與政治制度的基礎和聯邦國家政權機關的憲法性法律》。這實質上是第 2部憲法。它規定實行生產資料社會所有制和勞動者自治。1963年4月7日通過第3部憲法,把國名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1967、1968和1971年先後...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議會通過了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聯合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憲法。這樣,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已徹底解體。南斯拉夫聯邦統一的社會主義自治制度也隨之失敗。失敗原因 1.從自治社會政治體制來看,這一體制的構思和確立原本是針對過去蘇聯高度集權體制弊端的,它試圖以新的自治社會制度來...
南斯拉夫(英文:Yugoslavia),1929年-2003年建立於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曾用名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以塞爾維亞族所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經兩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兼併語言、文化相近的周邊小國黑山王國,吞併原來從屬於[2]奧匈帝國的弱小...
在國際協定沒有其他規定的情況下,入出國境憑帶有印章的通行證通行,即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公民出境通行證和外國人入境通行證。印章包括:邊界通道的名稱和入出國境的日期。第十四條 經過國際交通的邊界通道和邊境交通的邊界通道的入出境人員,按照法律和國際協定的規定應攜帶通行證,並在入出時接受共和國、自治省...
1990年9月27日,聯邦主席團向聯邦議會提交《為解決憲法危機而改變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內憲法關係的行動綱領》,明確指出南斯拉夫現行憲法制度正處於危機中,受到抵制而無法運轉,需修改憲法,主張就南斯拉夫前途問題進行公民投票。結果 此後,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經過公民投票,決定於1991年6月開始脫離南斯拉夫聯邦...
1945年初,德國撤出南斯拉夫,王國重建。共產政府在12月2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民主聯邦”,亦即後來的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版圖幾乎沒有變動,但是不再是王國。行政區劃 1918—1922年,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王國的領土按照奧匈帝國戰前相應領地劃分,加上原本獨立的塞爾維亞和黑山。根據1921年...
南斯拉夫解體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盪使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解體的過程,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地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北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共和國組成...
《東歐六國和南斯拉夫政治概覽》是1989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嘉恩。作品目錄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政治概覽 一、南斯拉夫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建立、改革和發展 二、南斯拉夫政治制度的特點 三、南斯拉夫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 四、各種社會政治組織的地位和作用 五、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六、國家機構 七...
南斯拉夫共和國日---Republic Day (YUGOSLAVIA) 為11月29日.簡介 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議會第一次會議作出決議,宣布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1月29日為共和國日,從1943年11月29日成立全國人民政權時算起。1965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目。發展歷史 南斯拉夫,全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位於歐洲...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馬其頓語:Социјалистичка 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ја)存在於1946 -1991年,是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共和國,也是北馬其頓共和國(馬其頓語:Република Северна Македонија)的前身。首府斯科普里(...
1945年初,德國撤出南斯拉夫,國家重建。1945年,狄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起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分裂為南聯盟、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和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南聯盟2003年重定新憲法改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獨立,塞爾維亞...
聯邦執行委員會的前身是1943年11月29日在反法西斯戰爭中成立的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1945年 3月7 日改組為民主聯邦南斯拉夫政府。同年11月29日,制憲議會宣布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要求南斯拉夫政府繼續留任。1946年 1月憲法通過後,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政府。1953年 1月憲法性法律把它改名為聯邦執行委員...
概況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塞爾維亞語:Савез комуниста Југославије)是第一個從蘇聯的輻射圈中擺脫出來的工人階級執政黨,簡稱南共聯盟。南斯拉夫聯邦憲法規定,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是工人階級和全體勞動者建設社會主義、實現勞動者團結一致和南斯拉夫各民族團結友愛的在思想上...
科孚島宣言,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地處東南歐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包括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黑山、克羅地亞、馬其頓、斯洛維尼亞和塞爾維亞6個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又包括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南斯拉夫的西北部與義大利相鄰,北部與奧地利和匈牙利交界,東北部同羅馬尼亞為鄰,東部與保加利亞接壤,南部與希臘和...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成立,1929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塞爾維亞和黑山成為其中的一部分。1945年,南斯拉夫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同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963年改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此時的南斯拉夫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和黑塞...
塞爾維亞和黑山,全稱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簡稱塞蒙,位於巴爾幹半島中部,是原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的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加盟共和國於2003年至2006年組成的鬆散聯邦制國家。塞爾維亞、黑山兩國於1992年首先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該聯邦後於2003年2月4日重組並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為了使巴爾幹半島繼續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