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禪宗著述。南朝陳永定二年(558)慧思撰。一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 性質:禪宗著述
- 作者:慧思
- 卷本:一卷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禪宗著述。南朝陳永定二年(558)慧思撰。一卷。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禪宗著述。南朝陳永定二年(558)慧思撰。一卷。內容簡介 是該年慧思在河南光州(今河南橫川)齊光寺造金字《摩訶般若經》時所作的發願文。先述發願造此金經的因緣,次發二十七願。文中涉及當時光州刺史和淮南郢州刺史劉懷寶對佛教的態度等,反映了南北朝末期佛教的某些情況,有一定的史料...
慧思著作現存有《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一卷、《隨自意三昧》一卷、《法華經安樂行義》一卷、《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大乘止觀法門》四卷、《受菩薩戒儀》一卷等六種,另有《釋論玄》《次第禪要》《三智觀門》《四十二字門》等數種久已亡佚。《南嶽立誓願文》為北齊天保九年在南光州造金字《摩訶...
自少林西來,曹溪纘續,而南嶽一馬,首誕什邡,是則宗門之盛實吾蜀人啟之也。自時厥後,代有名宿,莫不家敷智蕊,月燦心燈。求其得隨宏宗,圓機應世,王公欽范,走卒知名本衛法之苦心,運大人之作用,逆順莫測,遊戲無方,不不推我萬峰老人矣。師諱海明,號破山,俗籍順慶之大竹,元勛奕葉,相傳蹇忠定...
立誓願文》的流傳,更引起了遠地信眾的歸仰,遠來歸從他的人益多。以後創立天台宗的智顗,就是在這時不避戰亂,遠來光州師事他的。慧思在光州游化歷時十四年,乃於陳朝光大二年(568年)帶了徒眾四十餘人前往湖南、入住南嶽。在那裡繼續提倡修禪,陳地信眾望風歸附,陳主迎他到陳都建業,住棲玄寺,講《大...
唱題是佛學術語,即唱誦經名。與稱名念佛不同之處,乃前者為唱誦經典題目,後者為稱念佛菩薩名號。經題總攝經典全部內容,若一心唱念經題,則一經所注諸法實相功德,自然圓融,即身成就妙果。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中載,慧思為人所害,將死時,念般若波羅蜜經之經題,而起死回生。續高僧傳卷十七智顗傳謂,...
慧思《立誓願文》唐道宣《續高僧傳》又據慧思《立誓願文》及唐道宣《續高僧傳》所載,南嶽慧思生於515年,寂於577年,二十至三十八歲(535-553年)遍歷齊國,學習摩訶衍及親近諸 大禪師,此時師乃齊地“聚徒數百,眾法肅清,道俗高尚”之高僧。故師之生年當在515年之前。《釋氏稽古略》載慧思依慧聞開悟為...
1933 46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1卷 陳‧慧思撰 1934 46 國清百錄 4卷 隋‧灌頂纂 1935 46 法智遺編觀心二百問 1卷 宋‧繼忠集 1936 46 四明十義書 2卷 宋‧知禮撰 1937 46 四明尊者教行錄 7卷 宋‧宗曉編 1938 46 天台傳佛心印記 1卷 元‧懷則述 ...
自撰者有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一卷 三祖智者大師 智者大師即智顗(538~597),字德安,俗姓陳,潁川人,陳隋時期著名的高僧,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535),卒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597)。智顗七歲即好往伽藍,諸僧口授普門品一遍,即誦持之。十八歲出家,二十二歲從慧思所學。陳太建七年(575...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節選)智 妙法蓮華經玄義卷第一(上)摩訶止觀(節選)隋唐五代時期 懷讓 南嶽大慧禪師語錄(節選)懶瓚 南嶽懶瓚和尚歌 李邕 麓山寺碑 希遷 參同契 草庵歌 惟儼 藥山惟儼和尚語錄 曇晟 寶鏡三昧歌 龐蘊 龐居士語錄(節選)法照 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節選)寄錢...
我國文獻中,此種思想最早見於北齊慧思(515~577)之南嶽思禪師立誓願文;其次為隋代信行(540~594)提倡之三階教,其以正法住世時為第一階,像法為第二階,末法為第三階,各階各有其相應之法,一乘為第一階之法,三乘為第二階之法,普法為第三階之法。認為當時已進入末法時代,若依前二階之別法來...
《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蘊含的信息 鑒真大和尚東渡和日本律宗 隋唐的佛舍利供養和法門寺 《曹溪大師傳》及其在中國禪宗史上的意義 臨濟義玄河北傳法考 大覺道欽禪師和徑山寺 《唐同德寺無名和尚塔銘並序》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 圓仁和日本天台宗 唐代密宗和《日本弘法大師空海著述輯要》雪峰義存及其在中國佛教文化史上...
禪門中的慧思禪師形象 回小向大,諸法無諍 ——慧思大師《諸法無諍三昧法門》研究 此禪非彼禪 ——慧思禪與慧能禪有何差別?南嶽慧思大師思想概談 “內丹”之名出自慧思說再考 南嶽慧思《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中的道教影響及論天台 智《摩訶止觀》對儒、道二家之態度 南嶽慧思的法華思想詮釋 慧思處理...
像季是指像法時代之末期。像法係為正、像、末三時之第二時,其教法運行狀況相似於正法時代,故稱像法。為有教、行二法而無證果之時代。依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所載,正法住世五百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住世一萬年。又據西方要決後序(大四七·一一○上):‘夫以生居像季,去聖斯遙。’或謂像季系...
後 以心觀傳南嶽慧思禪師,南嶽弘化南方,開天台教法宣說之基。因奉師為二祖(或謂初祖),世稱北齊尊者。歷史記載 又據慧思《立誓願文》及唐道宣《續高僧傳》所載,南嶽慧思生於515年,寂於577年,二十至三十八歲(535-553年)遍歷齊國,學習摩訶衍及親近諸 大禪師,此時師乃齊地“聚徒數百,眾法肅清,...
至南朝時,僧人慧思引道入佛“為護法故求長壽命”,稱“借外丹力修內丹,欲安眾生先自安”(《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大正藏》卷四六),內丹、外丹之名遂見於史籍。《黃庭經》《黃庭經》中指明了三丹田的部位,論述了它們在真炁運行中的作用,並將元炁稱為“玄丹”,說明經中包含了早期的內丹功法。
慧思大師生平著作有《四十二字門》、《諸法無諍三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次弟禪要》、《三智觀門》、《大乘止觀法門》、《立誓願文》等。《宋高僧傳》載:新羅國沙門玄光,越滄溟,求中土禪法,於南嶽參禮思祖,獲授法華安樂行門,證法華三昧,還歸本國,化導甚眾。慧思示寂後,據說托生到日本...
智過於師 方堪傳授 高峰禪師 分別釋之 臨濟痛快 溈山謹嚴 曹洞細密 雲門高古 法眼詳明 五家分立 慧能弟子 南嶽懷讓 青原行思 南陽慧忠 永嘉玄覺 荷澤神會 名荷澤宗 頓悟法門 一念不起 了見本性 磁州智如 益州南印 南嶽懷讓 六祖之行 蒙受心印 住般若寺 贛有龔公 舉揚禪法 開喝棒豎 峻烈機鋒 乃稱洪州 ...
”公元821年在長安圓寂,後被謚為大悟禪師。法師生平 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法照於南嶽彌陀台廣發弘願,盡此形壽,每夏九旬,常入般舟念佛道場,決定畢生修持淨土法門。同年,法照往長安(今西安),在章敬寺的淨土院,依《無量壽經》撰寫了第一部著作《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贊》。此外,法照大師所撰寫的第二...
1998年大願法師恢復重建南嶽五大古剎之一方廣寺,將該座南嶽幽靜的古寺建成供四眾弟子靜修和閉關的殊勝道場。1999年應湖南懷化佛教界之請住持大興禪寺,並任懷化佛教協會會長(大興禪寺位於洪江市,始建於北宋元佑年,現為湖南省重點寺院)。1999年底,重建廣東四會六祖禪寺,並任廣東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同年應廣東江門佛教...
天統四年(568年):兵荒馬亂,慧思避難率第子僧照等40餘人去南嶽宣教。智顗承師慧思近8年,學有大成,遵師囑率徒眾法喜等30人,先期(567年)去金陵“傳燈化物”,說教弘法。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眾去南嶽後,留在大蘇山的僧人繼續開慧思道場。清人有詩云“選佛場開太建初”,是為此證。唐 神龍二年...
據宋《高僧傳》、《五燈會記》載:希遷禪師(公元七00年——七九0年)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縣)人,聽說六祖惠能南來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便前往參學。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於羅浮山受戒。後又拜青原行思為師,傳其法。唐玄宗天寶初年,希遷到南嶽衡山受戒結庵於南台寺東大石上,時...
為南嶽禪宗八世首山省念禪師法嗣洪諲禪師(九世)所建。資聖寺曾經殿堂宏偉,佛像莊嚴。范仲淹、曾國藩、左宗棠等歷代名家曾在此留存墨寶。清末著名愛國詩僧,中華佛教總會首任會長敬安大師(1851-1912),字寄禪,號八指頭陀,於清光緒十六至二十五年(1890-1899)在此住持。爾後四次至神鼎山,曾兩次呤詩興嘆:“...
禪宗南宗強調即心即佛的心佛一體觀,六祖慧能一系如荷澤神會、本淨、南陽慧忠、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及石頭希遷等禪師都將心佛相即的理念運用於日常生活之中,作為指導禪修實踐的方法之一。唐代唐代馬祖道一禪師(709~788)對它更加靈活地發揮於禪修之中。心外無法可求,因為萬有諸法皆由自心顯現,除去自心,並沒...
密印寺開山祖師為唐朝靈佑禪師,靈祐禪師承繼於禪宗門下南嶽懷讓一脈,其弟子慧寂禪師前往江西仰山傳法,後人合稱溈仰宗。故寺門門聯曰:“法雨來衡岳;宗風啟仰山。”據史籍記載,唐宋時,密印寺占地廣闊,殿宇宏偉,傳說極盛時有僧眾3000餘人,寺內鑄有千僧鍋、萬斛洪鐘,聲震山野。歷代著名方丈先後有宋空...
少康目睹這些瑞相,感動之心,無可名狀,遂五體投地頂禮遺文,發誓說:“劫石可將移動,我少康修學淨土、弘揚淨土的誓願絕不會變移!”少康發此弘誓願後,為表心跡,特別前往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的影堂(即紀念堂),恭敬瞻仰頂禮善導大師遺像,乞願得見善導大師真身,頂禮之際,果見善導大師遺像化成金色佛身,...
今師相承是指北齊時代(550~577)的慧文禪師,依龍樹《大智度論》及《中論》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諦圓融之理,由此構成一心三觀的禪法。後來把這個法門傳授南嶽慧思,意思把它和《法華經》相結合而構成他的實相論,雙弘定慧二門。智顗師事慧思,傳受漸次、不定、圓頓三種止觀,其中《摩訶止觀》便是發揮...
天寶元年,歸衡山,立精舍,號彌陀台。僅安置經像,粗食弊衣,清苦修道,恆見聖境。以專持名號為正行,以布施,持戒為助行,貞元十八年入寂,終年九十一歲。後名其居於般舟道場,教導四眾,前後受法弟子千餘人。《佛祖統紀》列為蓮社第三祖。法照大師 五台法照大師,以念佛三昧為無上深妙禪門。極力指責禪徒之...
龕外塑南嶽、青原、法海、神會四像侍側。當時的南華寺盛極一時,面積從曹溪門到最後的卓錫泉,南北深151丈,由東邊寺牆至禪堂西壁,廣39.5丈,建築面積達1.2萬平方尺。主要建築有:中路的曹溪門、放生池、五香亭、寶環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靈照塔、六祖殿、方丈室。左側依次是虛懷樓、報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