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知名校友,歷史沿革,辦學條件,院系專業,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科研成果,學術資源,文化傳統,校徽,校訓,校歌,學校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3年,學院的前身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創建,當時學校簡稱“南京電信工業學校”,9月1日, 奉中央
第二機械工業部命並經中央高等教育部同意更改校名為“
華東第一工業學校”。
1960年12月21日, 高棉
西哈努克親王和夫人,王位最高委員會副主席賓努,首相福波淪,第一副首相涅刁龍及西哈努克親王的公主和王子等到一行40餘人,由
周恩來總理、
陳毅副總理和夫人張茜蒞校參觀。
1979年,國家
第四機械工業部批准恢復後的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新校址定在南京市東郊滄波門以南的丘陵地帶。
1981年10月4日, 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復校後的第一屆新生報到。
1983年3月5日,電子工業部批准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在南京市古平崗35號建校。
1984年7月3日,電子工業部批准該校恢復“文革”前行政級別,為地市級單位。
1987年2月3日,電子工業部和江蘇省政府聯合發文,將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下放至江蘇省,由江蘇省電子工業廳歸口管理。
1990年9月1日, 學校錄取新生共294人。校本部在校生已達967人,達到設計規劃招生規模。另:揚州教學點錄取新生80人。
1991年5月6日,江蘇省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與該校商定,由該集團研究所與該校校辦工廠共同組建江蘇電子信息集團計算機廠。
1996年11月,該校被國家教委授予“國家級重點普通中等專業中學校”。
1998年6月 ,江蘇省電子工業廳批准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與揚州電子職工中專校聯合辦學,兩校聯合辦學協定書已於4月在揚州電子職工中專校簽字。兩校聯合後校名仍為南京無線電工業學校,現揚州電子職工中專校為揚州校區,並保留揚州電子職工中專校名稱及服務功能,現南無校為南京校區。
2000年9月,該校被教育部批准為首批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
2004年10月18日,該院舉行入駐仙林新校區暨新生開學慶典,該院仙林大學城新校區正式交付使用,首批9000名師生搬遷入駐。
2006年,通過國家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並被評為優秀等級。
2010年,被列入全國100所骨幹高職院校建設單位之一。
2016年3月,通過國家骨幹高職院校建設驗收。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截至2017年12月,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建有電子信息學院、機電學院、微電子學院、計算機與軟體學院、通信學院、信息服務學院、數碼藝術學院、中認新能源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士官學院、大數據學院(籌)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素質教育部、心理健康研究與服務中心等教學部門,開設有63個高職專科專業。
二級學院 | 專業名稱 |
電子信息學院 | 物聯網套用技術、套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微電子技術 |
機電學院 | 工業機器人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數控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海外本科直通車)、機電一體化技術 |
微電子學院 | 環境監測與控制技術、光電技術套用、崑山開發區現代學徒制訂單班、電子電路設計與工藝、套用韓語 |
計算機與軟體學院 | 移動套用開發、雲計算技術與套用、軟體技術、信息安全與管理、計算機套用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 |
通信學院 |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技術、移動通信技術、通信技術、城市軌道交通通信信號技術(蘇州捷運訂單班) |
信息服務學院 | 物流管理、市場行銷、會計、國際商務、國際商務(海外本科直通車) 、電子商務 |
數碼藝術學院 | |
中認新能源技術學院 | |
汽車工程學院 | |
士官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士官)、計算機套用技術(士官)、計算機網路技術(士官)、通信技術(士官) |
參考資料: |
師資力量
截至2017年12月,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有專兼職教師1156人,其中校內專任教師452人,校外兼職教師563人。校內專任教師中,具有高級職稱人員占46.68%;具有碩士學位以上人員占82.52%;92.44%的專業教師具有雙師素質。
據2018年11月學校網站信息顯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有在職教授、副教授及研高、高級工程師238人;具有博士和碩士學位的教師506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3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3個。學校還聘請了700餘名企事業單位的管理、技術骨幹擔任兼職教師。
國家級教學名師:韓滿林
省級教學名師(不全):杜慶波、華永平
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移動通信技術核心課程群教學團隊(張旭翔,2009年獲批)、電工電子實訓基地教學團隊(王鈞銘,2008年獲批)、軟體技術專業教學團隊(聶明,2013年獲批)
教學建設
截至2017年12月,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有4個國家骨幹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2箇中央財政支持的重點建設專業;2個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項目,3個省級品牌專業,3個省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重點建設專業群,6個省級示範性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有國家級實訓基地2個,省級實訓基地4個,校內實驗實訓室172個;共有國家級精品及精品共享課程4門,省級精品課程9門,“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6部,“十二五”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立項)26部,省級精品及精品(重點)立項教材25部。
截至2017年12月,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共獲得全國職業教育信息化大賽一等獎6個,二等獎4個;江蘇省職業教育信息化大賽一等獎11個,二等獎7個。
國家骨幹院校重點建設專業:通信技術、物聯網套用技術、光電子技術、軟體技術
江蘇省品牌專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通信技術
江蘇省特色專業:電子組裝技術與設備、電子電路設計與工藝、軟體技術
國家級精品及精品共享課程(不全):通信技術基礎、表面組裝技術(SMT工藝)
省級精品課程(不全):放大電路測試與設計、通信技術基礎、表面組裝技術(SMT工藝)、3G技術與基站工程、印製電路技術
國家級實訓基地: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實訓基地、網路與通訊工程實訓基地
省級實訓基地:先進制造技術實訓基地、新能源技術及檢測實訓基地、電工電子與自動化實訓基地、網路與通訊工程實訓基地
合作交流
據2018年11月學校網站信息顯示,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與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興通訊、阿里雲、騰訊、中電科14所、55所、埃斯頓、南京熊貓集團等幾十家知名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建有中認新能源技術學院、電信學院、南信阿里雲大數據學院、埃斯頓機器人學院、熊貓光電學院等校企合作育人項目。
據2017年12月該校年度報告數據顯示,近年來,該院與
新加坡工藝教育學院、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理工學院、台灣
龍華科技大學等院校開展交流合作,並逐年增加外派學生人數,累計接收境外交流生近 200人,選派近250名學生進行境外學習。學院還累計選派教師近350人次,赴11個國家、地區的27所院校進行了進修培訓;同時邀請加拿大謝立丹學院、百年理工學院的教授來校為師生做短期講學,已先後邀請3位教授完成了 9周的講學。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17年12月,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建有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2個,江蘇省技術服務中心1個以及校企合作科研平台8個。
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江蘇省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江蘇省無線網路軟體工程技術研發中心
江蘇省技術服務中心:江蘇省3G 增值業務研發與測試技術服務中心
科研成果
2017年,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企事業單位新簽訂橫向合作項目41項;市廳級及以上級別自然科學類項目立項8項;市廳級及以上級別教研及哲學社會科學項目立項45項(含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1 項);橫縱向經費到款額均比2016年所有增長,其中橫向技術服務到款額1345.96萬元,縱向科研經費到款額381.8萬元。
2017年,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共獲得各類智慧財產權授權95項,其中發明專利26項,比 2016年(21項)增長了23.8%。
學術資源
截至2012年6月,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共有各類紙質藏書76.9萬冊,電子圖書8550GB。
文化傳統
校徽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徽圖案中間由“職業”的“職”拼音的首位字母“Z”形成一隻飛鴿,變形成體現信息網路的“e”字母,由南京市花――梅花的花瓣變形成信息波,表現了學院的特色,以示學子在知識的海洋中翱翔,該校培養的英才遍天下,展示了該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特色,體現了學校的宗旨、理念和精神。那流暢的線條猶如繽紛的彩虹,以示該校成就輝煌,碩果纍纍。
校訓
厚德、重能、規範、創新
校歌
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校歌 作詞:周明、張昉 作曲:陳雷 長江之濱,夢開始的地方,紫金山麓,心嚮往的天堂。 草鞋峽,櫛風沐雨鋪百年基業,大學城,繼往開來桃李芬芳。 數十載,春華秋實建精神家園,幾代人,勵精圖治鑄社會棟樑。 厚德重能,規範創新,勤學不懈,立德進取。 我們揚起希望風帆,張開理想翅膀, 我們秉承南無傳統,再創南信輝煌。 向前進,我們向前進! 融資訊時代,放世界眼光。 向前進,我們向前進! 攜千萬學子,譜寫華美樂章,共創輝煌。 |
學校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黨委書記 | |
院長 |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
黨委委員、副院長 | 徐建俊、陸群、杜慶波、錢群雷 |
截至2018年11月,參考資料: |
歷任領導
職務 | 姓名 | 任職時間 |
校長 | | 一九五四年九月六日至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五日 |
郭任 |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五日至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三十日 |
徐祗復 | 一九六〇年十一月三十日至一九六六年 |
惲林 | 一九八一年七月二十四日至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三日 |
王本忠 |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至一九八九年九月八日 |
陳炳聲 | 一九八九年九月八日任代理校長 |
一九九一年五月六日至二〇〇〇年十二月二十日 |
張天明 | 二〇〇〇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二〇〇三年二月五日 |
院長 | 張旭翔 | 二〇〇三年二月至二〇一四年四月 |
王鈞銘 | 二〇一四年四月至二〇一八十月 |
黨委書記 | 白宗福 | 一九五四年四月十三日至五五年三月十七日(總支書記) |
朱啟鑾 | 一九五五年(總支) |
一九五七年一月五日(黨委)至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 |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五日至一九六〇年三月 |
郭任 | 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至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五日 |
王士英 | 一九六〇年三月至一九六五年 |
齊瑤亭 | 一九六五年至'文革' |
惲林 |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三日(臨時黨委) |
戴超 | 一九八四年四月廿三日至一九八七年六月廿二日 |
陳炳聲 | 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二日至二〇〇一年四月十七日 |
張天明 | 二〇〇一年四月十七日至二〇〇七年三月 |
孔德海 | 二〇〇七年三月至二〇一四年四月 |
張旭翔 | 二〇一四年四月至二〇一八年十月 |
參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