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實驗室

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系統(GIS)與遙感實驗室是南京大學從事GIS與遙感研究的專業實驗室。該專業創建於1957年(前名為地圖學專業),是當時國內綜合性大學中培養地圖編制和地圖學研究人才的唯一專業。從1972年開始主攻地圖製圖自動化方向,成為當時國內高校中最早進行計算機製圖教學與研究的單位。

簡介,科研,

簡介

1979年開始招收地圖學與遙感專業碩士研究生。
1992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更名為“地圖學與GIS”專業。
1998年經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設立“地圖學與GIS”博士學位授權點,並開始招收本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GIS與遙感實驗室就是在這一學科發展的背景下,通過多年的建設、改造與整合而形成的,特別是在學校“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進一步支持下,從1997年開始,實驗室的規模與研究方向得到進一步的深化與完善。目前,該實驗室已走過了一條從計算機地圖製圖,GIS與遙感到地理信息科學的發展道路,形成自身的特色,科研成果顯著,教學水平突出,不但為國內同行業培養出許多高水平的專業人才,而且還面向開發中國家,招收和培養本專業的留學生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為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礎。
實驗室以“結合國情,瞄準前沿,立足基礎,面向套用”為主攻方向,以“建立一流學術環境,培養一流專業人才,創造一流科研成果”為發展目標,面向地理信息科學前沿,致力於創建信息獲取、分析處理與知識發現的新型研究體系,探索GIS與遙感技術在地理學研究中套用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多年來,通過多項國家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一些重大套用項目的實施,已形成“GIS套用基礎及套用示範研究”和“多尺度遙感綜合分析與套用研究”兩個主要研究方向,並在地理空間信息認知與表達、遙感機理與信息識別技術及套用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同時,在地圖學與可視化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研究基礎。在地理空間信息框架的支撐理論、技術與示範區域套用研究領域,在空間數據倉庫的數據模型、數據集成、數據挖掘、元數據等理論和方法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樹。開發了多套套用型GIS系統,並已在規劃、國土、流域管理部門得到了有效套用。結合承擔的國家項目、自然基金項目及地方項目需求,已開始空間信息框架等多方面內容的研究,已發展了一系列空間資料庫整合技術。在衛星積雪遙感、融雪徑流預測、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評估及地球資源光譜信息研究與套用等研究領域成果顯著,許多研究成果達到國內領先的水平,具有豐富的經驗積累和技術儲備。在生態環境遙感、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及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分析等方面已有長足的進步,科研成果和研究項目不斷。此外,馮學智等教授在我國首次提出利用數字近景測量與計算機科學技術保護敦煌文物壁畫圖象的學術思想,並參與組織和完成了國家攻關項目“敦煌瀕危文物的計算機管理與再現”課題研究,其成果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和代表性。
藉助於中德多年的國際合作項目,實驗室已與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建立起較為長期、穩定的合作交流關係,雙方已較為定期地互派學者和研究生在對方進行講學、工作和開展學術交流。同時,實驗室已開始面向國外招收留學生,攻讀本專業的碩士和博士學位,接受國外訪問學者到實驗室工作,學習或進行合作研究,並已成功舉辦了多期國際性的GIS與遙感技術高級研討班和一些國際學術會議。實驗室還聘請陳述彭院士、徐冠華院士、童慶禧院士等國內著名GIS與遙感專家作為本專業的兼職教授,參與、指導實驗室的工作。為創一流的專業實驗室奠定了基礎。
自實驗室改建以來,每年平均可接收碩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12名。目前已畢業碩士研究生42名,博士研究生18名,出站博士後2名,已指導留學生7名和來自全國大專院校與科研機構的進修人員12名。現有在讀碩士研究生32名,博士研究生28名,博士後4人,國外留學生(攻讀研究生學位)4名,已形成本學科點多層次的人才培養格局,為面向國外留學研究生培養奠定基礎。實驗室除向本專業本科生開放外,每年還接受地學等其他專業的學生在實驗室完成他們的畢業實習或做畢業論文,接待中學生和校外本科生的參觀,或自帶題目來實驗室實驗、學習或進修。

科研

實驗室成立以來,已完成國家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國土資源部、國家環保總局等部委的科研項目8項,地方政府或生產部門的科研項目10項,在這些項目中,已通過有關部委組織驗收和鑑定的項目6項,並有3項獲省、部級獎。截止2003年,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國際會議文集上發表研究論文近100篇,其中SCI論文3篇。出版專著或教材6部。
實驗室發展目標是以地理信息科學建設為目標,逐步形成地理信息獲取、處理與認知的研究體系,在GIS與遙感的主要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突破,在現代地圖學、地理模型、區域數字模擬和技術套用等研究領域達到國際先進、國內領先水平,將實驗室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國際上具有重要影響的地理信息科學的教學研究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