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美

李月美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生於馬來亞檳城一個華僑家庭,原籍廣東省台山市。20世紀30年代,女扮男裝回國參加抗戰工作的女中英豪李月美,被譽為“當代花木蘭”。戰後,李月美隨丈夫移居緬甸,育有10個兒女。為把他們培養成材,李月美將8個孩子送回中國讀書,並離開丈夫獨自回到廣州就近照料。1968年逝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月美
  • 別名:李月眉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馬來亞檳城
  • 出生日期:1918年
  • 逝世日期:1968年
  • 職業抗日英雄
  • 主要成就:當代花木蘭、抗日救國
簡介,當代花木蘭,抗日救國,家庭背景,抗戰爆發,效仿古人,抗日事跡,意外姻緣,不幸受傷,真心相愛,巾幗英雄,抗日勝利,回響號召,

簡介

李月美:“當代花木蘭”
李月美圖冊李月美圖冊
20世紀30年代,女扮男裝回國參加抗戰工作的女中豪傑李月美,被譽為“當代花木蘭”。李月美原籍廣東台山,生於馬來西亞檳城
1938年底,陳嘉庚以南僑總會名義招募3200餘名華僑機工(即汽車駕駛員和維修工)回國服務,在滇緬公路上搶運抗戰物資。李月美會駕駛汽車,有心報國,便興致勃勃地前往當地籌賑會報名,但卻因不收女性被拒之門外。於是,李月美乃效仿中國古代“木蘭從軍”,穿上弟弟的衣服、女扮男裝到另一處埠頭報名應徵,結果姐弟倆雙雙入選機工服務團。翌年,李月美即瞞著父母悄悄地隨機工服務團啟程回國。

當代花木蘭

抗戰期間,正當祖國處於最危急的生死存亡關頭,數千名南僑機工毅然拋棄海外安逸的生活,奔赴祖國烽火瀰漫的抗日疆場,在華僑史上譜寫出一曲曲氣壯山河的篇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回國參戰的南僑機工中,竟然有女扮男裝被譽為“當代花木蘭”的巾幗英雄李月美便是其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真實歷史人物之一。
李月美李月美
1939年2月,李月美一行經過海上幾天幾夜的顛簸,在安南上岸,又經過陸上幾天幾夜的顛簸,乘火車到達祖國大西南重鎮——昆明。在昆明經過軍訓後,被分配到總部設在貴州的“紅十字會”當司機。李月美既有男子的粗獷,又有女子的精明;既有男子的豪爽,又有女子的細心,因此,在各種各樣的場合里,都沒有讓同伴懷疑到“他”是個女子。李月美在感情深處,更以一個女性的全部溫柔,表現在她所進行的救死扶傷的行動中。戰場搶救傷病員,軍運線上搶運醫藥、武器,到處都有她的足跡,到處都有她的嗓音。在紅十字會里,誰都認識“他”,讚揚“他”,但誰都沒有想到,“他”竟然是女扮男裝。
李月美被分配在總部設在貴州的“中國紅十字會”當司機。一位過路的南僑機工及時發現,從壓扁了的駕駛室中把她搭救出來,送醫院急救。直到此時,周圍的人們才發現這位司機原來是個女兒身,無不動容。此事經媒體披露後,轟動一時,李月美被譽為“當代花木蘭”,何香凝還曾題詞“巾幗英雄”相贈。此後,她改當護士,成為白衣天使,直至抗戰勝利後復員回到馬來西亞。 戰後,李月美隨丈夫(即當年搭救她的司機)移居緬甸,育有10個兒女。為把他們培養成材,李月美將8個孩子送回中國讀書,並離開丈夫獨自回到廣州就近照料。在黑白顛倒的“文化大革命”中,李月美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並被迫害致死。1968年逝世。1979年10月23日,中共英德華僑茶場委員會,召開了為李月美徹底平反恢復名譽的大會和追悼會,當代花木蘭英名永垂不朽。
滇緬公路上軍事運輸滇緬公路上軍事運輸

抗日救國

家庭背景

李月美,1918年生於馬來亞檳城一個華僑家庭,原籍廣東台山。父親是一名華僑商人,為人豪爽正直。母親善良賢惠。李月美兄弟姐妹九人,她排行第四。她自幼在當地華僑學校讀書,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薰陶,中文學習成績優異。隨著歲月的遞增,她長成一米七多的高個子,像個英俊的小伙子。她的社會活動能力較強,興趣廣泛,尤其喜愛文娛體育,能歌善舞,還學會開汽車。正因為她會駕駛汽車,參加了機工團回國,奮戰在滇緬公路軍事運輸線上,譜寫出名聞海內外的傳奇故事

抗戰爆發

七七盧溝橋的槍聲,宣告祖國全面抗戰的開始,亦震驚了海外華僑的心。戰爭初始,日寇長驅直入,祖國的錦繡河山大片淪陷,中華民族面臨空前的危難,僑居海外炎黃子孫,憂心如焚。在愛國熱情的驅使下,李月美和同學們熱血沸騰,積極行動起來,組織宣傳隊進行義演,上街賣花,抵制日貨,還組織女子籃球賽,將募捐到的款項交給籌賑會,支援祖國抗日救亡。 隨著戰局的發展變化,1938年底,廣州淪陷,香港通道被阻。積存在港的大批軍火,除部分改由安南運入廣西外,大部分移往仰光,準備由剛建成的滇緬公路運入雲南。但當時國內駕駛人員奇缺,因此,西南運輸處致電向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求援。陳先生立即以南僑總會名義發出通告,號召華僑青年回國服務,南洋廣大華僑青年聞風而動,踴躍報名參加,掀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
抗日中的白衣天使抗日中的白衣天使

效仿古人

李月美被這股愛國熱潮所鼓舞,也興致勃勃地前往籌賑會報名,卻被拒絕,原來不招收女機工。怎么辦呢?難道女人就報國無門嗎?李月美心裡不服氣。她想起在華僑學校讀到的中國古代“木蘭從軍”的歷史故事,自古就有女扮男裝上戰場的巾幗英雄,千古流芳,難道不正值得後人效法嗎? 終有一天,李月美瞞著父母,穿上弟弟的衣服,到埠頭報名應徵。她的體魄、嗓門和潑辣個性,誰也沒有覺察到這是一個女扮男裝的女僑工。她終於以一個中華鐵血男兒的身份,實現了報效祖國的願望,毅然踏上抗日救國征途。
抗日軍人抗日軍人

抗日事跡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歷史不會忘記“七·七”事變後日寇在神州大地上慘絕人寰的所作所為。1939年,歷史不會忘記在陳嘉庚先生的號召下,3200多名南洋華僑機工遠涉重洋,投身抗日報效祖國的壯舉。68(1937年)年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血腥的侵華戰爭,1938年,中國主要港口大多數被日寇侵占,從國外輸入的抗戰物資只有香港和安南(越南)兩條通道進口。1938年10月廣州淪陷,香港到廣州的通道也被阻。“不是公路是血路,百萬雄工中外贊”的滇緬公路——這條唯一的抗戰物資大通道成為了關係抗戰生死存亡的大動脈。為搶運抗戰物資,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致電新加坡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先生,要求在南洋徵募汽車司機和汽車修理工回國,在滇緬公路和西南等省服務,搶運抗戰物資,以救祖國燃眉之急。在陳嘉庚先生的號召下,海外千千萬萬華僑無不熱血沸騰,急祖國所急,一聲號召,成千上萬華僑青年立即回響,掀起回國熱潮,矢志報國。在短短數月間,3200多名華僑機工放棄了南洋優裕的生活條件,離別了親人,代表海外1100萬華僑回國參加抗日,開始了他們悲壯的征程。
李月美夫妻李月美夫妻
滇緬公路全程1200餘公里,由緬甸臘戍經保山到昆明,蜿蜒在海拔2000多米的崇山峻岭之中。從緬甸臘戎起要翻越兩座大山:高黎貢山大王山,跨過波濤洶湧的怒江、瀾滄江漾濞江,途經10個城鎮才能到達昆明。很多歸國機工對滇緬公路印象最深的就是路況,1939年1月才全線通車的滇緬公路路況極差,運輸條件十分簡陋。這條路山高、路窄、坡陡、彎急,晴天時,車輪過後塵土飛揚如滾滾黃龍,雨季時,到處是爛泥、陷坑,或者邊坡塌陷、山岩塌方,碰到打滑陷輪時,機工只好自己去動手砍樹、抬石頭把車輪從坑中想辦法抬出來。碰到塌方或者車子拋錨時,就得停在荒山野嶺,食宿無著落,不但要看管好所運物品,還得防止遭到野獸襲擊。同時滇緬公路一線是有名的“虐瘴區”,瘧蚊猖獗,螞蟥成群,還有數十種毒蛇出沒。路況複雜只是滇緬公路難走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日寇為了切斷這條中國對外交通的“大動脈”,曾經派出大批飛機對滇緬公路進行轟炸和掃射,每當敵機來轟炸時,南僑機工們只好跑到山林中暫避,等待敵機走後才繼續開車。在1200公里的滇緬路上有數百名驍勇機工就是在日軍的轟炸和掃射中英勇獻身的。如今還在世的機工們一回憶起在滇緬公路上犧牲的戰友無不熱淚盈眶。
在滇緬公路上有一段出了名難走的路:老魯田至惠通橋。這段路險峻異常,路窄坡陡,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深不見底的怒江,一不小心就會車毀人亡。在滇緬路上南僑機工們有個不成文的規定:為保證抗日物資的運輸,空車要靠外,重車靠里。在第一批回國的南僑機工中有一位叫邱九良的司機在惠通橋坡滑、路窄的路況下,為了讓一輛迎面來的重車時,一下子翻下了懸崖,連人帶車連影子都沒有了,後來大隊派人去找,卻再也沒有找到。

意外姻緣

不幸受傷

1940年某日,李月美因公在滇緬公路一急轉彎處不慎翻車,身負重傷,腦震盪。幸虧過路的南僑機工車隊及時發現,海南籍南僑機工楊維銓奮力搶救,把她從壓扁了的駕駛室中搭救出來,馬不停蹄地送往醫院急救。

真心相愛

楊維銓是個樸實的漢子,論個頭,比李月美要矮一截。而當他人危急時,他奮不顧身地幫助別人,顯得精力過人,神采奕奕。他與李月美素不相識,他救下李月美,又親自送“他”入醫院。救人救到底,他甚至留下來精心照料“他”的飲食起居。終於,李月美再也不想隱瞞,她把自己的真相向這位危難相逢、熱心仗義的男子漢和盤托出,並要他為自己保密。楊維銓滿口答應下來,仍像小哥哥一樣護理她,而且更加盡心盡力。 一個月後,李月美康復了,她對楊維銓的誠實和善良深有感觸,也漸漸理解了他的真摯感情。他們終於相愛了。當楊維銓帶著還她“女兒裝”的李月美來到隊長面前,隊長和南僑機工戰友們無不稱奇。這一段滇緬公路巧結的傳奇姻緣,這一位花木蘭式的巾幗女子,在海內外頓時被傳為佳話。星馬報界曾以“當代花木蘭”為題,詳細加以渲染報導。
李月美全家福李月美全家福

巾幗英雄

廖仲愷夫人、著名社會政治活動家何香凝女士為彰其愛國精神,特地題“巾幗英雄”四個大字,贈李月美作永久紀念。這面紅綢錦旗,李月美一直珍藏在身邊,視為至寶(可惜在1966年“大破四舊”狂潮中,被抄家而至今下落不明)。
從此,李月美脫去軍裝,成為“白衣天使”。她以女性特有的溫柔細心護理、照料為國負傷的抗日將士,以熱情的歌聲鼓舞大家的士氣和鬥志。凡是經她護理過的南僑機工傷病員,即使是在半個世紀之後的今日,對筆者回憶此事之時仿佛就像昨天一樣,記憶猶新。從一張保留下來的照片看,上面題的正是:“白衣天使李月美。”
李月美的弟弟李錦容,亦於1939年7月參加第八批機工服務團回國,分配到西南運輸處第十五大隊,在滇緬公路從事軍運工作,姐弟有機會常聚一起。夫妻恩愛,姐弟重逢,那是李月美最幸福的歲月。

抗日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親身回國抗戰的李月美姐弟,與倖存的南僑機工戰友們,懷著無比歡樂的心情熱烈慶祝這一來之不易的勝利。為表彰南僑機工赤子功勳,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特頒發了獎狀,文為:“華僑機工李月美,熱心愛國,敵愾同讎,抗戰軍興,應募服務,前後七載,備致勤勞,應予嘉獎”軍事委員會戰時運輸管理局也發給榮譽證明書,內容是:“茲證明:李月美於抗戰期間,由南洋回國,在公路運輸服務,頗著勤勞”。
1946年,李月美復員回到檳城。當年她喬裝打扮不辭而別,曾使母親老淚縱橫。而今“花木蘭”重著女裝奏凱南返,全家團聚,歡天喜地。戰後復員與家人團聚之後,李月美便與丈夫楊維銓帶著孩子定居緬甸,開設一間咖啡店。數年之間,她生了10個孩子,把精力傾注在培養孩子方面,忘不了對孩子進行中華文化教育,牢記華族之“根”。

回響號召

李月美永遠不會忘記,1954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訪問緬甸時,李月美作為華僑代表參加了座談會,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當緬甸僑團介紹她是當年女扮男裝回國抗日的“花木蘭”時,周總理連連稱讚:“巾幗英雄!”周總理還語重心長地叮囑:“要注意培養下一代,讓孩子們到祖國讀書吧!”李月美把總理的教導銘記在心,為此,她計畫將孩子培養成為出色的翻譯人員,為中緬文化交流和友誼貢獻力量,於是,她有計畫地開始實施培養子女學習中、英、緬多種文字。
1965年,李月美首先將四個較大的孩子(次女玲華、三女玲玉、長子善國、六女玲美)送到廣州僑校補習。結果,善國和玲美雙雙考上北京外語學院。訊息傳至緬甸,李月美非常高興,提出將家中另外四名小孩也送回國讀書。
可是,在繼續將子女送回國讀書的問題上,李月美曾與丈夫發生爭執。楊維銓希望留幾位在緬甸身邊。而李月美則堅持全部送回祖國。最後,李月美說服了丈夫,並決定她本人帶孩子全部回國定居,以培養子女讀好書。1965年11月,李月美帶著另四個小孩(七女玲莉、八女玲茜、九女玲薏和幼子善中)又回國了,只剩丈夫留在緬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