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越城到南唐,聚寶門到中華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格局,建築特點,主要建築,第一通城門,鏑樓,藏兵洞,三道瓮城門,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門票價格,開放時間,交通路線,
名稱由來
中華門,原名聚寶門。傳說,明朝初年在修建這座城門時,屢建屢塌,工期一再被延誤,朱元璋十分著急,於是派劉基到民間打探。在打探過程中,劉基聽到一則童謠,唱道:“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個聚寶盆,找到聚寶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頭頂聚寶盆埋在城牆根,城牆篤定建得成。”因聚寶盆是江南首富沈萬三的傳家之寶,於是朱元璋與劉基便施計從沈萬三處強行征借了聚寶盆,並找到名叫戴鼎成的人。說來也奇怪,當戴鼎成頭頂聚寶盆埋在城牆下,城門居然真的順利建成了。於是朱元璋便將這座城門命名為聚寶門。
其實,聚寶門的真正得名是因為正對城南聚寶山(雨花台)。在修建聚寶門的故事中,加入了聚寶盆這一傳奇寶物,更突出了南京城牆修建不易。民國十七年(1928年),國民政府認為聚寶門的名字具有封建意味,將其更名為中華門,一直延續至今。
歷史沿革
越城到南唐
公元前472年,越國在秦淮河南岸的長乾里築越城,標誌著南京主城地區建城的開端。南京古城,東有紫金山,北有長江天塹,西有石頭城,三面天險,唯有南面地勢平坦,只有秦淮河是天然屏障。南面水陸交通便利,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但由此帶來的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南京的南面如同一扇敞開的大門,難以防守,而越城更像是城外的一個崗哨,無法利用秦淮河這道天然屏障。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感到,南京沒有自己的南大門,顯然是不行的。
東吳時期,孫權設南京為東吳首都,取名建業,並建大航橋,設大航門為南京的南大門。雖然當時建設的大航門十分簡陋,但這實現了南大門從無到有的第一步。南唐時期,開國皇帝李昪為了將南京建成一座宏偉的都城,對六朝時期的城牆進行大規模擴建,城牆長度達到了13千米,並在秦淮河南岸重修朱雀門,將秦淮河(現內秦淮河)包入城內,在新建的城牆外重挖護城河(現外秦淮河),這樣南京的南面就有了三道防禦線。他所建的南門為後來的中華門瓮城奠定了基礎。
聚寶門到中華門
明朝南京城是朱元璋聽取謀士朱升“高築牆”的建議而建造的,洪武一年(1366年)開始動工,耗時28年,動用百萬民工,築成了從內到外宮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其中京城城牆的南門就是因毗鄰聚寶山而得名的聚寶門。洪武十九年(1386年),聚寶門在原南唐南門基礎上擴建而成,因朱元璋將聚寶門當作保衛南面安全的關口來營造,所以投資巨大,規模宏偉。
清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炮轟聚寶門,這是在長矛大刀的冷兵器時代堅不可摧的中華門瓮城,第一次遇到火炮的攻擊。
民國二十年(1931年),時任政府修建聚寶門前連線城門南北的主幹道中華路時,將聚寶門改名為中華門,取振興中華之意。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侵華日軍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11月底,侵華日軍迫近南京,爭奪城牆成為的重要一環,南京城牆在戰爭中遭受巨大劫難。中華門鏑樓在日軍猛烈的炮火轟炸中轟然倒塌,城台也被炸塌了一個角。中國守軍利用瓮城內的藏兵洞,與日軍展開肉搏戰,這是中華門內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
新中國成立後,雖然人們對於南京城牆的價值認識經歷了曲折的過程,但因朱偰、徐悲鴻等有識之士的呼籲和奔走,中華門瓮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1960年,市政府對中華門瓮城進行了地基加固,並對瓮城進行維修。
1979年3月,市政府決定以旅遊景點的標準,開始對中華門瓮進行清理和維護,實現了中華門瓮城從大型的戰爭設施轉變為和平利用的第一步。那時,中華門瓮城的北、西、東三面環境較差,瓮城原貌難以辨別。市政府安排拆遷,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讓中華門瓮城露出了真面目,隨後又清理27個藏兵洞,本著修舊如舊原則,修整登城步道。中華門瓮城於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並於1983年,以“中華古堡”的美名,高票入選 “金陵新四十景”,入選楹聯生動描繪了中華門瓮城所承載的波瀾壯闊的歲月變遷——“憑萬千位能工巧匠,此壁巍巍,和江山共壽;歷六百年滄海桑田,其名燦燦,與民族同輝。”
建築格局
中華門東西寬118.5米,南北長128米,占地面積15168平方米,由主城台、三道內瓮城、27個藏兵洞、東西馬道,以及一條登城曲道(上世紀80年代為方便遊客登城遊覽而建)組成,從上往下看,整體呈“目”字形結構。中華門共設三道
瓮城,由四道
券門貫通,首道城門高21.45米。
主體建築內瓮城由中華門主樓城門和二至四道輔助城門構成,各門均有可以上下啟動的千斤閘和雙扇木門,現僅存閘槽和
門位遺蹟。瓮城上下設有藏兵洞13個,左右馬道下設
藏兵洞14個,可在戰時貯備
軍需物資和埋伏士兵,可以同時屯兵3000餘人並儲藏士兵所需
生活物資。
建築特點
中華門整個建築用石灰、桐油等作黏合劑,極為堅固,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中華門的興建前後歷時21年,採用巨型條石作為城門基礎,大塊的城牆磚砌築,粘合劑採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後砌成,非常堅固。砌城牆所用的大塊城牆磚,每塊長約40到50厘米,寬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塊重量15到20公斤不等;城磚的製作由京師工部、京師駐軍及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師四地共125個縣承擔,京師應天府以外製作的城牆磚燒。
主要建築
第一通城門
中華門第一通城門由三層建成:第一層為城牆,第二層為樓基,均為磚石結構。第三層為木結構的鏑樓(城樓)歇山頂,三重檐。
鏑樓
中華門上原有“鏑樓”,在一些報導中被稱為“敵樓”,甚至就連中華門城堡景區內的一些標示牌上也寫成“敵樓”,實際上,這是個不折不扣的錯字。“鏑”在詞典里的解釋是箭頭,也指箭。顧名思義,鏑樓也是箭樓,因其木質結構可擋箭,也可用於眺望。
中華門城堡上的鏑樓是一座由城堡中軸對稱展開的建築,鏑樓於清嘉慶年間倒塌並復建,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軍入侵南京時再次被毀。此後,城堡上部平坦無垣,成了一個偌大的平台。
藏兵洞
中華門的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人。而東水關為磚石結構,共有3層,每層有11個券洞,共有33個券洞。上面二層券洞用於安置守城的將士和儲藏物資,最下面一層券洞用於調節內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間的鐵柵欄可以防止敵軍潛水進城。
三道瓮城門
三道瓮城的門洞之上各築一基座,其上原建有閘樓現己不存在。
文物價值
中華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京城城門,在世界城垣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規模最大的堡壘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稱。中華門布局嚴整、構造獨特,是研究中國古代軍事設施的重要實物資料,不論是在軍事上、歷史上、還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中華門是南京保衛戰的主戰場之一,幾千名中國軍人在此浴血奮戰,譜寫了保家衛國的壯麗篇章,中華門城頂原有的一座三重檐歇山頂城樓也在侵華日軍的炮火中被毀滅,從此再未復建。中華門瓮城既是中國古代防禦性建築的傑出代表,也是緬懷先烈、銘記歷史的抗戰紀念地,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價值。
文物保護
1988年1月13日,包含中華門在內的南京城牆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中華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華路南端。
門票價格
50元/人
開放時間
8:30-20:30(中華門段,以實際公告為準)
交通路線
公交
2.新街口,在新街口南站乘坐16路或33路公車至中華門站下車。
4.江寧東山,乘坐東山公交701路在中華門站下車。
捷運
駕車
從新街口向正南方向出發,沿中山南路行駛2.4公里,過左側的通服大廈約90米後,左後方轉彎。行駛20米,直行進入長樂路。沿長樂路行駛290米,右轉進入中華門。沿中華門行駛500米,右前轉彎進入中華門西門。沿中華西門行駛70米,到達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