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文化

半山文化

半山文化是黃河上游地區馬家窯文化的晚期類型之一,因甘肅省廣河縣(一說是和政縣)半山遺址而得名。

因甘肅省廣河縣(一說是和政縣)半山遺址而得名。是馬家窯文化的次一級的分類。半山遺址由瑞典學者安特生調查發現,當時把半山墓葬的彩陶與馬家窯彩陶誤認為仰韶文化,稱為仰韶期,並指半山為葬地,馬家窯為住地。中國學者後來予以糾正。半山類型的顯著特點是,彩陶的數量和所占比例顯著大增,彩陶中三角鋸齒紋大量突出表現在構圖中,同時圖案以粗線條曲線構圖,原來柔和的圖案和細線條開始變得粗硬,漩渦變粗,出現大圓圈,後來向圓圈紋演變,還出現了黑紅紫等色的復彩構圖。彩陶器物造型也發生了一些明顯變化,有些陶瓮重心開始向上提高,肩部明顯增寬,下腹內收,彩繪也主要展現在肩腹部,並一直到口沿都密密實實充滿裝飾圖案。半山類型開始有了一些與馬家窯類型不同的變化和發展,顯出較大的區別。因此有學者把半山類型單獨提出來,稱為“半山文化”,或與馬廠類型一起稱為“半山—馬廠文化”。據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4 650~4 350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