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僑機工(中央電視台紀錄片)

南僑機工(中央電視台紀錄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2014年是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戰75周年。再現3200名南洋華僑子弟回國抗戰壯舉的紀錄片《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2014年7月7日至9日每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紀錄片由昆明市委、市政府與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合作拍攝。共分六集,分別是:《參戰》《新兵》《浴血》《求生》《離合》《回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僑機工
  • 外文名:Southeast mechanic
  • 總監製羅明
  • 監製劉文
  • 節目監製:周艷,史岩,陳曉卿,石世侖
  • 總導演:張兵
  • 首播平台CCTV9
  • 線上播放平台央視網
  • 主要成就:滇緬公路運輸
  • 首播時間:2014-07
  • 首映地點:雲南昆明
背景介紹,劇情簡介,劇集列表,分集劇情,創作團隊,播出信息,報導&活動,

背景介紹

央視紀錄頻道派出精英團隊,歷時一年多,查閱了海內外有關“南僑機工”的文獻史料,遠赴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國內8個省區,採訪在世的14位南僑機工,首次發現並披露60多分鐘的珍貴彩色膠片和2000多張歷史照片等。

劇情簡介

1939年,3200名風華正茂的南洋華僑子弟放棄優越生活回到祖國,加入了一支特殊的部隊成為汽車司機和修理技工。他們通過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搶運了50萬噸物資,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以汗水、鮮血和生命譜寫了海外中華兒女愛國主義的光輝篇章。
3200名南僑機工,有1000多人為國捐軀,1000多人復員返回南洋,1000多人居留國內,至今健在僅14人。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戰的壯舉,是近百年來華僑史上一次最集中、最有組織、影響最為深遠的愛國主義行動,凝聚著東南亞、南亞乃至世界其他地方華僑華人熱愛祖(籍)國、嚮往中華的親情。

劇集列表

名稱
《南僑機工》總宣傳片
南僑機工 第一集 參戰
南僑機工 第二集 新兵
南僑機工 第三集 浴血
南僑機工 第四集 求生
南僑機工 第五集 離合
南僑機工 第六集 回家

分集劇情

第1集 參戰
  一群血氣方剛的青年人,懷揣著夢想來到南洋,在這片陌生的土地上,做著大大小小的淘金夢。然後,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把他們的人生徹底改變了……
第2集 新兵
  這些來自南洋的華僑青年,受的是英國殖民文化的薰陶。當他們毅然加入抗戰的隊伍時,才發現一切與自己的最初想像大不相同,在這些熱血青年,成為衛國戰士的道路上,他們要接受血與火的洗禮。
第3集 浴血
  1942年3月,日軍進逼滇緬公路,為了保證抗戰生命線,中國派出遠征軍出征緬甸。但由於組織不力,遠征軍在日軍攻勢前,迅速潰敗,留下大批的軍火物資亟待運送回國。大敵當前,南僑機工冒死搶運對中國抗戰無比珍貴的每一箱軍火……
第4集 苦難
  1942年5月,滇緬公路上的咽喉——惠通橋在緊急關頭爆破,阻止了日軍的攻勢,從此,滇緬公路中斷了。而與之相隨的,在滇緬公路上運送軍火的南僑機工也全部失業,飢餓、疾病、轟炸,威脅著他們,在生死關頭,他們怎樣才能度過?
第5集 離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但是,戰爭刻在每箇中國人身上的傷痕卻不曾消失。南僑機工許海星、王雲峰的命運也無法擺脫戰爭的影響 ,他們的愛情,在殘酷的戰爭面前顯得是那樣的不堪一擊。
繼續看6集
選集
選集

創作團隊

  • 總監製:羅明
  • 監製:劉文
  • 節目監製:周艷,史岩,陳曉卿,石世侖
  • 總導演:張兵

播出信息

2014年新華網昆明7月8日專電,2014年是南僑機工回國參加抗戰75周年。再現3200名南洋華僑子弟回國抗戰壯舉的紀錄片《南僑機工—被遺忘的衛國者》2014年7月7日至9日每晚8點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報導&活動

馬來西亞舉辦抗日南僑機工紀念活動
馬來西亞霹靂州江沙當地時間7日舉行“情牽滇緬—重走南僑機工路”推介儀式和南僑機工歷史圖片展,以紀念70多年前從東南亞各國回國參加抗戰的南僑機工。
2009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在馬來西亞當地團體的聯合主辦下,20餘輛越野車將在2009年11月11日從江沙出發,經泰國、寮國到雲南重走滇緬公路,緬懷南僑機工的抗戰事跡。
新華社記者趙博超、林昊吉隆坡報導。
南僑機工後人憶先祖 望後輩銘記先人功勳
“當年,新搶修的滇緬公路山高谷深,地勢險惡,我們的父輩駕駛滿載抗戰物資的卡車就行駛在這樣的路上,他們用生命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故事。”南僑機工利漢平的兒子利果開說。
廣西南僑機工後人集結在南寧,緬懷先輩抗戰功勳。利果開介紹說,其父利漢平祖籍廣東梅州,在泰國出生後跟隨祖父在南洋漂泊闖蕩,14歲拜師學藝,主攻汽車修理和駕駛。出師後,利漢平在東南亞各國以開車和修車為生,過著平靜的生活。
抗戰爆發後,東起中國昆明、西至緬甸臘戍的滇緬公路成為中國抗戰物資運輸的生命線,承擔著搶運抗戰物資的重任,大批華僑機工也因此回國服務。
“父親生前一直記得南僑總會發出的《徵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通告的內容。”利果開說:“當時,正值而立之年的父親,以駕修兩能者身份報名,參加了‘雪蘭莪華僑機工回國服務隊第一隊’,從新加坡搭乘輪船啟程,經緬甸仰光入滇投身抗戰。”
回國後,利漢平被分配到西南運輸處工作,從載重1.3噸的福特輕卡到著名的6.9米長的美國GMC十輪大卡車,他開著各種車馳騁滇緬公路。1939年10月,隨著南寧會戰的打響,利漢平還和其他南僑機工一道,趕赴中越邊境廣西鎮南關參戰,搶運了大量物資。
和利漢平一樣,泰國華僑馮建群的父母當年也積極回響陳嘉庚號召,回國抗日救亡。馮建群告訴筆者,父親馮家瀛精通無線電和儀表修理技術,母親的家族在泰國經營著一家知名的汽車行,家境十分優越。父親生前常提起,當年回國不僅是出於對“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精神的追隨,更希望能夠實現技術報國的心愿。
在中國戰場,馮家瀛參加了著名的崑崙關戰役,在前線負責通訊工作。“當年他的部隊打贏了那場戰鬥,他至死都感到自豪。”馮建群說。
廣西南僑機工親屬聯誼會會長溫瑞雄多年來一直在尋找南僑機工的後人,並組織他們開展相關紀念活動。溫瑞雄表示,父輩們不僅在險惡的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還參加了多場重大戰役,每個人都有出生入死的經歷,後輩們不該忘記。
多年來,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已找到了100多位南僑機工眷屬,並組織他們重走滇緬公路,參訪南僑機工紀念館。“今後,我們還將帶子孫們到崑崙關、史迪威公路等先輩們曾戰鬥的地方祭奠,希望後輩們永遠銘記他們的功勳,把華僑的愛國精神傳承下去。”溫瑞雄說。(林浩)
抗戰勝利70周年:抗戰老兵憶“華僑機工”
中新社烏魯木齊7月9日電 題:抗戰老兵憶“華僑機工”
作者孫亭文 張詠梅
8日,抗戰老兵李民生鄭重寫下三個名字:“焦谷、李天雲、李偉民。”以及滇緬公路上的仰光、曼德勒、臘戌、騰衝、遮放、惠通橋……這些人名和地方在他的記憶中,已經安放了70多年。
生活在此間的李民生,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稱:“我用望遠鏡看見,有三個駕駛員死了,一個是叫焦谷、一個叫李天雲、一個叫李偉民,被日本人的機槍掃射死的。”
他向記者描述的戰役發生在惠通橋。李民生曾是名為“華僑先鋒大隊”九中隊的隊長,在1938年至1942年的4年多里,在滇緬公路與“南僑機工”並肩奮戰,運輸援華物資。
“我18歲開始當兵,在學校裡面受了愛國教育,但很幼稚,究竟怎么愛國,為什麼要愛國,真正體會到這一概念,是通過華僑的(行動)。”李民生如是說。新加坡、印尼、菲律賓被日本人占領後,仰光就變成了前線,我們就搶運物資,車不能停,人要輪換著開車。南洋華僑們可遭罪了,但他們堅持運輸援華物資。
“南僑機工”是南洋華僑汽車司機及汽車修理技工回國服務團的簡稱。抗戰全面爆發後,受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感召,3200餘名華僑從東南亞各國回到中國參與滇緬公路國際援華戰略物資的運輸任務。
1938年,上海淪陷後參軍的李民生,被派遣到昆明西南運輸處,率領南洋華僑技術工人,到滇西重鎮遮放,接收由陳嘉庚等人捐送的載重汽車。之後,他和“華僑機工”戰友們奔波在滇緬公路上,為中國抗戰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從仰光到遮放,一路地勢崎嶇、環境險惡;茂林中瘴氣瀰漫、潮濕悶熱;又有蚊蟲叮咬,瘧疾等疾病困擾,“南僑機工”們忍受的艱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南僑機工”為他補上了愛國這堂課,“和南洋華僑4年多的日子裡,受到的(愛國)教育,一生都受到影響。”
“(我們隊的)華僑都40多歲。大部分人差不多跟我父親一樣年紀,我那時候才20多歲。但他們非常尊重我,工作上服從我的調配,可以說我們4年多時間裡,在一起就像親人一樣,這不是一天可以培養出來的(感情)。”
在老人記憶中,1942年4月底至5月初,日軍大肆進攻緬甸,存放在仰光的大批援華物資無法再運往中國。4月底,他率領的華僑機工,駕駛著60多輛車,運送的多是大炮和飛機零配件等,從緬甸趕往中國。到惠通橋被炸毀時,在他車前只有10輛左右的車通過,他的車後,很多車輛和華僑機工被日本軍人炸毀和殺害
“我通過望遠鏡可以看到焦谷、李天雲、李偉民他們三人是被機槍掃射死的,還有更多的人看不到怎么死的,人很多,還有很多華僑跳江而死。我們80多人,只回來了20多人。”
李民生說,當時並不知自己率領的華僑,是最後從仰光運送物資的車隊。車隊到雲南保山後,才聽戰友說起。因此他正寫的回憶錄,名字就叫《最後的一次搶運》。
當老人再回憶那段令人撕心裂肺、悲痛欲絕的年月,“看到他們死去,當時我就忍不住哭了,到現在我提起來心裡就難受。當時看的我渾身發抖,那簡直是……唉……不說了。”老人悲痛難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