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餘姚市丈亭鎮 半岙村位於丈亭鎮中北部,村委會駐地丈亭新鎮區楊梅路。距鎮政府辦公大樓500米左右。村域面積4.36平方公里,東至漁溪村桐樹院自然村,南至蕭甬鐵路,西至長樂路,北至鄭家潭老自然村,與慈谿市接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岙村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浙江
- 地理位置:浙江省餘姚市
歷史沿革,人文古蹟,聽松亭,敦本堂,養安國小,村情概況,產業經濟,村史沿革,風景名勝,社會事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地處餘姚東北部狹長峽谷之中的半岙,舊屬慈谿,周邊有鎮碧山、道場山、逐魂山。向北五里經鄭家潭可抵岡墩,向南七里經寺前王可抵宋代古市漁溪,東邊被大山阻隔的是被譽為仙境的桐嶺古村,西邊越騎跨嶺四里可到張孫。舊時的騎跨嶺,嶺西屬餘姚,嶺東屬慈谿。
半岙原住民張、方兩姓,自南宋末年王氏始祖萬一公遷入,張、方式微,至今僅剩十來戶。而王氏則日益興旺,至今已逾五六百戶。在王氏宗祠敦倫堂下,又派分出敦本堂、近仁堂、崇本堂等諸多分支,並陸續移居岡墩、丈亭等地。
據光緒《慈谿縣誌》,“半岙之南舊有證心寺,地多桃花,遊人至此疑若武陵源雲;之北有打刀坪,坪下有潭曰冷井,即為漁溪之源。”證心寺原稱新慶庵,始建於後晉天福七年(942年),宋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賜“證心教院”。古寺的痕跡,如今僅存於“寺前王”村名之中。打刀坪在俗稱岡墩的方家岡嶺巔,其名一說因岡墩曾有過一家鐵匠店,專制刀具;一說是岡巔泉水打邊倒流慈余兩邑得名。岡即是嶺,方家岡的卵石嶺路,像一本厚厚的書,隨便一翻就是古老、動聽的故事:這蒼老的沙朴樹下,有《舊志》稱為冷井的水潭,終年冰冷不涸,是漁溪的源頭;這清澈見底的水潭,號稱龍潭,一旁曾有龍王堂,是當年大旱時的求雨之處。
人文古蹟
聽松亭
山村清純,溪邊的老屋多是山石砌牆,牆面苔痕斑駁,青藤纏繞。村前古道上的過路涼亭還在,稱“聽松亭”。走在這樣的村巷小弄,不由人滋生出一種清涼、寂寞的感覺。
敦本堂
在村口的古樟邊,王家楓老人說,“民國初年,我三叔在樟樹下辦過‘養安國小’,我在這裡讀過四年書。”在一個殘存幾級石階的地方,老人又說,“這裡曾經有兩進兩廂大屋,號稱廿四間走馬樓,堂前稱‘敦本堂’,是我太公所建的。王氏耕讀傳家,出過很多秀才呢。”查《慈谿半岙王氏宗譜》,王家楓的六世祖王端華和他的四個兒子全是庠生,祖孫三代有八個秀才。《宗譜》印證了民間流傳的半岙“四子五秀才”之說。
養安國小
養安國小的創辦人王養安,民國時期曾任慈谿縣建設委員會委員、重修縣誌委員會委員。王養安除了獨力承辦養安國小,對丈亭、普迪、四明、惠兒、慈湖、效實等也多有資助,或出創辦費、建築費,或每年資助經常費。作為寧波商幫中的重量級人物,上世紀20年代與吳錦堂、秦潤卿、孫衡甫、嚴子均等鄉賢位列慈善機構———慈谿雲華堂董事會。《宗譜》稱其“治道、濬河、興學、施醫,與夫救濟災荒,周恤孤嫠。凡公益慈善事業,靡不竭力舉辦”。其夫人李氏也是善舉不斷,1938年,李氏將其子女孝敬的壽筵資費六千銀洋,捐贈給慈湖中學建造女生宿舍,建成後被命名為“懿安樓”,並勒石紀事。
村情概況
產業經濟
由於半岙村地處山區,長期以來村民以山林生產為主業,靠出售、加工楊梅、毛竹、木材等山貨收入。少量耕田栽培糧食作物,只能供村民的基本口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村民收入逐年提高。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一部分村民走出山岙,奔波於全國各地,經商務工,當時是丈亭鎮勞務輸出最多的村,足跡遍及全國14個省市區,後來,部分村民陸續成為鄉村企業的骨幹。七十年代後期,半岙、鄭家潭都辦起五金廠,一時成為丈亭鎮的骨幹企業。在黨的政策感召下,還有一部分村民積極發展花卉苗木產業,最興旺時全村出現100多戶花木專業戶。寧波市農業龍頭企業萬申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就是從半岙村的花木專業戶中脫穎而出,發展壯大起來的,公司占據華東幾省市、特別是上海的大部分市場,每年產值都在2000萬元以上。楊梅、竹筍等產業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早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半岙楊梅苗就遠銷我國南方十幾個省市,全村有楊梅苗基地近200畝,在省內外享有盛譽。半岙村楊梅產量高,質量好,是餘姚楊梅的主產地之一。2002年村依託城鎮發展和地埋區位優勢,在新鎮區建造綜合大樓一幢,總建築面積6161平方米,投資500多萬元。不但改善了村級組織的辦公條件,而且通過出租等方式,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0餘萬元。
村史沿革
2001年4月,行政村撤併,半岙村由原丈亭鎮的半岙、鄭家潭二村合併而成,以半岙村得名。解放前同屬慈谿市崗墩鄉,1954年劃歸餘姚。半岙村後更名為五一(社)村,1976年隨丈亭公社稱半岙大隊。鄭家潭村也先後更名為鄭興(社)村、大隊。1983年復村為半岙村、鄭家潭村。村民以王、鄭兩姓為主,半岙自然村約有90%以上村民姓王,間有少數外來姓氏,而鄭家潭村幾乎全部姓鄭,王姓於宋朝之前由山西太原遷入,已有1000多年歷史,鄭性由余姚鄭巷遷入。至今。
風景名勝
楊梅觀光園。位於半岙自然村西南邊,面積100餘畝,擁有進入成熟旺盛期的楊梅樹近2000棵。年產量在15萬斤左右,屬村集體所有。楊梅品種以優質荸薺種為主,味甜、口爽、汁津。相傳古時一老農去南山杜徐岙採藥,發現了石澗上有一棵樹,結滿果實,採摘一顆品賞,口感特別好,就將樹挖來移栽至半岙,這就是最初的楊梅。並將品名定為荸薺種,諧音“杜徐”。每年楊梅時節,全國各地遊客絡繹不斷,半岙楊梅也遠銷海內外。
社會事業
解放前,村民過著靠山吃山的山裡人生活,很少與外界接觸,生活比較節儉和艱辛。特別是交通,進出山岙背扛肩挑,山路距崎嶇陡峭。1958年開始建造寺前王水庫,繞庫道路成了村民出入主要的通道。長期以來,村組織帶領民眾築路修橋,改善村容村貌。目前,已建一條長1500米、寬6米的水泥路,總投資120萬元。汽車可直達鄭家潭老村,每天有1-2班客車通往丈亭、餘姚。道路建設為村民拓寬了致富門路,許多村民購置車輛跑運輸,發展第三產業。隨著丈亭城鎮建設的快速推進,村組織搶抓機遇,改善基礎設施,從2000年開始,在鎮政府的統一規劃下,實施“山民遷移”計畫。村先後投資數十萬元,在丈亭城鎮附近建造了半岙新村、西岙畈新村和鄭家潭新村3個農村新居集聚點,總遷移村民234戶,建築面積28畝,總投資2400萬元。新村整齊漂亮,在丈亭城鎮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2001年開始,全面開展環境整治,基本消滅了露天糞缸,建造了公共廁所,垃圾每日專人清理,實行環衛保潔制度。衛生醫療條件大大改善,90%的村民參加醫療保險,享受大病救助。由於半岙村正處於城鎮開發和工業園區建設中心地段,土地被徵用較多,大多數農民已參加了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和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險,基本解除了村民因土地稀缺而造成的後顧之憂。
地圖信息
地址:寧波市餘姚市寺馬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