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平南詞”
- 演出形式 :坐唱、清唱
“南詞”自清乾隆、嘉慶年間傳入南平及周邊各鄉鎮、縣府。當時都是以坐唱、清唱形式演出,參加者多是知識界人士、商人、衙役、官吏及有錢人家子弟。“南詞”坐唱班被東家邀請去唱,從不肯收受酬金,以示與職業藝人區別,東家要待其如賓客,盛宴款待,不能有絲毫怠慢,樂器箱從不自己攜帶,要東家派人運送,以示他們身份高貴。
“南平南詞”坐唱分文、武場,以八字型排開兩邊,文場在左邊,是一些拉弦、彈撥樂器,另一邊是武場,即鑼鼓類,演唱者身著長袍,一人唱一角色,唱的多是代言體小戲,行當明確,分生、旦、醜、未(大花臉)、副(副醜)、正、貼旦,都用假嗓唱,從未有過女子參與演唱,都是以男子的小嗓代替女聲,老生、老旦、醜、未、副用本嗓(陽嗓)。
“南平南詞”時也參加當地士紳或親友家的喜慶壽誕宴會,以及當地迎神賽會、菩薩壽誕廟會以及一些宗教儀式。“南平南詞”說唱形式不同於其他說唱鼓書、彈詞等表演的單一或二人說唱或樂隊伴奏員幫唱的形式,已有角色之分,更多地包含著戲劇的表現形態,在這種演唱中要根據參加各婁宴會、廟會、壽誕等的要求演唱符合其內容的祝詞、戲文,這從“南平南詞”留存的手抄本中可以得到佐證,如:《大天官》、《三星天官》、《九子升官》、《一見才郎》等。
“南平南詞”雖傳於蘇、昆,也融進了本地民歌小調及江南絲竹等民間音樂,這大多用於演唱正本前與換戲的間奏及結束。在演唱正式曲目外,還經常演唱一些雜詞、小調,作為餘興節目,或作為曲目之間的過渡。雜韻數量較少,如:《秋江調》、《鴛鴦歌》、《竹枝詞》、《四合如意》等,小調較多,都是江南一帶的民歌小調,主要有《過前川》、《點絳唇》、《趕船歌》、《朝歌》、《雲韻》、《翠花陽》、《塞外風光》、《一支紅》、《金印記》、《女告訴》、《鮮花調》、《小鯉魚》、《呱呱調》等。
“南平南詞”在演出開始前或間歇時間,總要演奏一些器樂曲以靜場,器樂演奏曲俗稱“十番”。這種演唱前加奏音樂,中間插入伴奏及結尾又由樂隊的音樂沖向高潮至完全結束的方式,形成了南詞說唱不同於一般的說唱表演。
“南平南詞”分聲樂與器樂二大類:
(一)聲樂:用一種被稱為“中州韻”的土官話演唱和道白,“正韻”亦稱“八韻”是“南平南詞”主體唱腔,唱腔優美委婉。學習者必學“正韻”,聲腔帶崑曲唱法的不同角色在演唱時可以潤腔,如大花、丑角等可用蘇白式陽嗓。近代多用國語演唱加韻白。
除正韻外,還有由正韻不同板式變化派生出的清韻、峰韻、旭韻、雲韻、霞韻、武馬韻、凡韻、乙韻等。
正韻的快節奏板式變化稱為“弦索”,有“單玄”、“雙玄”、“混合玄”三種曲調,弦索亦有快板之稱。另有別韻類,包括別調和別玄。
(二)器樂:分文、武場
“南平南詞”坐唱分文、武場,以八字型排開兩邊,文場在左邊,是一些拉弦、彈撥樂器,另一邊是武場,即鑼鼓類,演唱者身著長袍,一人唱一角色,唱的多是代言體小戲,行當明確,分生、旦、醜、未(大花臉)、副(副醜)、正、貼旦,都用假嗓唱,從未有過女子參與演唱,都是以男子的小嗓代替女聲,老生、老旦、醜、未、副用本嗓(陽嗓)。
“南平南詞”時也參加當地士紳或親友家的喜慶壽誕宴會,以及當地迎神賽會、菩薩壽誕廟會以及一些宗教儀式。“南平南詞”說唱形式不同於其他說唱鼓書、彈詞等表演的單一或二人說唱或樂隊伴奏員幫唱的形式,已有角色之分,更多地包含著戲劇的表現形態,在這種演唱中要根據參加各婁宴會、廟會、壽誕等的要求演唱符合其內容的祝詞、戲文,這從“南平南詞”留存的手抄本中可以得到佐證,如:《大天官》、《三星天官》、《九子升官》、《一見才郎》等。
“南平南詞”雖傳於蘇、昆,也融進了本地民歌小調及江南絲竹等民間音樂,這大多用於演唱正本前與換戲的間奏及結束。在演唱正式曲目外,還經常演唱一些雜詞、小調,作為餘興節目,或作為曲目之間的過渡。雜韻數量較少,如:《秋江調》、《鴛鴦歌》、《竹枝詞》、《四合如意》等,小調較多,都是江南一帶的民歌小調,主要有《過前川》、《點絳唇》、《趕船歌》、《朝歌》、《雲韻》、《翠花陽》、《塞外風光》、《一支紅》、《金印記》、《女告訴》、《鮮花調》、《小鯉魚》、《呱呱調》等。
“南平南詞”在演出開始前或間歇時間,總要演奏一些器樂曲以靜場,器樂演奏曲俗稱“十番”。這種演唱前加奏音樂,中間插入伴奏及結尾又由樂隊的音樂沖向高潮至完全結束的方式,形成了南詞說唱不同於一般的說唱表演。
“南平南詞”分聲樂與器樂二大類:
(一)聲樂:用一種被稱為“中州韻”的土官話演唱和道白,“正韻”亦稱“八韻”是“南平南詞”主體唱腔,唱腔優美委婉。學習者必學“正韻”,聲腔帶崑曲唱法的不同角色在演唱時可以潤腔,如大花、丑角等可用蘇白式陽嗓。近代多用國語演唱加韻白。
除正韻外,還有由正韻不同板式變化派生出的清韻、峰韻、旭韻、雲韻、霞韻、武馬韻、凡韻、乙韻等。
正韻的快節奏板式變化稱為“弦索”,有“單玄”、“雙玄”、“混合玄”三種曲調,弦索亦有快板之稱。另有別韻類,包括別調和別玄。
(二)器樂:分文、武場
文場樂器:胡琴、高胡、二胡、殼胡(比板胡大)、楊琴、琵琶、三弦、竹笛、嗩吶、笙。多以高胡、揚琴為主腔伴奏,也加入低音大胡、中胡等。
武場(打擊樂):擅板、板鼓、松鼓、詞鈸(又稱絲鈸)、手鑼(比小鑼小,是傳統樂器),以及緊鼓、大鑼、鈸等。
器樂曲:這多用於開場樂或演出行進中情緒劇情的烘托或單獨做為民間喜慶演奏,有[七牌十番]、[朝天子]、[普天樂]、[哭皇天]、[滿園春]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南平南詞”老藝人邱德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組織了“庚韻琴社”,成為後來在福建影響久遠的南詞班社。新中國成立後南詞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扶持,1952年成立了南平業餘演唱組參加省會演, 1953年成立了中山二街、文宣街文工隊,擴大了原有的南詞組,成立了“南平業餘南詞劇團”,1960年南平市創建了南詞藝校,培養了第一批專業南詞藝人,並於1964年組建了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與此同時,原坐唱形式仍在民間(南平地區)流行,南平樟湖青蛙節、南平溪源菩薩節(器樂曲牌演奏)、建陽鄒墩伏虎廟和尚及鄉間慶壽喜宴仍完整地演唱南詞,以正韻為主唱。
武場(打擊樂):擅板、板鼓、松鼓、詞鈸(又稱絲鈸)、手鑼(比小鑼小,是傳統樂器),以及緊鼓、大鑼、鈸等。
器樂曲:這多用於開場樂或演出行進中情緒劇情的烘托或單獨做為民間喜慶演奏,有[七牌十番]、[朝天子]、[普天樂]、[哭皇天]、[滿園春]等。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南平南詞”老藝人邱德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組織了“庚韻琴社”,成為後來在福建影響久遠的南詞班社。新中國成立後南詞受到政府的重視和扶持,1952年成立了南平業餘演唱組參加省會演, 1953年成立了中山二街、文宣街文工隊,擴大了原有的南詞組,成立了“南平業餘南詞劇團”,1960年南平市創建了南詞藝校,培養了第一批專業南詞藝人,並於1964年組建了南平市南詞實驗劇團。與此同時,原坐唱形式仍在民間(南平地區)流行,南平樟湖青蛙節、南平溪源菩薩節(器樂曲牌演奏)、建陽鄒墩伏虎廟和尚及鄉間慶壽喜宴仍完整地演唱南詞,以正韻為主唱。
2006年,“南平南詞曲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