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坦湖
- 地理位置: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浮屠鎮
- 面積:6.47 km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年平均水位:18.04m
- 容積:1300萬立方米
形成演變,位置境域,水文特徵,地理環境,地質地貌,氣候特徵,自然災害,湖區水系,資源狀況,植物資源,動物資源,土地資源,旅遊資源,治理開發,治水滅螺,水土保持,環境治理,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文化習俗,歷史名人,
形成演變
南坦湖原為自然濕地,枯水時四周邊沿為草場或沼澤泥灘,中心地區是水面,豐水時草場、沼澤、泥灘被淹沒,形成湖面。隨著周邊村落的出現和繁衍,此地勢較高的湖漢、灘涂漸漸被開墾為農田或攔築為小湖、小塘。20世紀40年代,最南邊出口的攔魚小圩變成壩堤,使南坦湖湖水面積縮小。1949年後變化最大,原來的低小壩堤被加高加寬。20世紀60~70年代,堅持執行“以糧為綱”思想路線、先後圍墾祝湖壢、趙前湖、趙後湖、太石灣、外南坦等,開墾近400公頃農田種植水稻,使之逐步成為種養殖子湖。
位置境域
南坦湖位於湖北省黃石市陽新縣浮屠鎮中南部,西沿106國道,東沿湖彭、北起浮屠街,南達三溪河(又稱八湘河),是富水流域中游北岸的一處中型淡水湖。湖泊水面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115°5'27.31",北緯29°50'43.31"。
20世紀50年代,南坦湖湖泊面積17.5平方千米,到20世紀80年代;南坦湖湖泊面積縮小為8.3平方千米;現今南坦湖湖泊面積約為6.87平方千米,仍為浮屠鎮境內最大的湖泊。
水文特徵
南坦湖由內南坦湖、外南坦湖、祝湖壢、趙前湖、趙後湖、太石灣、外南坦等種養殖子湖組成,其中內南坦湖因面積較大,湖面擠占少而成為現今南坦湖的所指對象。
20世紀50年代,南坦湖平均水位20.0米,容積37456萬立方米;到20世紀80年代,南坦湖平均水位縮小為19.0米,容積縮小為1396萬立方米;據2012年湖北省全省“一湖一勘”,南坦湖平均水位18.04米,水深1.89米,相應容積1300萬立方米。湖區承雨面積達86.5平方千米。
1980年後,隨著工農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城鎮化迅猛推進,尤其是漁業高密度投肥餵養、農業化肥農藥使用面源污染、城鄉污水及固廢垃圾、畜禽規模化養殖業帶來大量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的糞便殘渣等,造成污染物流入南坦湖。湖北省水環境監測中心黃石分中心2014年1月檢測南坦湖水質,依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13-2002》評價,其水質為V類,總磷超標1.8倍,水體中度富營養。
地理環境
地質地貌
南坦湖處幕阜山脈北麓至長江間的壟崗丘陵—沖湖積平原區。壟崗丘陵區為低山、殘丘壟崗分布地帶,一般屬於凸向坡,地面起伏變化較大,坡降大,坡地遭剝蝕後基岩裸露,坡麓物質在水流的作用下堆積於河谷兩岸。
據2003年11月長江勘測設計研究院編制的《富水下游防洪滅螺治理一期工程可研報告》提供的水文資料表明:南坦湖區內除局部出露三疊系中統(T2)碳酸鹽岩及下第三系(E)碎屑岩外,主要為第四系(Q)地層。第四系沖—(a1-1Q4)主要由黃祝—褐黃色、灰褐—灰色粉質黏土,黏土、粉質壤土,灰—深灰色含淤泥質粉質黏土、含淤泥質黏土組成,局部夾含細粒土粉細砂、砂壤土、壤土、粉質黏土與粉細砂互層、粉質壤土與粉細砂互層、粉質黏土與砂壤土互層等透鏡體。第四系沖積層(a1Q4)由灰綠—灰色砂壤土、粉細砂、中粗砂、含泥沙礫卵石層組成。
湖區地勢低洼,丘湖交錯,是遠近有名的“水袋子”“旱包子”“蟲窩子”。
氣候特徵
南坦湖湖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5℃,極端最低氣溫-14.9℃,極端最高氣溫42.2℃,多年平均無霜期279天,年均日照時數1684小時。南坦湖湖區流域內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454毫米,徑流深730毫米。
自然災害
- 旱澇災害
南坦湖地勢低洼,易遭受水患。一到雨季,長江、富河水漲起來倒灌入南坦湖與內水相匯,往往一場大雨水位陡升,周邊農田即將收割的稻穀等農作物盡被淹沒,低處房屋進水。1949年前是十年九災、民不聊生。1949年後也發生了幾次較大水災:1954年大洪水,南坦湖破堤水位超過歷史,成為一處澤國,周邊田地顆粒無收,村莊被淹,房倒屋塌。1969年7月陽新連續幾日暴雨,富河及上游洪水裹挾著被衝掉的房梁家具等滾滾而來,倒灌入湖,一直淹到宋家橋下畈。1994~1996年連續三年發洪水,周邊栗林、茶鋪等村即將收割的早稻顆粒無收,二季無從復晚。1998年陽新縣遭受百年不遇大水,有民工溺水身亡。經過1950年以來對富水流域“上蓄、中圍、下泄”的綜合治理,2010~2014年基本未見水患,沿岸民眾過上安定日子。
- 血吸蟲疫病
清代以來,血吸蟲病在南坦湖區肆虐橫行,周邊村民感染血吸蟲而得“水鼓病”,肚大如鼓,骨瘦如柴,最後悲慘死去,一些村莊因此而絕戶。1950年後,採取圍墾滅螺、藥物防護、診治等方法綜合治理,現已基本消滅血吸蟲病。
湖區水系
南坦湖主要入湖河流有四條:
一為沿埠頭港,源於七峰山山脈烏龜山,全長7.28千米,於沿鎮岔路口匯入南坦湖,上游建有野豬豪、烏龜壟二座小型水庫;
二為華道港,又稱三八港,源於白沙鎮境內的百福山西側,全長16.1千米,於張畈匯入南坦湖,上游建有野馬港水庫;
三為下汪港,源於百福山南麓王志七里沖,全長4.89千米,於茶鋪進入南坦湖,上游建有七里沖水庫;
四為茶鋪新來柯港,全長2千米,匯入南坦湖、上游建有蔡清堍水庫。
南坦湖出流經位於浮屠湖彭村南坦湖隔堤的祝家壩閘,過外南坦西截流港,再過外南坦湖西閘匯入富水河支流三溪河,由三溪河匯入富水,出富池口流入長江。
資源狀況
植物資源
南坦湖湖區盛產各類植物。浮游植物有47種,隸屬5門46屬。其中,藍藻門19屬19種,綠藻門12屬12種,金藻門2屬2種,裸藻門1屬1種,硅藻門12屬13種。藻類以隱藻、直鏈藻、異極硅藻和放射硅藻為優勢種,團藻、水綿和顫藻為常見種類。浮游植物密度405.6x10個/升,生物重1.9315毫克/升、魚類易消化的種類占68%以上。維管束植物有591種,隸屬141科388屬。其中,蕨類植物21科31屬50種,分別占湖北沼類植物科、屬、種總數的50%、29.8%、11.9%;種子植物120科357屬541種,分別占全省60.3%、11.6%、9.6%、其中又分裸子植物4科10屬13種。被子植物116科347屬528種。水生植物有20世紀70年代圍墾以前,湖中生有菱角、紅蓮,另外還有大面積的蘆葦、蒿筍、香蒲等。20世紀70年代以後,水生植物逐漸減少,目前零星分布有蓮藕、湘蓮、芡實、菱角、蒿筍等。
動物資源
南坦湖水產資源主要魚種為青魚、草魚、鰱魚、鱅魚四大家魚。魚類的組成以湖區土著性色類為主,人工放養魚種也占一定比例。種群較大的有泥鰍、草魚、鱤魚、鱅魚、鰱魚、鯉魚、鯽魚、黃顙魚、烏鱧、黃鱔等,數量較多的有青魚、鯿魚、三角魴、大眼鱖、刺鰍等。其中鯽魚和黃鱔最為出名,味道鮮美,口感極佳。
土地資源
南坦湖湖區國土面積共2572公頃,包括湖泊871.3公頃,耕地212.7公頃,林地821.3公頃。其上遊興建有小型水庫7座,季節性泛濫地75.3公頃,庫塘濕地84公頃。
1976~1980年,南坦湖湖區綜合治理全面完成,共圍墾1650公頃。其中,105.1公頃水田、21.5公頃旱地、20公頃精養魚池以及圍湖259公頃。
旅遊資源
寶塔寺:2000年建於城東文峰塔下,占地1.3公頃,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大雄寶殿供有佛祖、觀音、羅漢等,同時於塔內添設古今名人詩碑迴廊,為縣級重點開放開發佛教場所。
吳國倫墓:位於浮屠鎮吳智村.沿橫公路南側,公路邊有吳姓族人於2011年新建“吳國倫故里”門樓一座。
治理開發
治水滅螺
20世紀40年代,南坦湖湖區流行血吸蟲病(舊稱“大肚病”),沿岸部分村落戶絕村毀,田地荒蕪,變成貧病交迫、人跡罕至的荒涼湖漢。1949年後,人民政府組織民眾“送瘟神”,經過20世紀60~80年代治水滅螺,血吸蟲病得到有效遏制。
南坦湖周圍主要治水滅螺設施有外南坦湖堤、南坦湖隔堤、趙前湖堤、祝湖壢堤、太石灣堤。
外南坦湖堤東起於外南坦東閘,西止於外南坦西閘。堤防總長2145米,有3處穿堤建築物,分別是西閘、外南坦泵站、東閘。
南坦湖隔堤全長1190米,起於湖彭祝家灣,止於外南坦西閘,建有祝家壩閘,祝家壩閘設計流量5立方米/秒
趙前湖堤全長1280米,建有趙前湖排澇泵站。祝湖壢堤全長1980米。
太石灣堤全長1940米。湖區建有外南坦、趙前湖、新來柯、張54座排澇泵站,裝機9台單機55千瓦的機組,裝機容量495千瓦,排澇面積1.87平方千米;建有茶鋪泵站、白門樓、新壩李、三保、沿埠頭等6座抗旱泵站,裝機容量386千瓦,灌溉面積514公頃。
陽新縣血吸蟲疫區經過水利綜合治理等措施和多年努力,到2013年達到血吸蟲傳播控制標準。
水土保持
南坦湖湖區位於山前沖積平原區,地基土層多為河流相衝積土,厚度不大,一般為7~12米。南坦湖湖區水土流失類型主要是水力侵蝕,局部區域存在重力侵蝕。山區的陡坡耕種與植被破壞,造成土層母質裸露,水土流失嚴重;局部區域岩石風化強烈,岩層結構複雜,易發生崩崗等重力侵蝕。湖區水土保持工作最早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經歷分階段分層次,從試點摸索到點面結合,從單純治理到治理開發相結合,從治理為主到治理預防監督相結合,從單一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相結合等過程,收到一定效果。現正規劃採取育林、植樹、河湖治理等綜合措施,以實現保持水土、山清水秀的目標。南坦湖湖區位於山前沖積平原區,地基土層多為河流相衝積土,厚度不大,一般為7~12米。南坦湖湖區水土流失類型主要是水力侵蝕,局部區域存在重力侵蝕。山區的陡坡耕種與植被破壞,造成土層母質裸露,水土流失嚴重;局部區域岩石風化強烈,岩層結構複雜,易發生崩崗等重力侵蝕。湖區水土保持工作最早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經歷分階段分層次,從試點摸索到點面結合,從單純治理到治理開發相結合,從治理為主到治理預防監督相結合,從單一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為單元、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相結合等過程,收到一定效果。現正規劃採取育林、植樹、河湖治理等綜合措施,以實現保持水土、山清水秀的目標。
環境治理
南坦湖是湖北省政府納入全省湖泊保護名錄予以重點保護的湖泊。2020年12月6日,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1小時版)披露,黃石市陽新縣浮屠明珠田園綜合體和香格里生態旅遊項目均違規侵占南坦湖。
2020年12月,陽新縣成立南坦湖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指揮部,編制完成《陽新縣南坦湖突出環境問題整改技術方案》。2021年1月7日,浮屠鎮政府組織相關執法部門,對南坦湖臨水六棟違建房屋進行了強制拆除,及時清除外運建築垃圾;2021年3月11日,對保護區範圍內一棟4層的違建樓進行依法拆除,及時清運建築垃圾至指定位置。針對警示片中反映的填湖350畝面積,2021年1月13日組織機械進行填湖渣土清除外運,截至4月25日已全部完成渣土清理工作。2020年10月,陽新縣對香格里違建完成了爆破拆除及垃圾清運作業。
陽新縣還重新劃定了南坦湖管理範圍,新劃定的湖泊管理範圍面積為8.47平方千米(省級湖泊保護名錄水面面積為6.87平方千米),管理範圍線長度29.73千米,新增12個界樁,已利用全球定位系統確定位置,完成了界樁的埋設任務。陽新縣發改部門立項申報浮屠鎮南坦湖生態綜合治理項目,對南坦湖流域水環境生態綜合治理,項目估算投資5150萬元。
經過治理,南坦湖突出環境問題,已通過省市兩級整改驗收,同意銷號。
社會生活
- 農漁生產
每年開春初夏,打開節制閘,引長江魚苗經富池大閘沿富水溯河而上,進入南坦湖等長滿蘆葦的湖灘產籽。灌湖納苗,利於建閘後天然魚類繁殖生態一定程度的恢復,利於大面積提高養殖效益、發展漁業生產。秋冬開閘放水開湖,捕撈漁獲物等。
南坦湖養殖場:南坦湖養殖場位於下南坦湖。南坦湖333.3公頃湖面幾乎全部用於南坦湖養殖場的水產養殖,每年上繳稅收20萬元。2013年,南坦湖養殖場主產青、草、鰱、鱅四大家魚。
新來柯魚面:新來柯是南坦湖東北岸的大灣子,緊傍界浮省道南側,整個灣子家家戶戶都製作魚面(因製作過程中要用實麵杖等槌打,故又稱“槌魚”),即將鮮魚去皮、骨、內臟後剁成肉泥,再將薯粉、姜、蔥等摻入其中,經過和、揉、槌、蒸、切等程式手工製作成麵條。其味道鮮美,是道特色食品,頗具經濟價值。該食品一向自製自用,尚未形成規模、進入市場。
蘆湖彭毛竹:地處南坦湖東岸的蘆湖彭灣有一處較大的毛竹林,其地土質肥沃,靠近湖邊,毛竹長得又高又大,竹肉厚、能比別處的毛竹多劈出幾層篾片,因此在南坦湖周邊特別出名。
- 工業開發
1969年11月,武漢市陽新工業區在陽新浮屠街建立,總投資4844萬元。1971年後,武漢鋁廠、武漢冶煉廠陽新分廠、武漢工具機廠分廠、武漢第二工具機、武漢量刃具廠、武漢第四磚瓦廠和小石灰廠,小水泥廠、變電站、汽運站等10餘家企業相繼投產。建築總面積11.87萬平方米,職工2602人、累計生產鋁錠1.46萬噸、冰銅1000餘噸,工具機附屬檔案6.71萬台(件),量具、刃具80餘萬件,紅磚4000餘萬塊。1978年後,各廠陸續遷回武漢。198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決定撤銷工業區。
歷史文化
文化習俗
- 栗林龍船
栗林嘴趙姓有上、中、下三莊。同在一支垴壢上,其勢如箭直插伸入南坦湖中,將南坦湖北半部分為東西兩部分。趙家有劃龍船傳統,也是習俗和競技體育活動,人稱“栗林龍船”。每到端午節,趙家人都要划龍舟到周邊村莊送福。船到之處,各村放鞭炮、奉彩禮迎接。男女老少觀看劃龍船,喚呼喝彩聲此起彼伏,場面十分熱鬧。2010~2013年,先後派代表隊到岳陽、秩歸,武漢等地比賽,2013年先後代表黃石市、湖北省到武漢、北京比賽,均取得較好成績。
- 祝湖壢傳說
南坦湖東邊有個灣子,只有幾戶人家,傳說是為了守風水而住在那裡的。其祖先原住外地,以販賣陶器茶壺為業。一天,父子倆駕著一船茶壺瓦罐經過南坦湖口處,突然河水開了口,只見裡邊金碧輝煌,富麗無比。他們意識到這裡是一處風水寶地,便想葬於此處。但是父子倆都不想跳下去下葬,便扔些茶壺瓦罐下去做個記號,以便以後再來尋找。但等到他們再來找時,只見那天湖水開口處湧起幾座山墩,原來是他們當時扔下去的茶壺瓦罐變的。無奈之下,他們只得尋塊地方居住下來,等待湖水再次開口。
歷史名人
- 李克洧
李克洧(1801-1863年)清代武昌府興國州豐葉里人(今陽新縣浮屠鎮山下村)。稟生,道光甲午科(1834年)中試第三十六名舉人,庚子年(1840年)科第十二名進士,殿試二甲,誥命文林郎,晉封奉直大夫。李克洧歷任山陽、城固、岐山、鹹寧、富平、鹹陽、長安等縣知縣,政績卓異,愛民如子,“上憲疊加優獎”,民眾為他建生祠,稱他為“楚北名進士,秦中賢令尹”。在家鄉建有上下三重官廳,名曰“橋陰堂”。
- 王鳳池
王鳳池(1824-1898年)興國州豐葉里王志村(今陽新縣浮屠鎮王志村太屋)人。擅長書畫,時譽“江南才子”。同治、光緒時期著名瓷畫家,傳世作品有《松風清籟圖》《松鶴圖》《策杖尋梅》等。光緒六年(1880年)丁艱回籍,適逢歲歉,他一面致函在朝廷中的彭中丞,請求撥款賑災,一面帶頭捐獻,安撫災民,分發救災物品,使全州災民生活得以恢復。告老還鄉後,他與同鄉、翰林院庶吉士劉鳳綸合作續編《興國州志》,主持修葺儒學考棚,大興讀書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