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文學院

南京大學文學院

南京大學文學院,可追溯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創立的三江師範學堂和光緒十四年(1888)成立的基督教匯文書院所開設的國文課程,其前身是1914年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設立的“國文部”,是我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中文系科之一。

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首批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一百多年來,眾多著名學者和教育家如李瑞清、王瀣、黃侃、汪東、吳梅、胡小石、陳中凡、汪辟疆、方光燾、羅根澤、陳白塵、陳瘦竹、程千帆等執教文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大學文學院
  • 簡稱:文學院
  • 校訓: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 類別:主幹院系
  • 所屬地區:江蘇南京
  • 現任院長:徐興無
學院簡介,學院領導,專業概況,專業設定,科研機構,

學院簡介

南京大學文學院,歷史可追溯到1902年建立的三江師範學堂和1888年美國基督教會在南京建立的匯文書院,當時雖無系的建制,但匯文書院的首任院長福開森先生就是文學士出身,晚清進士出身的兩江師範學堂學監(校長)李瑞清先生更是“提倡國學、科學、藝術不遺餘力”的教育家。兩校把作為中學、國學根基的中國語言學、中國文學規定為所有學生的主要必修課程。後來長期在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的著名國學大師胡小石先生、著名戲曲史家陳中凡先生,以及著名國畫大師張大千呂鳳子先生都是兩江師範學堂的畢業生。1912年,國民政府頒布實施“壬子學制”,根據這一學制,1914年在兩江師範學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正式設定中國語言文學系,這是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中文系之一。
南京大學文學院地址
中文系建立的第二年(1915),開始招收本科(4年制)和專科(2年制)學生,後來經歷了國立東南大學(1920-1927年)、第四中山大學(1927-1928年)、江蘇大學(1928年)、國立中央大學(1928-1949年)幾個發展階段。1949年8月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翌年根據政務院決定,去“國立”而逕稱“南京大學”,匯文書院則在1910年與宏育書院合併並改名金陵大學,同年設定中文系宏育書院是由1891年建立的基督書院與1894年建立的益智書院與1906年合併而成。1951年金陵大學與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南京大學的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的文、理學院合併,奠定了今日南京大學的基礎,隸屬國家教育部,後屬國家高教部,今屬國家教委。兩校文學院的中文系合併為今日南京大學中文系。2007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文學院。
在南京大學文學院的歷史上,一批國學大師和著名學者如李瑞清、黃侃、吳梅、方光燾、胡小石、汪辟疆、陳中凡、潘重規、楊晦、唐圭章、呂叔湘、羅根澤、陳白塵、陳瘦竹、程千帆等先後在學院任教,各層次歷屆畢業生近萬人。

學院領導

院 長:徐興無
副院長:呂效平吳俊董曉苗懷明
黨委書記:姚松
黨委副書記:劉重喜

專業概況

該院共有九個研究生專業:文藝學專業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戲劇戲曲學專業、藝術學理論專業。該院具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所有研究生專業均可培養碩士及博士研究生;該院設有博士後流動站,進站工作的博士後享受教師待遇。
該院有兩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影視戲劇藝術專業

專業設定

該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首批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首批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後流動站,有18個國家、省部和校級科研機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國語言戰略研究中心”和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直屬的“古典文獻研究所”,均設立於該院。科研條件優越,實力雄厚,院圖書館擁有30多萬冊藏書和諸多特色書庫。目前有在職教職員工99人,其中專任教師84人。
南京大學文學院共有八個研究生專業:文藝學專業、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漢語言文字學專業、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中國古代文學專業、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戲劇戲曲學專業。具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所有研究生專業均可培養碩士及博士研究生;設有博士後流動站,進站工作的博士後享受教師待遇。有兩個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影視戲劇藝術專業。
漢語言文學專業
該專業為本科專業。
該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有現代漢語、語言學概論、古代漢語、修辭與寫作、文學概論、文化概論、古代文學名著導讀、中國古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外國文學、中國古典文獻學、美學原理等,以上課程共52學分。本科學生還須參加社會實踐、撰寫學年論文(三年級)和學士論文,以上三項共16學分。
公共必修課程有思想道德修養、軍事訓練、體育、軍事思想、英語、計算機套用、中國革命史、哲學概論、法學概論、邏輯學、政治經濟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等,以上課程共55學分。
外國學生可免修中國革命史等政治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有社會語言學、訓詁學、音韻學、漢語語法史、工具書使用法、宗教與藝術、美學與當代文化、魯迅研究、巴金研究、中國鄉土小說、新月派研究、《紅樓夢》研究、鐘嶸《詩品》研究、莊子研究、經學討論、當代文學思潮、港台文學、戲劇概論、中國電視研究、電影藝術概論、西方現當代文學、西方文論、傳記文學研究等。
該專業除招收本、專科學生外,還舉辦大專起點的中青年作家班,學制2年,學習期滿、成績合格者取得南京大學本科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
該專業不設專任教師,所開課程在全系範圍內選派授課教師。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
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以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為依託。古典文獻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是教育部在全國條件較好的大學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古籍研究機構之一。該專業以整理和研究中國古代典籍、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
該專業遠紹黃侃、胡小石、汪辟疆等大家所開創的南京大學中文系傳統文史研究的樸實雄厚之學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首任所長程千帆先生、第二任所長周勛初先生、唐代文史研究名家卞孝萱先生,以及第三任所長程章燦教授的帶領下,經過一批中青年學者的努力,在古典文獻的整理、考訂和理論闡發諸方面,形成了謹嚴踏實的學風,將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賦予傳統的古典文獻研究以現代學術的品質。該專業在繼承謹嚴求實的學風同時,又不斷開拓發展的空間,如將古典文獻研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進行古籍整理與研究,如加強海外漢學文獻與域外漢文學文獻的蒐集、整理和研究。
中國古代文學專業
該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師資力量由古代文學教研室和古典文獻研究所組成。
該專業開設的碩士課程有中國古代文學專題研究、古代文化史專題研究、校讎學、近代學者治學方法、唐宋筆記研究、石刻文獻學、佛道二藏文獻研究、辭賦研究、古代文論專題等;博士課程有詩經研究、楚辭研究、史記研究、文選研究、文心雕龍研究、杜詩研究等。
戲劇戲曲學專業
南京大學戲劇戲曲學專業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南京大學的戲劇戲曲研究始自20世紀20年代。1922年秋,曲學大師吳梅先生應南京東南大學之聘,南歸授曲。在此後八十餘年中,薪火傳遞,直至今日。1939年吳梅先生去世後,吳梅先生的弟子盧前、唐圭璋、錢南揚、吳白陶等先後在此執教。20世紀50年代,在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中凡先生主持下,成立戲劇研究室。“文革”後,匡亞明校長延請著名劇作家陳白塵先生出任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戲劇研究室得以恢復,陳白塵親任戲劇研究室主任。至此,南京大學的戲劇研究由古典戲劇擴展至現代戲劇和西方戲劇。 1990年,為適應形式發展需要,中文系戲劇研究室又更名為南京大學戲劇影視研究所,在繼承傳統的同時,部分研究人員開始關注影視方面的研究,董健教授出任所長,直至今日。
戲劇戲曲學專業“九五”期間和“十五”期間持續被江蘇省政府評定為省重點學科。其古典戲曲部分同時為國家重點學科、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古代文學專業重要組成部分,現代戲劇部分同時為國家重點學科、南京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戲曲學專業自1978年招收碩士研究生, 1984年招生博士研究生。 2005年以戲劇影視研究所為主體的南京大學藝術學科成為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點。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
該專業由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組成。回溯近百年來該專業輝煌而悠久的學術歷史,我們可以列舉如下著名學者及中國比較文學的開創者:吳宓、張月超、趙瑞蕻等。目前,該專業有在職教師6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導師兩名,副教授、碩士導師3名,講師1名。該專業有英、法、俄三個不同語種的專門學者組合而成,在研究方面和課程設定方面具有多樣化特色,目前所開設的課程主要有:比較文學原理、西方文藝理論專題研究、中外文學關係研究、西方文學專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與外國文學、俄國文學與中國、法國文學與文化等。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
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學科點是教育部國家重點學科,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的主幹專業,同時還是國家“211工程”首批規劃項目南京大學“中國文學”點的支撐學科。
該學科點源於原中央大學文學研究室,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陳中凡、方光燾、吳梅、盧冀野、孫席珍等一大批學術大家,以他們傑出的學術成就,奠定了本學科點的雄厚基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陳瘦竹、陳白塵、葉子銘、董健、鄒恬、許志英為代表的一批學者, 憑藉著深厚的理論功底、獨到的文學感悟、精闢的文學史觀,對現代文學的歷史發展、思潮流變,作家作品,進行了極具獨創性的研究,取得了為海內外學界所矚目的成就。
與此同時,本學科還以嚴格的訓練培養了一大批質量較高的碩士、博士研究生,從而在學術研究和專業教學方面都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在他們的帶領下,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批中青年學者以新的研究視野和學術成就成為學科建設的中堅力量,並形成以“中國現當代文學主潮”、二十世紀中國鄉土文學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精神現象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研究”、“中國現代作家文化心理研究”、“台港暨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為主要方向的學科研究體系。
該學科點成員一方面繼承老一輩學者紮實沉穩的學術傳統,形成了既立足作品文本,又追求理論高度的學風,一方面重視對當今新理論、新方法的有機吸取,以開拓學術領域,深化學術境界,追求學術發展的前沿性和原創性。自1990年至今,該學科點相繼主辦了“文化:中西對話中的差異與共存”、“文學評論與現代文學發展研討會”、“中國現代文學跨世紀學科建設研討會”、“中國文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研討會”、“九十年代文學思潮暨現當代文學課題研究學術研討會”、“中國現代文學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文學研究中的跨學科發展研討會暨《文學評論》編委會”等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受到海內外學術界同仁的一致好評。
漢語言文字學專業
該專業為國家重點學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建國以來,本學科點曾有方光燾、黃淬伯、洪誠、黃景欣、施文濤等著名學者,具有深厚的學術傳統。1984年獲現代漢語碩士點,1986年獲漢語史碩士點,1990年獲漢語史博士點。現有專職教師及研究人員20人,其中具有正高職稱12人,具有博士學位12人。學術梯隊中,有中國音韻學會會長1人,全國高校中文學科教指委委員1人,全國優秀語文工作者1人,享受國家特殊津貼者1人,“新世紀人才”專家1人。該專業設音韻文字訓詁、中古漢語辭彙語法、中國語言學史、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漢語語音學、漢語發展史、對外漢語教學等研究方向,設江淮方言研究室。目前,開設的碩士研究生課程有漢語語音史、訓詁學、漢語歷史語法學、中國語言學史、中國語言文字學史料學、漢語語法學專題等;博士研究生課程有漢語語音史研究、漢語語法史專題、漢語史料學、廣韻與中原音韻等。
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
專業具有博士、碩士授予權,主要分為理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三個方向。該專業的理論語言學曾領跑全國,是全國南北兩大陣營的南方重鎮所在,擁有方光燾、黃景欣、施文濤等著名學者,近年來在李開教授的領導下開始重振雄風,成果迭出。該專業的社會語言學近年來異軍突起,建有全國第一個社會語言學試驗室,並多次舉辦大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與多個國家具有合作關係,在全國乃至世界上影響都很大。該專業的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已開始招收研究生十多年,教學經驗豐富,已培養出數十名研究生。該專業開設的主要課程有:語言學概論、方言與文化、城市語言調查、修辭學、語言變異研究、中國語言學史、理論語言學研究、語言統計學、漢語語音學專題、漢語方言學、語義學、漢語語音史、言語社區理論等。
文藝學專業
南京大學中文系文藝學學科創建於建國初期,屬於中文系傳統學科。著名文藝理論家方光燾、羅根澤、鐵馬、陳瘦竹、俞銘璜、張月超、葉子銘、包忠文等曾經先後在本學科擔任過教學和研究工作。改革開放後,學科發展迅速,1981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5年本學科被江蘇省列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2006年被確認為“江蘇省重點學科”。
新世紀以來,南京大學文藝學學科在梯隊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現擁有專職教師11名,兼職教師2名,其中教授8名(6名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3名(均為碩士生導師),專職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9人。先後出版學術專著29部,教材7種,學術刊物3種,主編叢書7套,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承擔國家級社科基金項目10項,省部級社科項目19項,獲得科研經費200萬元,獲得省部級以上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與教學成果獎18項。
目前在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從現代到後現代”(周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文學變體與形式創新研究”(趙憲章主持)、“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文藝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形態”(王傑主持)、“晚明文學思潮的哲學基礎”(周群主持)、“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惠能的美學考察”(李昌舒主持),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新世紀高等師範院校課程開發與教材課程研究”(左健主持)等。本學科開設的碩士生課程有:文藝學的方法與體系、西方美學專題、西方文學批評史專題研究、馬列文論、中國古代美學史專題研究、中國古典美學文獻學、《文心雕龍》研究、文藝管理學等。博士生課程有:形式美學專題研究、西方美學、英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研究、西方文學與文化理論、中國詩學研究、明清文論專題研究、中國現代文論史專題等。

科研機構

域外漢籍研究所
設立宗旨
在中國歷史上,漢文化曾給周邊國家和民族以很大影響。今天,人們將歷史上以漢字為書寫工具的國家和地區,稱之為“漢文化區”。她不僅包括中國,同時也包括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後者又被稱作“域外漢文化”。域外漢籍是域外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域外文人用漢字書寫的有關政治、道德、歷史、宗教、語言、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著作,也包含少量流傳海外但在國內已失傳的文獻。其重要性,已引起國際學術界的極大關注,近年來的發展尤為迅猛。但國內一直未有從事這一研究領域的專門機構,難以系統、持續地展開。有鑒於此,南京大學於2000年2月成立了域外漢籍研究所,以推動這一新興學科的建設和發展。
域外漢籍研究所以域外特別是日本、韓國、越南所藏漢籍為中心,致力於東亞漢文化的整體研究,這一研究對東亞的文化建設顯然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全球化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更具有以學術為紐帶,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消除隔閡、增進理解的意義。
域外漢籍研究所推崇嚴謹樸實,力黜虛誕浮華;嚮往學思並進,鄙棄事禮相絕;主張多方取徑,避免固執偏狹。總之,即倡導並實踐以文獻學為基礎的綜合研究。
研究計畫
1、 期刊系列:每年在中華書局出版一輯《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字數在40萬以上。目前已出版第一輯(2005年)、第二輯(2006年)。
2、 資料系列:有計畫地出版“域外漢籍資料叢書”,目前已出版《朝鮮時代書目叢刊》(9冊,中華書局2004年版),在今後三年中出版以下資料集:(1)域外中國文學評論資料集(韓國卷),約150萬字;(2)日本十五至十九世紀宋詩研究資料集,包括蘇軾、黃庭堅、惠洪、陸游等,約600萬字;(3)朝鮮時代杜甫研究資料集,約60萬字;(4)日本江戶時代《世說新語》注釋集成,約50萬字;(5)日本詩文評彙編(漢文卷),約120萬字。以上資料總字數近1000萬字,由中華書局出版。
3、 研究系列:出版“域外漢籍研究叢書”,近年擬出版以下十二種:(1)《清代詩話東傳之研究》;(2)《朝鮮時代漢文學典範研究》;(3)《古逸書回傳之研究》;(4)《纂注杜詩澤風堂批解研究》;(5)《朝鮮時代漢文化啟蒙教育研究》;(6)《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7)《域外所藏稀見唐宋文獻之實證性研究》;(8)《越南漢喃避諱字研究》;(9)《杜詩在韓國的傳播及影響》;(10)《東亞漢籍交流研究法舉例》;(11)《日本漢詩論稿》;(12)《宋人撰述流傳麗鮮考》等。
美學研究所
設立宗旨
致力於馬克思主義美學中國化和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闡釋,努力推動現代人文科學方法與美學研究的結合,從美學維度推動現代中國文化建設和發展。
科研項目
“985創新地區項目”
“漢語言文學與民族認同”之子課題:民族認同概念研究(周憲)
中國少數民族審美認同機制研究(王傑)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文學理論基本問題:從現代到後現代(周憲)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人的文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當代形態研究(王傑)
當代文學變體和形式創新問題研究(趙憲章)
意境的哲學基礎——從王弼到慧能的美學考查(李昌舒)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基地重大項目
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與發展趨勢研究(王傑)
江蘇省十一五規劃重點項目
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研究(王傑)
十一五規劃國家級教材
研究型大學文學專業系列教材(周憲主編)
審美人類學概論(王傑主編)
學術活動
不定期組織多學科學者就美學和當代中國藝術中的重要現象進行研討和對話。美學研究所成立一年來,已於北京大學張世英教授、美國匹斯堡大學許倬雲院士、德國弗賴堡大學邁茲教授合作進行過三次研討,研討會記錄稿陸續發表。
社會語言學實驗室
簡介
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社會語言學實驗室成立於2003年6月27日,為國內首家社會語言學實驗室。社會語言學實驗室是套用社會科學的實驗方法進行語言研究的機構。國外比較著名的社會語言學實驗室有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和加拿大渥太華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南京大學社會語言學實驗室的特點是將語言學研究與本科教學相結合,為有志於社會語言學研究的本科生提供儘早投入科研實踐的機會。南大社會語實驗室的研究重點為語言變異、語言變化,以及社會現實中的語言和交際問題。
研究項目
南京城區國語使用情況調查(實驗室項目)
南京防疫宣傳效果調查研究(實驗室項目)
《言語社區理論研究》,社科基金預研項目,徐大明
《本土漢語與域外漢語協調策略研究》,江蘇省社科規劃項目,郭熙
《字母詞規範研究》,國家語委十五規劃項目,郭熙
《南京方言語音資料庫》,社會科學院項目,顧黔
《江淮官話與吳語邊界的調查研究》,中美合作研究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顧黔
《進行中的變化:包頭言語社區15年後的再調查》,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徐大明
《包頭語言社區歷時口語語料庫建設》,實驗室項目
《一個中國鄉村親屬稱謂的變異機制》,付義榮
《廣西壯族聚居區多語、多方言現象研究》,楊玉國
《方言的社會語言學研究》,郭駿
《音譯詞的文化考察》,張娟
《白領階層的語言變異》,劉英
《包頭言語社區語言變異研究》,祝曉宏
《鹽城方言入聲字變異現象研究》,任競春
《關於南京大學學生對PTH及PTH水平測試態度的調研》,丁令德
《重慶方言重疊式研究》,周艷
《南通地區國語使用情況調查》,管娟娟
《言語交際中的性別差異研究》,陳婷婷
《全清詞》編纂研究室
《全清詞》是原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現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下達的國家級大型重點古籍整理項目。項目要求參照前人編纂《全唐詩》、《全宋詞》的做法,將清代300年的詞作搜羅齊備,按一定體例匯集編纂,整理校點,然後出版成書,成為有清一代詞的大型總集,為學術界研究這一薄弱環節提供方便。由於清代距現在時間很近,資料分散且基本上未經有效整理,所以難度非常大。
1982年,該項目下達南京大學,隨即成立了《全清詞》編纂研究室,從1982年至1989年,展開了一系列工作,並主要進行了“順康卷”的編纂。“順康卷”幾經曲折,最後於2002年5月由中華書局出版,凡20冊,850萬字。
《全清詞》擬分5卷,即“順康卷”、“雍乾卷”、“嘉道卷”、“鹹同卷”、“光宣卷”。“順康卷”以下各卷的編纂現正在進行中。
南京大學明清文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明清文學研究所成立於1999年1月。主要工作內容,一是常規性地招收和培養博士、碩士生;二是培養或引進有關人才,使得中文系在明清文學研究方面的某些薄弱環節儘快得到彌補;三是在開展傳統研究的同時,積極發展新的方向,從不同方面,全方位地同國際學術界對話;四是從事《全清詞》的編纂。
2000年5月,明清文學研究所成功地主辦了 “明清文學與性別”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專家學者60餘人參加會議,引起了積極的反響。會議論文集《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已於2002年10月由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
明清文學研究所由張宏生教授擔任所長。
語言學教研室
本教研室是根據國務院學位辦學科調整後為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專業這一新專業而設的,該專業的目的是培養語言學和套用語言學的研究和套用人才。作為新生學科點,該專業的教學、科研均顯示著良好的發展前景,該專業素來注重本科生、碩士研究生教學和培養,2000年,本學科點被批准為博士點,成為南京大學中文系新獲批的博士點專業。本教研室現有在編教授1人,副教授1人,同時聘請海外教育學院漢語教研室部分教師擔任該專業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本教研室主任為郭熙教授。語言學教研室目前承擔的“語言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主幹課,除了必修課外,該專業還為本科生開設“修辭學”、“社會語言學”等選修課程。
現當代文學教研室
本教研室前身為中央大學文學研究室,為中文系歷史最為久長的學科之一,曾擁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在中國現當代小說史、中國現當代文學思潮、台港文學、中國現當代各體文學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與特色,居於國內外學術前沿地位。新時期以來,本教研室經歷了碩士點、博士點、省重點學科等重要發展階段。1999年6月本教研室以中國現當代文學(含戲劇學)學科為主體,整合和吸納本校及國內有關中國現代文學和文化研究方面的學術力量組建成大型科學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使本學科的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本教研室目前有教授6人(其中5人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6人,講師1人,葉子銘教授、許志英教授等為學術帶頭人,已形成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梯隊,極具發展實力。教研室主任為劉俊副教授。
戲劇影視研究所
該所的研究歷史,可以追溯至1922年,曲學大師吳梅先生南歸授曲,將傳統曲學引入我校教學科研中。陳中凡先生和吳梅先生的三位弟子盧冀野先生、錢南揚先生、吳白陶先生作為後繼者,將傳統的曲學研究進一步發揚光大,陳白塵、陳瘦竹二先生現代戲劇研究的引入,更加擴大了本學科的研究領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新時期以來,董健教授和吳新雷教授,分別在現代戲劇與古典戲曲方面,為本學科點的繼承發展發揮了關鍵性作用,使本所的研究領域更擴大至當代戲劇、外國戲劇和當代電影、電視研究。1984年本學科點被批准為博士點,1994年本學科點被評為省重點學科,2000年本學科點現代戲劇部分被納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本所目前在編教師10人,其中教授5人(均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4人,講師1人。現任所長為董健教授,副所長為呂效平副教授。本所教師已出版和發表的《中國現代戲劇史稿》、《中國戲曲史論》等論著、論文在全國產生了重大影響,與國內同行相比,在許多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
文藝理論教研室
文藝理論教研室現有教授4人,副教授3人,講師1人,其中獲得博士學位者4人。教研室主任為胡有清教授。本教研室承擔的文學概論課程為中文系本科核心課程之一,該課程的建設與教學改革曾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自編教材《文藝學論綱》被列為教育部重點教材。本教研室另給本專科生開設美學、西方文論、《文心雕龍》研究、當代審美文化、中西文論原著選讀等選修課程。以文藝理論教研室教師為主體的文藝學專業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本教研室教師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文藝學基礎理論、中國古典美學與文論、西方美學與文論、中國當代文化與文論等方面有豐碩的科研成果,並在相關方向內培養研究生。
南京大學文學院
漢語教研室
漢語教研室曾有過方光燾、黃淬伯、洪誠、黃景欣、施文濤等著名學者,具有深厚的學術傳統。1984年獲現代漢語碩士點,1986年獲漢語史碩士點,1990年獲漢語史博士點,近十年發展較快。現有在編教師12人,其中教授8人(其中博士生導師5人),副教授4人。漢語教研室承擔的“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程,是中文系各專業必修的主幹課,其中“古代漢語”課程1998年被評為江蘇省普通高校壹類優秀課程。目前本學科以魯國堯、李開、柳士鎮、王希傑教授等為主要學術帶頭人。教研室主任為高小方教授。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音韻文字訓詁方向,音韻學方面以宋代語音史研究為特色;文字學方面以古文字學研究為特色;訓詁學方面以《詩經》、《論語》等專書研究為特色。中古漢語辭彙語法方向,以語法和辭彙相結合的研究為特色。中國語言學史方向,以明清古音學、清人註疏研究和史料學、語料學研究為特色。現代漢語語法修辭方向,以語法理論和修辭理論研究為特色。漢語語音學方向,以現代漢語國語和方言語音的實驗對比研究、與人工智慧相結合的語音識別研究為特色。本教研室以教學促科研,以科研促教改,建設了“音韻學”、“歷史語法學”、“中國語言學史”、“現代漢語學”等精品課。
古典文獻研究所
古典文獻研究所成立於1983年,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批古籍整理研究機構之一,也是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委員會直屬研究所之一,以整理中國古代文獻、研究和弘揚傳統文化為宗旨。
本所在首任所長程千帆先生、第二任所長周勛初先生領導下,經過一批中青年學者的努力,在古典文獻的整理、考訂和理論闡發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並形成了將文獻學與文藝學相結合、賦予傳統的古典文獻研究以現代學術品質的嚴謹踏實的學科特色。本所在繼承樸實雄厚的學風的同時,又不斷開拓發展空間,如將古典文獻研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進行古籍整理與研究,如加強海外漢學文獻與域外漢文學文獻的蒐集、整理和研究等,不斷尋找新的學術增長點。
本所具有較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較豐富的資料積累,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籍整理與研究、古代典籍與文化、古典文學等,在中古文獻整理、三至十三世紀即魏晉南北朝至宋代文學研究、石刻與藝術文獻研究、佛道藏文獻研究、文獻學理論及實踐研究、域外漢籍研究等領域,尤其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與專長。
本所1985年被批准為古典文獻學碩士學位授予點,1998年被批准為博士學位授予點,並與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共同構成南京大學國家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本所與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學科點緊密協作,承擔了一批大型古籍整理與研究項目,如程千帆先生主持的《中華大典·文學典》,其中的《宋代文學分典》以及由本所卞孝萱先生主編的《隋唐五代文學分典》已出版;程千帆先生主編的《全清詞》順康卷20冊也在南大百年校慶前面世;周勛初先生主編的《唐人軼事彙編》榮獲全國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以上幾項重大成果,受到學術界同仁的廣泛好評。
周勛初教授治學出入文史,所撰七卷本《周勛初文集》在新時期的傳統文史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卞孝萱教授有《劉禹錫年譜》、《元稹年譜》等十餘種專著,新近出版《唐人小說與政治》;徐有富教授與程千帆先生共同完成高校古委會重點科研項目《校讎廣義》,榮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又有《中國古典文學史料學》、《鄭樵評傳》等專著出版;程章燦教授在《劉克莊年譜》、《魏晉南北朝賦史》、《世族與六朝文學》等數種文學史研究專著外,於石刻文獻亦研究多年,已有《石學論叢》出版;曹虹教授有《陽湖文派研究》、《慧遠評傳》等著作,在散文史和佛藏文獻研究方面用力尤勤;嚴傑副教授著有《歐陽修年譜》,武秀成副教授著有《〈舊唐書〉辨證》,趙益副教授著有《丘處機》、《王霸義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等,徐雁平講師著有《胡適與整理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
本所現有研究人員9人,其中教授4人(均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4人(均為碩士生導師),講師1人。本所已培養碩士27人,在讀碩士生22人;培養博士6人,在讀博士生14人。除基礎課程以外,每學期平均為本科生開設專題選修課2-3門,為碩士生及博士生開設專題選修課3-4門。本所編輯有學術集刊《古典文獻研究》,已出版6輯,出版“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專刊”20餘種。
本所現任所長為程章燦教授,名譽所長為周勛初教授。
古代文學教研室
古代文學教研室具有悠久的學術傳統,在歷史上形成了以實證性研究為主的嚴謹學風,目前擁有較強的科研、教學力量。本學科於198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點,1987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現在編教員6人(另古典文獻研究所8人同屬古代文學專業),其中教授4人(3人為博導),副教授2人。教研室主任為許結教授。古代文學教研室承擔的“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中文系各專業必修的重點基礎課,2000年被南京大學評為優秀主幹基礎課。除了必修的主幹課程及本系或外系有關文學史教程外,每學期均為本科生開設3-4門專題選修課,並為研究生開設三門重點選修課“中國古代文學史專題”、“中國古代文化史專題”、“中國古典文獻學”及2-3門其它選修課程。在科研方面,以唐宋文學、明清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批評、域外漢文學研究與古典文學文獻學研究為主,其中在漢代文學研究、魏晉家族文學研究、《詩品》研究、辭賦研究、杜甫研究、宋詩研究、清詞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研室的正式建立歷史並不長,其前身為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室。歐美文學、西方文學理論向為該學科教學與研究之重點,張月超、趙瑞蕻二先生在上述領域內的研究頗多建樹。八十年代,比較文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大陸出現,本教研室又是國內最早進入這一領域的單位之一。作為該學科帶頭人,錢林森的中法文學比較研究、楊正潤的傳記文學研究均居於國內領先水平,並有廣泛的影響。科研之外,該學科點亦素重本科生教學和研究生培養,迄今已培養出數十名碩士。1998年,該學科被批准為博士點,2000年被納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中心”。教研室現有在編教師5人,其中教授2人(均為博士生導師),副教授3人,教研室主任為余斌副教授。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歐美文學研究、中外文學關係研究、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傳記文學研究等。在教學與科研實踐中,該學科點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其一,視野開闊,注重融匯新知,汲取其他學科之長,在多學科的邊緣交叉處尋求、開拓新的學術空間。其二,注重學問基本功夫,強調理論與實證的結合,力避該學科容易出現的空疏膚淺、大而無當的毛病。其三,重視學術的國際性,關注國外學術動態,重視國際交流。近年來已成功舉辦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並且主持著具有國際色彩的學術雜誌《跨文化研究》。該學科點承擔了多項科研項目,如教育部項目“西方文學和文化理論”、“現代傳記文學史”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