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孚島宣言

科孚島宣言,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地處東南歐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包括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黑山、克羅地亞、馬其頓、斯洛維尼亞和塞爾維亞6個共和國;塞爾維亞共和國又包括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南斯拉夫的西北部與義大利相鄰,北部與奧地利和匈牙利交界,東北部同羅馬尼亞為鄰,東部與保加利亞接壤,南部與希臘和阿爾巴尼亞相接,西南部瀕臨亞得里亞海。面積為255804平方公里,人口2299.7萬(1981)。民族除與共和國同名的6個主要斯拉夫民族外,還有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等。宗教信仰主要有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官方語言為馬其頓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維尼亞語、阿爾巴尼亞語。首都貝爾格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孚島宣言
  • 發布時間:1917年
沿革
14世紀以前的南斯拉夫 在今南斯拉夫境內的最早居民是伊利里亞人、色雷斯人和克爾特人,6世紀,斯拉夫人的一支開始突破拜占廷帝國的多瑙河防線,侵襲巴爾幹半島。7世紀,他們在巴爾幹半島定居下來,逐漸同當地土著居民融為一體,統稱南部斯拉夫人。9世紀,絕大部分南部斯拉夫人受希臘傳教士影響,皈依東正教。   
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部落為了爭得生存和安居之地,先後同拜占廷人、阿瓦爾人、法蘭克人、匈牙利人、威尼斯人等進行了接連不斷的戰爭,曾建立起中世紀國家組織。但是,由於無力抵禦鄰國的擴張侵襲,這些國家存在的時間都不長。8世紀斯洛維尼亞人第一個國家組織因受到日耳曼人的打擊,不久滅亡。9世紀,克羅地亞人有了自己的獨立國家,11世紀進入全盛時期,版圖迅速擴大,但到1102年被匈牙利吞併。10世紀下半葉,薩穆伊爾建立了第一個馬其頓國,1018年為拜占廷人所滅。11世紀,斯拉夫人在黑山也建立了杜克列亞國,後又改稱澤塔國。12世紀末葉,又建立波士尼亞國。13世紀初建立塞爾維亞國,在斯特凡·杜尚皇帝執政期間,其疆土幾乎占了巴爾幹半島的2/3。但它的存在也不超過兩個世紀,14世紀末在奧斯曼土耳其人入侵下解體。   
外族統治時期 
從14世紀到16世紀,土耳其人征服了巴爾幹半島,消滅了南斯拉夫境內的斯拉夫國家,在塞爾維亞、馬其頓、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及黑山部分地區建立了長達5個多世紀的軍事封建統治。同時,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亞得里亞海沿岸分別被奧地利和威尼斯共和國所占領。只有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直到19世紀初仍保持著獨立地位 (見彩圖)。從此,南斯拉夫兩部分分別屬於不同的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歷史地形成了3種主要宗教:東正教、天主教和伊斯蘭教。存在著3種不同的斯拉夫語言: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維尼亞語和馬其頓語。使用兩種不同的字母:基里爾字母和拉丁字母。這種宗教和文化上的差異一直延續到今天。 奧斯曼帝國軍隊攻打貝爾格勒(1521)  
南部斯拉夫各族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和社會進步進行了長期的鬥爭。其中有:1573年馬蒂亞·古貝茨領導的反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起義(見克羅地亞農民起義)、1804年和1815年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塞爾維亞起義、1848年克羅地亞和伏伊伏丁那推翻奧地利和匈牙利統治的大暴動、1875~1878年黑塞哥維那和波士尼亞等地的武裝起義(見黑塞哥維那起義)等。19世紀上半葉,克羅地亞年輕的資產階級發起了民族復興運動,史稱伊利里亞運動,目的在於建立克羅地亞獨立國和實現南部斯拉夫人的聯合。1878年,黑山和塞爾維亞的獨立得到了國際上的承認。
塞爾維亞起義者   
統一的南斯拉夫王國時期 在1912~1913年的巴爾幹戰爭中,塞爾維亞、黑山、希臘和保加利亞等國聯合打敗了土耳其,結束了奧斯曼帝國在南斯拉夫東部和南部的統治。這一勝利鼓舞了波士尼亞、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和斯洛維尼亞等地人民反對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的鬥爭。1914年6月,奧地利皇太子弗蘭茨·斐迪南在塞拉耶佛遇刺,就是這種鬥爭的反映,但它成了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藉口,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5年,流亡倫敦的南斯拉夫政治家成立南斯拉夫委員會,要求同奧匈帝國斷絕關係,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1917年,塞爾維亞政府和南斯拉夫委員會就國家統一問題發表了《科孚島宣言》。次年12月1日,亞歷山大一世[ID=ya_sai]以攝政身份在貝爾格勒宣布成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其面積幾乎相當於今天的南斯拉夫。
1919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工人黨(共產主義者)誕生。
1920年該黨易名為共產黨。
1921年6月,王國頒布維多夫丹憲法,實行中央集權制。1929年,亞歷山大國王發動政變,廢除憲法,解散議會,禁止包括共產黨在內的一切政黨的活動,實行獨裁統治,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王國雖然政治上獲得獨立,但經濟上仍受外國資本控制,經濟落後,75%以上的居民住在農村,民族矛盾尖銳。在對外政策方面,1935年以後日益轉向親法西斯義大利和納粹德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南斯拉夫 
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王國政府參加德意日三國同盟(1940),激起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抗議示威,於3月27日推翻賣國政府,成立了以D.西莫維奇將軍為首的新政府。4月6日,德意法西斯軍隊入侵南斯拉夫。4月17日,迫使王國軍隊代表簽署無條件投降書,國王和政府經希臘逃往倫敦。南斯拉夫被德意匈保等國占領和瓜分。在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等地還成立了傀儡政權。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南斯拉夫共產黨肩負起組織和領導反對占領者和賣國賊的重任。1941年6月底,在南共領導下建立了各級軍事委員會,成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游擊隊總司令部,J.B.狄托任總司令。7月4日,南共中央政治局在貝爾格勒作出了開展武裝起義的決定,緊接著在全國各地爆發了武裝起義。1941年底,第一支正規軍──無產者旅誕生,在解放區開始建立人民政權機關──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員會。(見彩圖)經過4年的英勇鬥爭,南斯拉夫人民在內雷特瓦戰役和蘇捷斯卡戰役中粉碎了敵人的7次凌厲攻勢,戰勝了幾倍強大於己的敵人,成立了人民政權機構(見阿夫諾伊),建立了一支擁有80萬人的人民軍隊,終於在1945年5月15日解放全國。1945年11月29日宣布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在人民解放戰爭中,南斯拉夫犧牲了全國人口的近11%,為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作出了貢獻。 J.B.狄托(中)在反法西斯鬥爭中   
社會主義時期 
1945年8月聯邦議會通過土地改革法,將80萬公頃土地分給30萬戶無地或少地的農民。1946年1月31日,通過第一部憲法。1946年實行工業國有化,首先沒收了外國資本家的財產。1946和1949年兩次頒布關於農業合作化的法令。到1948年,全國的工礦企業、交通運輸、銀行和商業部門已實行國有化。在戰後的頭幾年,國民經濟的主要方面得到了恢復,1948年南斯拉夫經受了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政治壓力和經濟封鎖的考驗。   
為加速發展社會主義經濟,1947年聯邦會議通過第1 個五年計畫(1947~1951)。在此期間,南斯拉夫開始探索符合本國實際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即自治社會主義。1950年6月,聯邦議會通過《勞動集體管理國營企業和高級經濟聯合組織基本法》。在全國工礦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建立了工人委員會,把國營工廠的管理權交給工人,並宣布將生產資料的國家所有制改為社會所有制。
1953~1963年是南斯拉夫經濟大發展的十年。工業生產每年平均增長13.8%。1957年開始的第2個五年計畫,於1960年提前一年完成。   
1963年至70年代初工人自治發展為社會自治。1963年通過新憲法,擴大了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許可權,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联邦共和國。1965年進行全面經濟改革,進一步擴大企業的許可權,以使南斯拉夫經濟成為開放型的經濟。70年代至今,自治制度發展到第3個階段,即自治的聯合勞動階段。1974年2月,聯邦議會頒布新憲法,規定在經濟部門普遍建立聯合勞動組織,加強國民經濟的計畫性;在各級政權機構中實行代表團制,聯邦設立主席團,實行集體領導。
1980年狄托逝世後,南斯拉夫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職務由各共和國和自治省選出的代表輪流擔任,實行任期制。1982年,制訂了長期穩定經濟綱領。南斯拉夫各族人民堅持自治社會主義、民族團結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 J.B.狄托在1974年   
共和國建立以來,南斯拉夫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工業生產1980年比1939年增長了18倍。農業以平均每年3.1%的速度增長。1979年,南斯拉夫按人口平均計算的國民收入居世界第36位。今日南斯拉夫已從戰前歐洲最落後的農業國躍入中等已開發國家的行列。   
1949年10月5日南斯拉夫承認中國,1955年1月2日兩國建交。1958年雙方撤回大使。1968年起兩國關係逐漸改善。1970年重新互派大使。1977年9月狄托總統訪問中國,把兩國友好關係推進到一個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