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進化(coevolution):由美國生態學家埃利希(P. R. Ehrlich)和雷文(P. H. Raven)1964年研究植物和植食昆蟲的關係時提出的學說,指一個物種的性狀作為對另一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而後一物種的性狀又對前一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的現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協同進化
- 外文名:coevolution
行為理解,意義,生物多樣性,物種適應,基因組進化,生物群落,蜂鳥,熊蜂,蘭花,總結,
行為理解
由於生物個體的進化過程是在其環境的選擇壓力下進行的,而環境不僅包括非生物因素也包括其他生物。因此一個物種的進化必然會改變作用於其他的生物的選擇壓力,引起其他生物也發生變化,這些變化又反過來引起相關物種的進一步變化,在很多情況下兩個或更多的物種單獨進化常常會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協同適應系統。
對於協同進化,可以理解為一種進化機制,不同物種相互影響共同演化,這種進化機制對生物演化有重要意義;也可以理解為一種進化結果,因為我們所談到的協同進化實例體現的是一種協同的關係,從這些實例中歸納出了協同進化理論。實際上,廣義的協同進化可以發生在不同的生物學層次:可以體現在分子水平上DNA和蛋白質序列的協同突變,也可以體現在巨觀水平上物種形態性狀、行為等的協同演化。協同進化的核心是選擇壓力來自於生物界(分子水平到物種水平),而不是非生物界選擇壓力(比如氣候變化等)。
協同進化必然是生物適應進化的結果,如果僅僅說協同進化的意義是適應,那么這是一個籠統的說法。結合不同的實例,試著歸結協同進化應該有如下的意義:
意義
生物多樣性
物種適應
該方面主要體現在眾多互惠共生實例中,比如傳粉昆蟲與植物的關係(昆蟲獲得食物,而植物獲得交配的機會),蚜蟲與螞蟻的關係(蚜蟲獲得螞蟻的保護,螞蟻獲得食物—蚜蟲的蜜露),昆蟲和內共生菌的關係(兩者相互獲得生活必須的特殊的營養物質)。
基因組進化
生物群落
Jazen 給協同進化下了一個嚴格的定義:協同進化是一個物種的性狀作為對另一個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而後一物種的這一性狀本身又是作為對前一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
這一定義要求:特定性——每一個性狀的進化都是由於另一個性狀;
相互性——兩個性狀都必須進化。
更嚴格的定義還要求同時性——兩個性狀必須同時進化。
但在協同進化是擴散型時就不具備同時性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協同進化只表明了物種對生物環境特徵的適應。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