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城東南約24千米荒灘之中,總面積約33萬平方米,是一處漢代時期的古城遺址。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地處喀拉塔勒河沖積荒漠地帶,古城分為外城、內城及高台城址,位於內城城牆東部的高台城址為核心部分。高台城址建築始建於戰國,經過戰國至西漢、東漢、魏晉時期三次大的修築、改建,主體年代在兩漢時期。兩漢時期也是卓爾庫特古城最繁盛的時期,魏晉時期衰落。卓爾庫特古城遺址的發掘對於探索西漢西域都護府治所遺址邁出了重要一步,對於研究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絲綢之路古代城市考古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10月7日,卓爾庫特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城東南約24千米荒灘之中
  • 所處時代:漢
  • 占地面積:約 330000 m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158-1-158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民國十七年(1928年)8月,黃文弼最先到卓爾庫特古城遺址調查勘測,“此城周約一千二百米,略作圓形。城牆已頹,僅餘牆基,皆土築。中有一隆起土阜,周六十七,高約三米,疑為古代建築遺址。在其南有二小土堆,掘其左堆,出現稞麥殼甚多,古時必為倉庫。右方之土堆,掘之無物,並有圍牆痕跡,似為古時住宅,或署所在也。在城之東南隅,有不規則長方形土台,周一百二十四,高約九米許……此高台究作何用,未經發掘,無從臆度,但必為古時城中之建築遺址也……城外東面距城一百六十二米有土墩一,亦略作長方形,周約六十八,高約三米。城西亦有一土墩,略作圓形,周約四十,高約六米。在此東尚有一小土堆,疑皆古時營壘,為田卒屯戍之所。城中有紅底黑花陶片,與柯尤克沁舊城所拾者相同,皆為紀元前後之遺物。又拾鐵矢鏃一,中實有柄,系漢物,故疑此城為漢代屯田輪台時所築。”黃文弼推測為漢代屯田的校尉城,而柯尤克沁為侖頭城。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挖掘前的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1980年,新疆博物館對卓爾庫特古城遺址進行了詳細調查和測量。
1989年10月,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過程中對卓爾庫特古城遺址進行了調查並建檔。
2009年6月,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過程中,對卓爾庫特古城進行複查。
2018年,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啟動“西域都護府考古”項目。先期對輪台縣境內卓爾庫特古城、奎玉克協海爾古城兩處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2021年7月至10月,考古工作者在高台城址西側發掘了1000平方米。

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周邊多紅柳,東距克孜勒溝約2千米,西北距闊納協海爾古城約11.5千米,西南距奎玉克協海爾古城約9千米。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位置圖
城牆與門道
高台城牆發掘東、南、北三側,西側未發掘。牆體經過多次修築、補築。後期的牆體均於早期城牆上加築,局部可見不同修築期牆體之間的明顯接縫。可分三期:第一期為戰國至西漢,牆體由較純淨的土夯築,外抹牆皮。下部坡度較緩,約50°;至中部陡然升起,坡度較大,約75°。第二期為東漢,牆體依附於早期牆體之外。下部用倒塌土墼、碎土墼堆夯,外包整土墼,上部再加築土墼。第三期為魏晉,主體利用前兩期牆體,局部加以補築。補築所用材料較雜,不如前兩期用料講究,施工也較草率。最晚一期牆體外亦用土墼包築。城牆底部最寬約25米,頂部寬度推測在8~10米左右。牆基在現地表下4米左右暴露基槽。牆體中下部向外平攤較大,有棚架及灰坑多座。城牆東北轉角頂部有大型房址,似為晚期角樓遺蹟,下部疊壓早期房址,亦應是早期角樓遺蹟。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卓爾庫特高台城址結構示意圖
高台城址東西兩側開門。門道寬約8米,有多層不同時期的踩踏面。根據牆體、門道情況,可以確知高台城址平面為長方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窄,整體呈東北—西南45°偏角。內城城牆內部為堆土夯築,內外兩側包砌土墼,土墼尺寸略小於高台城址內房屋所用土墼。城牆下寬約8米,頂部殘寬約5米。
房址
高台城址中部有一道大牆(即中心大牆)通貫南北,同時作為東、西兩側房址的後牆。中心大牆北側與高台城址北牆相接,略呈弧形。牆體用較平整大土墼砌築,東西兩側未見抹泥牆皮。頂寬3.5~4.5米,下寬5~6米(未發掘至底)。中心大牆東、西兩側有不同時期的成排房址,前後期改建、重建情況複雜。房址多處,體量均較大,牆體用土墼砌築。
F1,面西,依中心大牆而建,東牆即為長牆一部分。東牆最厚處(北側)寬3米,最窄處(南側)寬2米。F1前後經過數次改建,可分為5個小期。第1期,殘存東側長牆與中部隔牆,牆寬2~3米。第2期,加築中部隔牆,形成左右兩間(F1a、F1b),中部隔牆東端有通道相連。東牆長度11米,兩側間東西寬約15米。門道位於F1b西南側,門道通往F1b為曲尺形廊道。F1a北牆從底部至頂部殘高5.3米,由內向外側傾斜,土墼牆外加抹泥皮,泥皮保存較完好。北牆中部有兩處壁柱槽,底面長方形,寬60厘米,深30厘米。壁柱槽內殘存大型木柱。第3期,F1a、F1b中間隔牆封堵,形成單獨兩間。F1a西側墊高,於西北側開門道。F1b也相應墊高,門道位置不變。第4期,F1a西側二次墊高。第3、4期殘存柱洞18處,部分仍有木柱殘件。柱洞直徑25厘米。柱間距1.1米,上架方梁。第5期,F1b門道、曲尺形廊道部分及南牆外側以土墼壘砌,形成平台。高台城內房址所用木柱直徑多為25、30厘米。根據頂部倒塌堆積殘塊可知,房址在椽架上先搭頂篷,頂篷由細木棍加葦席編成,其上再覆以土墼。木棍葦席、土墼層可多次重複累加,故而房頂較厚。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F1俯視圖
F8,位於中心大牆西側,建於碎泥塊壓實的墊層上。破壞嚴重,僅存局部殘跡,整體結構不明。有三層台階,階高16厘米,深30厘米,外抹光整泥皮。發現三處木柱,平面為“井”字形結構,不同部件以榫卯拼接,加長釘鉚固。柱身殘存朱紅大漆。據出土遺物推測,為漢晉時期使用遺蹟。
早期房址牆體厚度多為1.15米,約合漢代5尺,規制與新和烏什喀特古城鑽探所得相似。
棚架
高台城牆外側分布成排木棚架塔建的房屋。部分棚架房屋利用城牆向下挖出地面平台。與房址不同的是,棚架一邊依靠東牆,另外三面未見牆體痕跡,可能是半開放式結構。頂棚以較粗木頭搭建梁架,上鋪多層椽木,椽上鋪架細樹枝,上面再覆蓋土墼,構築方式與房址大體相同。從剖面來看,棚架的頂部較厚,最厚可達80厘米左右。棚架以圓木為支柱,柱徑約20厘米。支柱直接立於地面,未發現柱礎石。較規整的地方,柱間距約2米。棚架區地層堆積中出土銅器、鐵器、骨器、陶器及部分石器。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倒塌棚架房屋椽架遺蹟
建築材料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建築大量使用土墼。高台城址、內城城牆大量使用土墼包築,房址多用土墼壘砌牆體。早期土墼多用河泥裁切而成,晚期始見三合土土墼。三合土土墼中間摻雜葦草為筋。土墼大致有三種規格。最大規格土墼長約65厘米,中號長約50厘米,小號長約45厘米。不同時期建築使用不同規格土墼,小號土墼見於晚期房址中。卓爾庫特古城大、中兩號土墼體量均較大,尤其是大號土墼為新疆、中亞地區古城中所僅見。
年代
根據地層堆積和出土遺物判斷,高台城址建築始建於戰國,兩漢時期最盛,魏晉時期衰落。樣本測年結果在公元前259年~公元386年之間,表明遺址建於戰國晚期,沿用至魏晉時期廢棄,主體使用年代為兩漢時期。

文物遺存

綜述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發掘出土大量陶片、獸骨(包括駝骨、馬骨、牛骨、羊骨等)、石器等,還出土骨器、銅器、鐵器、珠飾、銅錢等器物多件。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出土骨搏具
陶器
陶器,戰國時期陶片多為夾砂紅陶,質地略粗。漢代地層出土陶片多細泥黑陶、紅陶,部分刻劃線紋。器形可辨者,大多與長安地區、河西地區陶器接近。魏晉時期地層出土陶片多細泥黃陶、黃衣紅陶,捏嘴帶流器等與中亞、南亞接近。魏晉時期窖穴中出土大陶瓮,與庫車出土魏晉大酒瓮一致。
石器
石器,多殘損,可辨器形的有石研磨棒、礪石等。
骨器
骨器中有大量加工痕跡但未成形的半成品,成品有骨簪、骨飾、骨搏具等。其中,骨搏具出自魏晉時期房址,于闐、樓蘭、尼雅等處遺址也曾出土形制相似的器物。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出土卜骨
珠飾
珠飾,有青金石飾片、綠松石珠、玻璃珠等。
銅錢
銅錢,鏽蝕嚴重,可辨為龜茲小錢、剪輪五銖。
銅器
銅器有銅印、銅帶飾、銅容器等。鐵器多鏽蝕嚴重不可辨,其中幾件可能為鐵劍身殘塊。

研究價值

根據卓爾庫特古城遺址的整體規模和高台城址的建築體量、建築用材,以及出土器物,可以推測卓爾庫特古城遺址應為漢晉時期塔里木盆地北沿一處最高等級的中心城址。卓爾庫特古城遺址的發掘對於確定西漢西域都護府治所遺址邁出了重要一步,對於研究中央王朝治理新疆、絲綢之路古代城市考古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卓爾庫特古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1年10月12日,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卓爾庫特古城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城東南約24千米荒灘之中。
巴音郭楞卓爾庫特古城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台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卓爾庫特古城遺址,路程約36.1千米,用時約47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