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虎踞龍盤地,人傑地靈處,六朝古都南京是中國近代氣象科學和氣象教育的發源地。早在學校開辦初期,有關課程中就包含了氣象內容。1920年,
竺可楨先生受聘來校任教,開始講授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1921年學校成立地學系,竺可楨先生任地學系主任,1924年地學系分設地質組、地理組和氣象組(專業),全國高校第一個氣象學專業設立;1928年,國立中央研究院成立,竺可楨先生兼任氣象研究所所長。在此期間,竺可楨先生為我國培養了最早一批地理學和氣象學人才。1944年8月,
中央大學正式成立氣象系,成為我國高校第一個氣象系,由黃廈千擔任系主任,黃廈千、
涂長望、
朱炳海三人為教授,並聘請
呂炯、
趙九章二人為兼職教授,朱炳海編寫的《普通氣象學》於194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成為國內第一本氣象學教科書。1948年
徐爾灝自英國留學回國,受聘到中央大學氣象系任副教授,先後開設動力氣象、氣象統計等課程;1949年又聘請盧鑒、
陶詩言開設中國天氣、天氣學等課程,同年,中央大學氣象系首屆學生畢業。
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改名為
國立南京大學,涂長望任氣象系系主任,後因涂長望調任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氣象局(中國氣象局前身)局長,由朱炳海接任系主任。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國立南京大學更名為
南京大學,
浙江大學和
齊魯大學的氣象專業師生併入南京大學氣象系,除氣象學專業外,首次在國內高校設立氣候學專業。1958年,徐爾灝就任氣象系系主任,成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個大氣物理專業,1959年在安徽黃山第一次成功實施了人工降雨試驗,得到國防科工委嘉獎。1960年成立高層大氣物理專業,1964年並回大氣物理專業。1966年因”
文化大革命“南京大學停止招生。
1978年招收了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1985年氣象系更名為大氣科學系,同年開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6年設立
大氣環境學專業,1988年“氣象學”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大氣物理專業和大氣環境學專業合併成
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1989年成立中尺度災害性天氣國家專業實驗室;1996年設立大氣科學博士後流動站;1998年建立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大氣物理博士點,同年根據教育部專業調整要求將本科三個專業合併成大氣科學專業;2000年中尺度災害性天氣國家專業實驗室改建成
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6年設立
套用氣象學專業,大氣科學專業成為江蘇省品牌專業;2007年大氣科學專業成為國家級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大氣物理學和大氣環境”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2008年大氣科學專業成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教育部特色專業。2008年11月24日,南京大學成立大氣科學學院,由
楊修群任院長,下設氣象學系和大氣物理學系。
發展歷程
1920年,
竺可楨應郭秉文校長之邀受聘於南京大學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1924年,國立東南大學地學系設立地質、氣象、地理三個組,其中氣象組成為我國最早的氣象學專業。
1928年,
國立中央大學成立,地學系內改設為地質礦物門、地理氣象門。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在南京北極閣成立,竺可楨任所長。
1930年,地學系分為地質學系、地理學系,
胡煥庸任地理學系主任,地理學系分設地理、氣象兩個組。
1944年,氣象組從地理學系分出,成立國立中央大學氣象系,是我國第一個氣象學系,黃廈千任首任系主任。氣象學系成立之前共培養出氣象學生44人。
1948年,氣象學系成立以來,共培養學生45名。先後有黃廈千、
涂長望、
朱炳海等任氣象學系專任教授,
趙九章、
呂炯任兼職教授。
1949年,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
國立南京大學,涂長望被任命為氣象系主任,同年12月涂長望調任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氣象局局長,朱炳海接任系主任。
1950年,招收解放後第一屆本科生,30人,相當於解放前招收氣象類學生總數的40%。
1952年,國立南京大學更名為
南京大學,院系調整,下設13個系,氣象學系是其中之一,朱炳海任系主任。浙江大學
么枕生教授、石廷漢教授,齊魯大學
吳伯雄教授等氣象方面的教師和學生併入南京大學氣象系。除氣象學專業外,設立我國最早的氣候學專業。氣象學專業由
徐爾灝教授為主任、
黃士松教授為副主任,氣候學專業由么枕生教授主持。為滿足國家大規模人才需求,開始招收氣象專科生(至1956年共招生五屆)。
1955年,氣象學系首次招收
越南留學生,是南京大學招收的首批留學生,至1966年共培養越南留學生64人,還培養了3名
朝鮮留學生。
1960年,為適應我國空間科學及火箭衛星事業的發展,經高教部同意氣象學系成立
高層大氣物理專業(1964年並回大氣物理專業)。中央氣象局決定成立氣象學院,經高教部同意委託南京大學氣象系協助選址建校,並以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的名義招收和培養了三屆(60、61、62級)學生。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
1972年,招收首屆工農兵學生,至1976年共招生五屆。
1975年,為彌補文化大革命造成的高等教育斷層,開始為國家氣象局、總參氣象局開辦“
雷達氣象”、“熱帶天氣”、“氣候統計”、“氣候學”、“衛星氣象”等培訓班。
1978年,招收恢復高考後的第一屆本科生(117名)和碩士研究生(7名)。
1979年,恢復向國外派遣訪問學者。
1980年,恢復向國外公派留學生。
1983年,
陸渝蓉教授任氣象學系主任。天氣動力學、氣候學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經國家教委批准成立熱帶天氣研究室。建立天氣動力學、氣候學兩個博士點。
1984年,
陸渝蓉調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
伍榮生接任氣象學系主任。
1985年,開始招收第一批博士生,為西部邊遠省份招收天氣動力專業專科生
1989年,經國家科委和國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尺度災害性天氣國家專業實驗室。
1990年,成立南京大學自然災害研究中心,
陸渝蓉任中心主任。
1993年,
倪允琪任大氣科學系主任。招收現代信息處理與計算機套用大專生和成人教育大專生。
1994年,隆重舉行“慶祝建系五十周年”大型紀念活動。
1996年,建立大氣科學博士後流動站。建立校級大氣科學人才培養基地。成立南京大學全球變化研究中心。
1997年,
倪允琪調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蔣維楣副主任主持系行政工作。
1999年,大氣科學成為一級學科博士點。根據教育部要求本科氣象學、氣候學和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合併為大氣科學專業。
伍榮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開始實施“
985工程”一期項目“我國重大天氣氣候災害的形成和預測理論研究”建設。與江蘇省氣象局合作建立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校外產學研基地(南京)。
2002年,重新申報國家重點學科,“氣象學”繼續為國家重點學科並位居全國同類學科第一。
伍榮生當選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十五屆理事長。
中國氣象局與南京大學簽署局校合作協定。開辦成人教育“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專升本脫產班。
2003年,新增自主設定“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二級學科博士點。
2004年,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接受教育部評估,取得優異成績。隆重舉行“慶祝大氣科學系建系六十周年”大型紀念活動。開始實施“985工程”二期項目“地球圈層與環境”建設。與湖北省氣象局合作建立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產學研基地(武漢)。開辦自學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本科脫產班。
2006年,
楊修群任大氣科學系主任。新建“套用氣象學”本科專業並開始招生。與
安徽省氣象局合作建立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產學研基地(合肥)。
2007年,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評估,“氣象學”再次位居全國同類學科第一。新一輪國家重點學科申報,“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成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本科“大氣科學”專業成為江蘇省品牌專業。南京大學
陳駿校長訪問中國氣象局,深化局校合作。
2008年,成立大氣科學學院,下設氣象學系、大氣物理學系。
楊修群任大氣科學學院首任院長。本科“大氣科學”專業成為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育基地、教育部特色專業。配合學校,順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學評估並取得優秀成績。開始實施“211”三期項目“我國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的成因和可預報性”建設。大氣科學學院成為中國-挪威聯合建立的Zhu-Nansen國際研究中心的中方合作夥伴。
2009年,教育部全國高校一級學科評估,南京大學大氣科學
學科排名全國高校同類學科第一。中國科學院
符淙斌院士來校工作。中國氣象局
鄭國光局長訪問南京大學。隆重舉行“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成立大會暨大氣科學前沿國際論壇”。開辦成人教育“物流管理”專業專升本科業餘班。
以上參考
學科設定
大氣科學學院具有一個從本科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二個系,氣象學系和大氣物理學系。擁有“氣象學”、“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學”、“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三個博士和碩士點,是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後流動站。
科研支撐
本院具有一支由
中科院院士、資深教授和優秀中青年學者組成的學術思想活躍、結構合理並具有相當競爭力的師資隊伍。現有中科院院士2人,
長江學者1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人,教授13人,副教授12人,講師11人。近年來主持和承擔了大量國家級科研項目研究,在中尺度天氣、邊界層氣象、大氣環流與季風、短期氣候變率與預測、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和數值模擬、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及大氣探測等領域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和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已形成濃厚活躍的學術氣氛,開展了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研究、派出留學與進修、接收外國留學生及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形式同國內外諸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
本院教學科研設施齊全,建有
都卜勒天氣雷達、極軌/靜止衛星接收系統,EOS/MODIS衛星接收系統、
風廓線儀、大氣風洞、高性能超級計算機群等,具有較好的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基礎條件。設有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安徽、遼寧等教學實習基地;建有“
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南京大學大氣環境研究中心”、“全球變化研究中心”和“自然災害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近五年來,本科畢業生一次分配到位率在95%以上。去向主要為:在國內外重要高校和研究機構攻讀研究生學位(占三分之一)、主要在中國氣象局系統及國家民航和環保系統從事氣象工作(占三分之一)和其它(占三分之一)。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目前是國家教育部大氣科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氣象學會、江蘇省氣象學會教育和智力開發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
現任領導
楊修群(院長)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等。
潘益農(書記)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黨委書記,副教授。中國氣象學會水文氣象專業委員會委員。
王 元(副院長)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中尺度災害性天氣分析、預報和動力學研究、大氣流體數值計算、格線計算最佳化理論和數據變分同化理論、中尺度大氣數值模式、以及下墊面與大氣相互關係物理過程的等領域相關研究。
孫鑒濘(副院長)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科研工作主要從事大氣邊界層物理、大氣環境、雲和降水物理等方面研究。
王體健(副院長)南京大學大氣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小尺度大氣環境模擬、大氣化學與區域氣候變化、大氣沉降與土壤物質交換等方面的研究。擔任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本科教學管理工作。
喻春紅 (副書記) 1974年10月生,2009年入選南京大學青年管理骨幹培養計畫,2011年入選第一期南京大學青年管理幹部境外研修計畫並於2012年下半年赴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管理部門學習。曾獲得校“優秀輔導員”、“優秀指導員”、“信息工作先進個人”等稱號。
歷任領導
歷任院系主任
黃廈千 任職時間(1944-1948)抗日戰爭爆發後,
中央大學西遷至重慶
沙坪壩。1939年黃廈千自美返國,受娉來中大執教,先後講授氣象觀測、天氣預報、高空探測、航空氣象等課程。
涂長望 任職時間(1949-1950)氣象學家。早年留學英國。回國後創建了
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並在重慶參與發起成立“九三學社”。建國後,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軍委氣象局局長、中央氣象局局長。
朱炳海 任職時間(1950-1958)教授,出生於1908年2月,1927-1931就讀于于中央大學地學系,畢業後在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工作5年,1936年受娉中央大學地理系,解放後,南京大學建立,擔任氣象系主任。主要著作:《
天氣諺語》、《氣象學詞典》等。
徐爾灝 任職時間(1958-1970)1948年自英返國,受聘來中大氣象學系任副教授,先後開設
動力氣象學、氣象統計等課。
黃士松任職時間(1977-1983)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早期師從涂長望,曾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低緯大氣環流及東亞季風環流、災害性天氣氣候成因。
陸渝蓉 任職時間(1983-1984)南京大學教授,曾任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南大校友總會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氣候變化、減災和防災、大氣能量平衡和水循環。主要著作有:《
地球水環境學》、《氣候學》。
伍榮生 任職時間(1984-1993)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國際動力氣象委員會中尺度工作組主席。1956年南京大學氣象系畢業。
倪允琪 任職時間(1993-1997)曾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國家973“暴雨研究”項目首席科學家,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長期從事氣候動力學和天氣動力學的研究工作,在國內是該學科的知名專家和學科帶頭人。
蔣維楣 任職時間(1997-1998,副主任,主持工作),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空氣污染模擬與大氣環境研究。主要代表著作有:《空氣污染預測與防治基礎》、《
空氣污染氣象學教程》、《邊界層氣象學基礎》。
談哲敏 任職時間(1998-2006)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全國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尺度動力學和數值模擬的教學與研究工作。
楊修群 任職時間(2006—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973項目
首席科學家等。
以上參考
歷任總支書記及黨委書記
白 玲 1958-1961
姚鶴年 1964-1973
謝家極 1973-1983
李可位 1983-1991
嚴伯平 1991-1993
以上參考
知名校友
陶詩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氣象學家,
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曾任國際科聯
世界氣象組織聯合科學委員會委員。1942年畢業於前中央大學(現南京大學)地理系氣象專業。
高由禧,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中科院地學部委員、
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研究所所長。在疾風的研究中成績突出,為開拓中國氣候學和高原氣象研究獻出了畢生的精力。194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大氣科學專業。
巢紀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熱帶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曾任
國家海洋局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主任、國際氣象學和大氣物理學協會國際氣候委員會ICCL/IAMAP)委員。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學系。
劉振興,空間物理學家,主要從事近地層大氣物理研究、火箭和衛星對高層大氣探測的研究和星級物理和磁層物理研究。曾任中國Cluster數據和研究中心主任,國際地磁和高空物理(IAGA)中國委員會主席。1955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
伍榮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國際動力氣象委員會中尺度工作組主席。1956年南京大學氣象系畢業。
符淙斌,氣候學家,首次提出用沿
赤道海溫廓線劃分
厄爾尼諾的思想和方法,被國外稱為“符DF廓線”他作為最早參與開拓全球變化科學領域的中國學者之一,為中國全球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氣候專業。
陳聯壽,1999年11月當選為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
颱風預報技術和理論研究,提出了有關颱風路徑突變機理的新論點。先後擔任
中央氣象台台長、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國家氣象局科技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第一副院長、院長。1957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學系。
王水,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研究領域為
哨聲和甚低頻發射的觀測和研究,太陽、大氣和
行星際介質物理、空間電漿不穩定性等。現任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理事。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
以上參考
科學研究
1. 氣候動力學研究
局部氣候和氣候變化模擬;氣候異常的動力學和可預報性;大氣-海洋-陸地相互作用;ENSO動力學;大氣的季度波動;東亞季風的年度和季度變化分析和模擬;
2. 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研究
中尺度天氣過程的觀測、診斷和數值模擬研究;華南對流和鋒生;雲系對大尺度環境的影響;四維數據同化;邊界層過程和中尺度系統的發展;天氣系統監測和信息發布的研究;都卜勒天氣
雷達數據處理和圖形顯示系統;
3. 全球變化研究
地球系統的理解和模式發展;未來20-50年中國生態環境趨勢的預報研究;生態系統動力學以及它和氣候系統的相互作用;
4. 大氣化學和大氣環境研究
污染城市大氣懸浮物描述;酸雨的時空變化;邊界層結構和大氣污染;環境承受力和區域環境控制研究
5. 災害預防研究
災害的形成和發展機制;災害變化和災害鏈;災害預報;防災、減災措施;
研究機構
大氣科學學院建有“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氣候與全球變化研究院”、“災害性天氣氣候研究所”、“南京大學大氣環境研究中心”、“全球變化研究中心”和“自然災害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
近五年來,主持和承擔了50餘項國家級科研項目、40餘項橫向科研項目的研究,共獲得科研經費9000餘萬元。其中,主持973項目2項、973項目課題9個、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項目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8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50餘項。在國內外主要核心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0餘篇,其中國際SCI論文120餘篇。獲省部級科技獎勵12項,其中,教育部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
學院在中尺度天氣、邊界層氣象、大氣環流與季風、短期氣候變率與預測、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和數值模擬、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及大氣探測等領域取得了具有創新並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成果。已形成濃厚活躍的學術氣氛,開展了廣泛的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通過合作研究、派出留學與進修、接收外國留學生及聯合培養研究生等形式同國內外諸多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交流合作關係。
人才培養
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認真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按照我系“拓寬基礎、強化實踐、注重創新”的培養理念,在“三三”制“個性化”、“多元化”人才培養框架下,構建現代大氣科學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國際視野的大氣科學拔尖人才。針對“大氣科學”與“套用氣象學”專業,形成“基礎型”和“套用型”兩類人才培養模式。按照國家氣象事業的現實需求,構建“校內實習+校外產學研基地實習+野外實習”三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做到通識教育和專才教育的統一、基礎理論教育和實踐套用教育的統一。“大氣科學”專業強調基礎理論;“套用氣象學”專業強調套用基礎理論和技術;實行“暑期學術/小論文+本科創新計畫+畢業論文”的創新能力培養途徑。培養適應大氣科學學科發展的當代趨勢,滿足我國氣象事業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大氣科學學院具有一個從本科到博士後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現有二個系,氣象學系和大氣物理學系。擁有“氣象學”、“大氣物理和大氣環境學”、“氣候系統與氣候變化”三個博士和碩士點,是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後流動站。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目前是國家教育部大氣科學指導委員會和中國氣象學會、江蘇省氣象學會教育和智力開發專業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