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旦

半旦

做“半旦”又名做半段,半段即中元節,為福建福州傳統時令節俗。福州農村稱為“七月半”‘七月關’,俗稱“做半段”。半段,指一年之半。被列為僅次於過年的大節,由古代“郊社”演變而來。

民俗主要流行於原來福州府閩縣侯官兩縣,既現在的福州市晉安區、馬尾區、倉山區及閩侯縣的平原鄉鎮。是民間盛行的村慶節日,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堪比春節。半旦即為“半段”,表示一年過了一半,做半旦即為慶祝上半年的豐收。以祭田儀式來酬謝司土地的神明,以祭祖儀式來紀念開基闢土的祖先。90年代開始由於政府提倡移風易俗,破除部分普度和民間宗教活動的影響。半段在福州郊區各村演變為與神誕共同舉辦。由於福州地區民間信仰豐富,神明眾多,故不同的村莊做半段的日子各不相同,但普遍集中在每年農曆七月中旬的七月半前後到八月期間。 今天的半旦節主要的活動是請閩菜鄉廚舉辦家宴,宴請親朋好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旦
  • 別稱半段,半誕
  • 節日時間:各村輪流“做半旦”。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福州晉安、馬尾、倉山及閩侯縣平原鄉鎮
  • 節日起源:保平安、祭土地、慶豐收等
  • 節日活動:擺個幾桌,呼朋引伴地讓親戚朋友來自己家吃喝。
  • 節日意義:密切村與村間的聯繫,增進親朋好友間的情誼。
  • 設定地點:村民在自己自家大院或大堂內
何為半旦,習俗來源,說法一,說法二,儀式,現狀,

何為半旦

  • “半旦”是福州方言發音,也有“半誕”、“半段”等其他寫法的。按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的說法,正確寫法應該是“半丈”。“半丈”即“五尺”,“五尺”在福州方言裡是“有喝”的諧音。
  • “做半旦”的民俗主要流行於原來的閩、侯官兩縣,既現在的福州晉安、馬尾、倉山及閩侯閩侯縣大部分平原鄉鎮。
  • 福州民俗專家方炳桂介紹,半旦即為“半丈”,表示一年過了一半,做半旦即為慶祝上半年的豐收,答謝農忙時親友的“換工”等幫助。福州做半誕的日期多集中在農曆七月以後至八月期間,具體日期在相鄰各村不重複。
  • “九月起,不買米”,這句諺語流行於閩侯上街一帶,描述的是農曆九月起,該地區天天有村莊邀請親友“做半旦”的景象。這與倉山這邊有所不同,倉山區“半旦”一般多在農曆七月中旬後及八月期間
半旦

習俗來源

說法一

  • 較為權威專家的說法:福州近郊及閩侯縣各村莊多是先祖從中原地區遷來定居一地繁衍而來,因而常是一個村莊一個姓氏。同姓的人把遷到本地的第一個先祖奉為境主神(福州地區境主神宮殿稱為‘大王宮’)。每年在這個先祖的生日這一天,全村人共同祭祀“神誕”,以保平安。同時,也祭土地,以慶豐收。可是這個說法有個現象無法解釋,那就是很多的村子做“半旦”時,沒有祭神儀式。按照上述說法,“半旦”起源於中原,源於各村的祭神,但是這種說法無法解釋做半旦不祭神的現象。(90年代前各村都有祭神儀式)

說法二

  • 在盛唐時期,福州一帶自為一國叫"無諸國",中央就派兵平亂,福州土著男人被趕到江里,當上“晝民”,福州俗稱“曲蹄仔”,南下軍人就地安置,強娶土著女人為妻。時間一長,也就慢慢平和下來了,大家也不再鬧了接受了這個事實,官府也就放鬆了,就讓江里的人上岸來買些生活必需品,但是不準穿鞋以示區別。一來二去就想打聽在家親人們的訊息,這下苦壞了官老爺們,抓吧,又要官逼民反了;不抓,好象也不行。怎么辦?乾脆就讓大家親人團聚,可問題又來了,怎么組織呢?都來!!好幾萬啊!!有個師爺叫大目埕的就出了個主意:不要一起來,一個一個地方,一個一個村子的來,大家輪著來,費用就由岸上的人來承擔。為了能儘快的找到自己的親人,不惜財力,大擺宴席,這一天,只要能到我家來作客的,不論認識不認識都是親人,都是朋友,大家也就親戚拉親戚,朋友拖朋友的都來了,為的是儘可能多的叫來人,也好儘快的有親人的音訊。這個風俗也就慢慢的流傳了下來,也就是“半旦”。“半旦”也就成為一個大家不論天南海北,不論認識與否,都在一起歡聚的一個節日。

儀式

各村輪流“做半旦”。村民在自己自家大院或大堂內,擺個幾桌、十幾桌、甚至幾十桌,呼朋引伴地讓親戚朋友來自己家吃喝。“做半旦”這一村慶活動,作為一種社交活動的載體和形式,密切了村與村間的聯繫,增進了親朋好友間的情誼。沒有送禮,不收紅包;今天你來吃我的,明日我去吃你的,彼此機會均等,每村一年辦一次。
做“半旦”的風俗在閩侯縣源遠流長。在宗親觀念強烈的年代裡,做“半旦”時一般都是由族裡德高望重的長輩組織族人在宗祠里共同祭祀祖先。做得隆重的還將祖先的神像迎出,在全村的主要道路上巡邏一番,最後再迎回祠堂。長長的迎神隊伍一路上敲敲打打,各種民間舞蹈表演穿插其間,熱鬧非凡。這時村莊裡家家戶戶都會在沿途設下香案,待迎神隊伍經過時,燒香、燒冥紙、燃鞭炮,以祭拜祖先,乞求平安。如今,在宗親觀念較強的村子裡,這種活動仍有組織。不同的是,在遊行隊伍前加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標語,以避“搞封建迷信活動”之嫌。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今過“半旦”與初衷已大相逕庭

現狀

各村輪流“做半段”。村民在自己自家大院或大堂內,擺個幾桌、十幾桌、甚至幾十桌,呼朋引伴地讓親戚朋友來自己家吃喝。“做半旦”這一村慶活動,作為一種社交活動的載體和形式,密切了村與村間的聯繫,增進了親朋好友間的情誼。沒有送禮,不收紅包;今天你來吃我的,明日我去吃你的,彼此機會均等,每村一年辦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